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幼师生人文素养

2020-01-09 13:37刘春水
课外语文 2020年33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刘春水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宿迁 223800)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责任与担当。“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一定要从娃娃抓起。”只有少年强才能中国强。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底色教育。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这个年龄段的教育,将对孩子以后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幼儿教育离不开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是幼儿成才道路上的引路人,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是:“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教师专业素质也提出“一践行三学会”。在坚持能力为重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优化提升知识结构;培养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让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教育工作要深入探讨、全力实践的重点。只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深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具有崇高的道德观念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对幼儿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贯穿于人的每一时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就如陶行知主张的那样:教育与生活有机结合,在生活的矛盾中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契合时代特点和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开展融注传统文化教育。

一、在环境创设中浸润传统文化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育人的隐性课堂,是鲜活的课程和教育的载体。要能与受教育者进行有益的心灵对话和情感交流,使这种环境所表达的语言能够感染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校园环境要着力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在校园中建设文化长廊,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丰富内涵,介绍中国历代重要思想家的理论体系,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以“礼”“义”“忠”“仁”等为主题,培养学生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和爱国情怀。以“勤”“思”“行”“志”为主题,培养学生自强、刚健的人生追求和勤学精神。现代教育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正是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在校园里竖立历史名人的塑像,为学生讲解名人的思想、家国情怀,从历史典故中让学生以历史名人为榜样,培养自身的文化底蕴。课余时间经常播放古曲、古乐,在校园里张贴古代先贤的语录名言。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在教学区的楼道走廊里,通过展示《弟子规》中关于孝礼的经典语句、古代教育中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行为规范,让学生明白遵守这些规范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意义。《三字经》里的经典文句“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影响学生的修养和行为规范。通过陈设张挂学生的手工艺品,如剪纸、灯笼、中国结、水墨画、十字绣等来展示传统文化中的艺术魅力。传统文化的元素还可以有效地融入到班级的环境创设中,有书法作品展示,有以节日为主题的板报,有摆放编织、泥塑、蜡染、剪纸、学生手工作品的艺术角等。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既能感受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美,同时也创造出他们心目中祖国的美、家乡的美。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宿舍不仅是休息的场所,也是学生怡心养性、修身立德的精神家园,更是一个文化聚合之地。”宿舍区的建筑设施融入传统文化因素,建设各具特色的宿舍文化:在盥洗室张贴“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时刻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宿舍的装饰布置以“和”“静”“信”“学”“志”等为主题。用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饰品来装饰,散发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如励志的名人名言、古代书法作品、手工艺品、舞蹈服饰、古今器乐等,让学生徜徉在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古今圣贤倾心交流。这些设施如同思想灯塔时时照亮学生心灵。

民以食为天,学校食堂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积极营造温馨、文明、节俭的食堂文化,以“惜粮”为主题的餐厅壁画,清新典雅、形象直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饭桌旁张贴“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提升的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厉行节俭之风势在必行。开展以“文明用餐、以俭养德”为主题的相关活动,向广大师生宣扬餐桌文明,推广餐桌礼仪,倡导节约用餐行为,提高文明用餐素质,全面营造文明节俭的良好风气。倡导“文明用餐”,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打造和谐文明的用餐文化。教育学生懂得感恩,用餐前诵读感恩词:“感恩天地滋养,感恩祖国呵护,感恩父母养育,感恩老师教诲,感恩同学帮助,感恩农工劳作,感恩社会信任,衔环结草以恩报德。”

二、在读经诵典中领悟传统文化

经典浸润人生,雅言传承文明;诵读彰显魅力,积累陶冶性情。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读圣贤经典、修君子品德、立栋梁志向、学济世才能,打造学生的文化气质,塑造学生的文化品格,激发学生的生活乐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价值追求。阅读无疑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的基本而有效的途径。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诵读品读经典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地植入师生的文化基因。

博览群书,陶情冶性。校内外具有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应加以合理充分利用,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让学生在课堂上修读经典、研读历史、探讨哲理、品鉴艺术。同时学习传统文化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第一课堂延展到第二课堂。从儒家经学向诸子百家延伸;从文学作品向哲学、史学作品延伸。让学生博览群书,读圣哲之言,品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读国学启蒙《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读儒学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读文学经典《诗经》《离骚》《唐诗》《宋词》等。以“书读花间人博雅,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主题,通过精彩纷呈的师生读书系列活动,开展推荐“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和“我最感动的一篇文章”活动,班级与班级之间进行“好书中转站”、读书主题班会等活动,组织开展“星级读书标兵”“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评选活动等,引导学生走进经典、潜心阅读。

