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浊的病因病机及其对五脏功能的影响

2020-01-09 19:25王新陆王栋先
天津中医药 2020年1期
关键词:灵枢五脏脏腑

王新陆,王栋先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血循行脉中,富有营养,不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在脉内营运不息,循行周身,既营养和滋润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充分发挥着灌溉一身的生理效应,又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可以说,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在人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当血在机体中出现异常时,疾病则会在人体中表现出来。东汉学者王充在《虚道篇》中说:“夫血脉之藏于身者,犹江河之流也,江河之流浊而不清,血脉之动,易扰而不安。”金元医家朱丹溪[1]认为:“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糅,脉道阻塞,不能自行。”他们均从一定层面论述了血浊产生的原因。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血浊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其产生与现代致病因素有密切关系,而浊存于血中,亦随血之循行内而脏腑,外而肢节,无处不到,故血浊可以广泛伤及脏腑功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在现代疾病谱系下,血浊的病因病机及其对五脏功能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因

1.1 环境污染 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环境污染已经变得不再陌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颗粒物等多种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充斥大气;多种有害金属如铅、砷、汞、镉和苯、二氯乙烷、乙二醇等有机毒物也被排放到水源中;另外还有大量的土地被有机农药、有机废弃物、污泥、矿渣和粉煤灰污染以及其他常见噪声污染、光污染等[2]。

《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3]可见,血的生成首先来源于中焦脾胃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吸取其中的精微物质,其次有赖于肺,经过一系列气化过程,而得以化生为血液。《灵枢·邪客》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3]宗气是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食物中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相合而成。《灵枢·阴阳清浊》曰:“受气者清。”农耕时代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改造较现代有所不及,但空气清净,少有现代工业的污染。今人受当下“浊气”,入于肺中,导致宗气浑浊,“贯心脉”后,浊邪亦随而入血,沉积血中,是为血浊[4]。

若环境中的污染物侵入人体,突破人体的免疫防线,超出人体的承受范围,由呼吸、饮食、皮肤等进入血液,必然导致血浊的产生。有研究报道对8例健康育龄妇女的全血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检测出的有害物质达34种之多,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物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酮(DIBP)等,而这些污染物可能和她们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饮用水状况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香水、指甲油等有关[5]。由此可见,血浊的产生可直接来源于环境污染。

1.2 情志因素 目前人们对于心理因素致病的关注不断增加,中医所指的七情内伤即是心理因素的具体体现,而导致七情内伤的因素有许多,比如境遇人事、工作压力、精神紧张等。诸多心理因素导致疾病的关键无非是气机失调[6]。日久可累及脏腑,导致气机不畅,气机升降出入发生问题则出现各种气的运行障碍,像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均可诱发血浊。

《格致余论·涩脉论》曰:“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1]《素问·调经论篇》也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7]脾胃乃中焦气机枢纽,气不和则易扰中焦脾胃,脾胃又是后天之本,气机失调则影响后天之本从而疾病由生;若肝气郁结,气机不畅,郁而不行,浊气行脉中而扰血,是为血浊。已有研究证实,长期的情志刺激可导致大鼠全血黏度改变,呈高黏状态,大鼠红细胞膜C3b受体花环率降低,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升高,同时伴有大鼠血浆中分子物质增高,巯基降低[8-9]。诸如此类的现代研究成果还有很多,都从不同侧面证明不良的精神因素是引起气机郁滞的主要原因,而气机郁滞又使血行不畅,发为血浊。

1.3 不良生活习惯 不良生活习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逸失度,二是饮食失宜。

生活起居作息规律,劳逸结合避免过度,顺应自然,则气血和畅,脏腑功能正常,体内浊邪得以排出;若生活习惯混乱,劳逸不当,则气血为之所伤,或昼夜颠倒,气血升降失常,或纵欲过度,肾精有所损伤,以上皆可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衡,浊邪无路排出,沉积血中,发为血浊。

脾胃乃人体后天所依赖之根本,饮食习惯不良与血浊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本脏》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3]可见,血的生成以中焦脾胃受纳运化的水谷精微为基础。《素问·痹论篇》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7]《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3]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与津液入于脉中相合而化为血。若饮食失节,过饥则水谷精微无以化生,血行缓慢;过饱则脾运化失度,聚而化痰生热,污浊血脉;饮食偏嗜常常引发某类精微物质的缺乏,从而出现血液中成分的缺失或泛滥;饮食不洁亦可直接导致血浊的发生。若不慎进食有毒有害的物质,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者饮用水被污染,不仅导致脾胃功能受到损伤,也会使水谷精微之气被污,如此则污浊之气随营气入于血脉,浊邪沉积血中而发为血浊。有研究指出,腊肉制品摄入过多,血液中氢氧化铁也增多,而当人体长期处在过强体力劳动的状况下,静脉血中的盐酸浓度增大[10]。

由此可见,劳逸失度或饮食失宜等不良生活习惯是血浊产生的原因之一。

1.4 其他因素 血浊亦受先天因素影响。《灵枢·天年》云:“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3]《格致余论·慈幼论》云:“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浊则俱浊[1]。《医林改错·论痘非胎毒》言,“儿在母腹,始因一点真精凝结成胎,以后生长脏腑肢体,全赖母血而成,胞胎内血中浊气,降生后仍藏荣血之中”,是为血浊[11]。人之生也,以父精母血相合而成,若先天之精血不清纯,则阴阳而合之后,浊邪孕育于胞胎之中,待至胎儿降生,仍存于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及血脉之中,因而导致先天禀血浊而生。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药物使用是否得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用药精当则药到病除,用药不当则非但不能祛病弃疾,反而会成为新的致病因素,诱发新的疾病或使原有病情加重,正如人们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假如长时间服用药物不当或者服用过期药物,就可损伤人体正气或后天之本,致使药浊沉积血中,是为血浊。

