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的思维原理*

2020-01-09 19:25李灿东夏淑洁陈谦峰
天津中医药 2020年1期
关键词:整体人体疾病

李灿东 ,翁 慧 ,魏 佳 ,夏淑洁 ,靖 媛 ,陈谦峰 ,王 洋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中医健康状态辨识重点实验室,福州 350122;3.福建中医药大学李灿东岐黄学者工作室,福州 350122)

思维指导实践,《说文解字》言思者“容也。从心囟声。凡思之属皆从思。”维即惟,“凡思也”[1]。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理性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类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特有的精神活动。中医思维贯穿于整个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中,根据临床实践可以分为诊断思维与治疗思维。中医诊断即医者通过望、闻、问、切采集人体状态资料,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状态作出概括性判断。中医诊断的思维是指导中医师实施中医诊断实践活动的思维方式,其核心为整体观念,其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等。

1 中医思维的核心

整体观念,是指事物与事物以及事物内部之间都存在紧密关联,中医思维以整体观念为核心,既体现了中医学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体现了中医运用宏观、联系的思维看待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特点[2]。而中医诊断中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搜集病情资料以综合分析判断,也正是整体观念在诊断学上的具体应用。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诊治的全过程,其主要包含有机整体、天人合一、时空统一3个方面。

1.1 有机整体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由若干不同结构的脏腑、组织和器官组成,《灵枢·本输》载:“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不同脏腑有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但彼此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影响,是人体整体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其次,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并通过经络的枢纽作用,连接腠理、筋骨、百骸等形成有机整体,其内脏机能活动与外在的表象是相联系的,即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这体现的是内外统一。再者,人的形体与精神具有整体性,此即“形神合一”。其中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故形体与精神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可见,人体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精神与形体亦是如此,在临床诊断中,需综合分析从四肢、官窍、舌脉、体表等各方面反映出来的症状、体征来把握当前疾病的特点,正如张介宾在《类经附翼·一卷》中指出:“有善求者,能于纷杂中而独知所归,千万中而独握其一。”[3]

1.2 天人合一 人与环境是共同统一体,《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首先,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将影响人体的机能状态。如四季气候变化呈现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与之相对应的生物体便有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其次,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变化也将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因人具有社会属性,政治、经济、文化、婚姻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会给人们的生活条件、精神活动等带来变化,从而引起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变化。再者,人对环境的变化具有适应性的特点。如江南之人,长期生活在湿热的环境中,其腠理多稀疏;而北方之人,长期生活在燥寒的环境中,其腠理多致密。因此,在分析与判断疾病时,需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并与自然保持协调统一,才能更好把握健康。

1.3 时空统一 生命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整体观念的重要前提是时间整体,中医学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以及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其测量前提是一定时间范围内。《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开篇有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八八,则齿发去。”可见,人体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机能状态。即使同一疾病,在不同时间阶段或者不同年龄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脏腑、气血阴阳等综合状态,因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差异,这也是辨证论治的前提。同时,不同时间阶段的病理特点,可呈现出一定证候随时间的演变趋势,这种演变趋势使医生能更全面、系统地把握疾病特征,而这也体现了时间整体性的重要性[4]。因而,在对健康或疾病进行分析时,应充分考虑时空的统一的特点,针对人体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段特点,进行辨证与进一步的治疗。

2 中医诊断思维的原理

中医以独特的思维活动作用于诊断过程,构成了中医诊断的核心因素。中医诊断思维是中医思维在诊断疾病上的应用体现,也是认识疾病的必然过程。因此,能否正确地运用中医诊断思维,直接关系到能否获得正确的内容与结论。中医诊断学把这个过程分为四诊和辨证两个连续阶段,其原理来自整体观念的指导,体现在司外揣内(有机整体、天人合一)、见微知著(局部与整体统一)、以常衡变(时空统一)、因发知受(内外统一)4个方面。