诵读开启心智,激发潜能。将经典熟读成诵,直接感受语言,领悟内涵,同时还能提升气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开展“课前三分钟,人人诵经典”活动,诵读经典、朗读美文,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通过表达提高语感。诵读内容和形式主要有:吟诗、诵词、赏曲、读典、记文。诵读方法有:唱读、念读、默读、观读,接龙诵、游戏诵、跟诵、互相问答诵、抽签竞赛诵等形式。同时注重诵读效果和质量,变阅读为“悦”读。每天扎实开展“晨诵经典——午时静默——晚作自省”的经典诵读活动,每周一举行“国旗下的经典诵读”活动,多管齐下,营造书香校园。校园广播每周推出一期“书香生活”,讲述经典背后的精彩。举行“经典诗文诵读竞赛”“班级诵读比赛”“诗词配画”“古诗文知识竞答”“师生对诗”“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注重评价激励,诵读经典,要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过程、有总结,有评比、有奖励。通过课堂、活动、评价这样的载体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便深深地扎根在学校沃土中与师生心田里。

三、在能“说”善“辩”中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要熟读成诵,还要“说”清楚,“道”明白。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演说论辩的技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卓越的口才智慧,朱自清先生曾说,《战国策》《左传》和《世说新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三部“说话的经典”,其中众多游说辞、演说辞文采与义理都堪称经典绝唱。古人的滔滔雄辩与精妙谋划,让我们望尘莫及,自叹不如,因此学习古人,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卓越口才,是芸芸众生旷日持久的梦想。

坚持“课前5分钟说话”与开展“每周讲坛”活动,是学习传统文化、说好中国故事的有效策略。“课前5分钟说话”具体做法为:每节语文课前,分别安排二到三名学生自由说话或吟诗作对,话题自定,但必须引用一个成语或一句古诗或一个典故,说出有“文化”含量的话。“每周讲坛”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利用班会课,全班同学轮流针对自选话题进行演讲或辩论,推荐优秀文章给校园文学社社刊发表,评选出1—2名优秀演讲者,参加学校月赛,从中评选校级“讲坛新秀”。“演”与“做”也是“说”的形式。学校利用世界读书日与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发挥品读经典、传授经典、展演经典和践行经典的合力作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将所学所悟融入戏剧、音乐、小品等表演活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团、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举办优秀传统文化文艺展演等。

开展传统文化沙龙活动,让学生“说国学,谈文化”。围绕“旗袍、汉服、茶服、古琴、茶艺、香艺、手机摄影、化妆”等主题,谈自己的理解认识,谈自己的深刻感悟。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辩论赛活动。“辩”黑白曲折之理,“论”古今中外之事。辩论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人的逻辑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更加考验辩手们传统文化功底和知识积累,有效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辩题有:“幼儿教育中传统文化重要还是现代文化重要”“传统文化的弘扬重在传承还是创新”“大学语文教育更应当传承经典还是与时俱进”“美德是否可教”“经典文学作品翻拍成影视剧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背诵国学经典有意义吗”等。通过辩论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注与关怀。

四、在社会实践中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不能局限于校园内部,还要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观摩学习,开展“献爱心”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既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理性的认识,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社会传播。

利用现有各类教育基地、文化展览馆、历史博物馆、地方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场所,进一步拓宽教育渠道,使这些带有时代烙印和地域特点的教育资源融入幼儿师范教育的主流渠道,使其成为大学生丰富多彩、直观生动的校外课堂。学生走出校园,把红色主义文化带回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使命感。参观回来后,组织学生以感想报告的形式开展交流,让校外的文化在校园内广泛流传。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学生不仅打扫好教室和宿舍卫生,学生还要将劳动服务延伸到家务劳动、职业体验和社区志愿服务中。在劳动中改变态度、习得技能、学会管理与服务、融入集体、展示风采、懂得尊重和感恩、承载责任。

为了弘扬“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勤劳笃行、乐于奉献”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到社会福利院开展 “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美德”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福利院同学们帮忙打扫房间,和老人交流谈心、讲故事,为老人整理床上物品……老人们开心的笑容和同学们甜甜的声音让整个养老中心充满了一片浓厚的爱的气息。同学们在为老人们献爱心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也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这些活动,也让同学们度过了一个更有追求、更有意义、更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我们还开展为长辈做一件事情活动,动员学生在回家期间,为父母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在家打扫卫生、做饭、洗衣服、喂家禽,帮爸妈剪指甲、洗头等,争做懂事、有责任的家庭成员,践行“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利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歌善舞的特长,组织“送戏下乡”公益演出活动。为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送戏下乡”进乡镇、进社区文艺演出活动,为当地老百姓送去丰盛的文化大餐。将丰富的精神食粮送到百姓家门口,活跃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增进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节目有舞蹈、小品、京剧、快板、表演唱、旗袍秀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大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力度,从日常的生活中向民众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力量。

学经典,启智慧,体验国学魅力;习礼乐,养心性,奠定人生基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举措。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接受文化的滋养,感受文化的魅力,为在将来的幼教工作中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