2.1 司外揣内 “司外揣内”见于《灵枢·外揣》:“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这里提到了“司外揣内”与“司内揣外”,目前的各版本的《中医诊断学》规划教材都将“司外揣内”放在中医诊断原理的首位。“司”是掌管、视察的意思,可引申为观察、把握,“揣”是揣度、揣摩、揣测的意思,即为深入思考的逻辑思维过程。由于“内”“外”的涵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故“司外揣内”也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从狭义上,“内”是指机体内在的病理变化,“外”是指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征象,包括症状、体征等。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机体内部与外部具有统一性。“司外揣内”就是通过诊察表现在外的各种征象,推测体内的病变。这里的病变不止是指静态的病位、病性等病理本质,也包含疾病的动态变化。从整体观出发,“外”广义上也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因为人处在天地之间,所以“司外揣内”不仅要重视人自身显现出来的征象,也要关注其所处的外在环境变化,从而揣测内在的脏腑变化机制。比如研究“五运”“六气”对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状态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从而对个体某一类疾病在何时患病或加重进行风险预警[5],这就是“司外揣内”思维方法在广义上的应用。

2.2 见微知著 “见微知著”字面意义是通过细小的变化能够了解整体的结构。其引申含义是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汉代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论到:“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应用到中医诊断的思维上,其实就是一方面注重局部与全身的关系,从局部微小的变化所隐藏的机体生理、病理信息能推测到整体的变化,同时也要注意疾病的动态变化过程,做到防微杜渐。

随着中医诊断技术的发展,“微”不再仅仅体现在舌、面、耳、眼、鼻、脉等传统意义上的四诊采集的信息上,还可以借助现代的中西医诊断仪器设备和手段。比如脉诊仪、舌诊仪、电子鼻等,可以使医生在诊断“微”的时候更加客观化;阴道镜、胃镜、生化指标等现代仪器检测的微观表征可以延伸四诊信息采集的范围,辅助医者进行“状态”的辨识,把握疾病发展规律[6]。

2.3 以常衡变 《玉篇·巾部》云:“常,恒也。”可引申为常规、规律等。“变”是指变异、变化。在中医诊断过程中,要有一个比较的思维,即从正常中对比出异常,找出差异性,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常”是一个界限,一个标准,因此要求诊断的标准要非常明确。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分析的过程中,要力求标准化、客观化。同时,也要注意,“常”与“变”也是相对的,在一定情况下的“常”,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是“变”。如老人的“常”与年轻人的“常”是不同的。孕妇的滑脉属“常”,但出现在非孕期可能就是“变”。客色属“常”,如果不因季节、气候、情绪等外界因素改变而发生的面色异常,则属“变”。

再次,“以常衡变”的“常”和“变”也体现在量变到质变上。临床上的多数症状与体征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也是症状与体征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7]。在诊断病证时,不能只重视质的改变,而忽略量的改变。在“常”的范围内要注意延续、渐进和变化不显著的“变”,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既变防传,瘥后防复。“变”强调的是要在“常”的前提下根据时空条件的变化,因时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规律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2.4 因发知受 “因发知受”源自清代钱潢《伤寒溯源集·阴阳发病六经统论》:“仲景以外邪之感,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即根据机体所表现出来的证候,推测是否感受外邪以及感受何种外邪。“因发知受”是一个逆向思维过程,是“司外揣内”。中医学这种探求病因的方法,称为“审证求因”[8]。“因发知受”是在整体宏观思维的指导下进行,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通过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观察患者,搜集所“发”病情资料;立足于机体当前的整体反应探求所“受”病因;综合考察多样化的致病因素,全面分析,整体把握。

“因发知受”有特定的条件,它体现了发病的基本原理,即邪正斗争的情况决定发病与否;同时它强调内虚是发病的依据[9]。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次,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应用在外感病中,也体现在其他发病因素上。比如在根据临床证候特点反推疾病本质时,也要考虑患者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患者的体质特点、情志状态、时间特点等因素,这再次体现了整体观念对中医诊断的指导意义。

3 小结

整体观念是中医思维的核心,贯穿于中医诊治的全过程,其主要包含有机整体、天人合一、时空统一3个方面。辨证论治是整体思维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既体现了中医学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体现了中医运用宏观、联系的思维看待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特点。一方面确保四诊信息的全面、规范、准确,另一方面强调临床诊断的整体、动态、个性化[10]。这样有助于医者更好地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也为中医立法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猜你喜欢
整体人体疾病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人体可笑堂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