另外,外感六淫邪气、乖戾之气、秽浊之气或大病久病等,皆可损伤人体正气,致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失和。清气生浊,或浊邪排出不畅,沉积血中,是为血浊。

2 病机

2.1 浊阻气机,阳不化气 气和血是人体内的两大基本物质,血为气之母,是气之载体,一旦血浊发生,因其病位在血,且其性黏滞,那么就会使得气机受阻,运行不畅以致失调。《灵枢·阴阳清浊》云:“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3]同时,气为血之帅,气能行血,一旦气机失调则血液循行受影响,浊血排出不畅,由此加重血浊的堆积形成恶性循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阳化气,阴成形。”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指的是能量与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一种关系,阳可以把机体的物质化为无形的气,阳的作用是推动物质转化为能量,进而表现为促进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浊,其性属阴,易袭阳位,使阳气受损,以致脾胃所化之水谷精微得不到阳气的推动、温煦及兴奋,无法化气,反致水谷精微之清气化而为浊,进一步引起体内浊邪堆积,如此则“阳化气”的作用与血浊之间形成了某种负面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阳化气”功能受损和浊邪阻滞气机是血浊导致脏腑功能障碍进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12]。

2.2 浊碍血行,血不化神 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浊阻气机,气机不畅则血行迟缓,兼之浊邪黏滞,随血液循行脉中,浊邪易黏附于血脉之上,久而堆积引起脉管狭窄,营气周流受阻从而加重气血运行不畅。不仅如此,《素问·离合真邪论篇》曰:“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7]就浊邪而言,不论其性属寒还是属热,都会对血的运行情况造成影响甚至加以改变。如是浊邪阻滞血行,血脉无法充养脏腑,脏腑失养,导致脏腑受损,机能失调。

《素问·玄机原病式》曰:“血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7]血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的精神活动必须得到血液的营养,只有物质基础充盛,才能产生充沛而舒畅的精神情志活动。正如《灵枢·平人绝谷》所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3]这正是血化神的最好诠释。然而血浊却使血液无法营养精神活动,神气有所损伤则会表现出健忘、失眠、多梦、烦躁、惊悸、精神疲惫,甚至精神恍惚、意识障碍、癫狂痴呆等症状。综上所述,异常的精神情志表现可由血浊引起血不化神所致。

2.3 浊损脉管,脏不藏精 《灵枢·决气》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3]血顺脉而循行,浊邪污血,黏滞损伤脉管,进而导致血本身的濡养功能受浊邪影响,无法营养滋润脉管,使得脉管变脆、变硬。脉管变性后本身的弹性受损,“壅遏营气”功能亢强,无法满足脏腑对血液的需求,不能及时根据机体做出调节,脏腑失于濡养那么各种疾病就会接踵而来,甚至脉管破裂以致疾病加重乃至危及生命。正如《素问·调经论篇》所说:“五藏之道,皆出於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7]

“脏精”,是对五脏之精的简称,它指的是储藏在五脏的精华物质,这种物质呈液态,起到营养、濡润和支持本脏的作用,同时对本脏所属的六腑、形体、官窍具有同样的作用。正是依靠其所藏之精的濡养,五脏及其所属的六腑、形体、官窍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五脏化生并贮藏脏精需要丰富的血液供应,浊损脉管使其变性,既不能充分满足机体需要又不能及时调节对五脏的血液供应,且脉管内血液已失却其清纯状态,为五脏提供的物质及能量大为减少,如此则五脏化生、储藏精气的功能受损。由此可见,“浊损脉管”和“脏不藏精”是血浊证出现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各系统功能减退的重要病理机制。

3 血浊对五脏功能的影响

3.1 血浊及心 血浊伤及于心,导致心血和心神双方面的功能失常。

一是导致脉道不通,心血不足,血不养心。心主血脉,血在脉中的运行依赖于心气的推动和调控。《难经·二十二难》曰:“血主濡之。”血浊循行注于心中,既引起心血循行障碍,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又导致血浊堆积,脉道不通,心脉闭阻,则心血无力循行上焦,从而可见到眩晕、心悸、胸闷等临床表现[13]。

二是血不化神,心神失养,神不守舍。《灵枢·平人绝谷》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3]心主神志,充沛而舒畅的精神情志依赖于心血充盈,使神有所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讲到:“人之神明有体用,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出于心。”[14]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直接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论,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更是以解剖观察和临床实践为依据,提出“灵性记忆在脑”的说法。有学者认为,魂魄是精与神之间联系和沟通的桥梁与纽带,且魂属阳、魄属阴,魄之用无魂则不能发;反之,魂之用非魄则无基[15]。因而血清则神明,血浊则神昏,表现出眠差多梦、心神恍惚、精神失常,甚则神志昏愦、癫狂痴呆。

3.2 血浊及肺 血浊伤及于肺,导致肺主气的功能异常,同时产生宣降失常,治节失司。

一是血不生气,肺气不充,呼吸不利。主气,司呼吸,是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众医皆知,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浊污肺,肺无法禀天地之清气,血不能受清气,则生气不足,肺气不足,临床上常表现出呼吸异常,少气、喘咳、胸闷憋气,甚则呼多吸少等症状。

二是血不载气,肺失宣肃,治节失司。朝百脉,主治节,是肺的又一主要生理功能。血浊及肺,浊阻气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受到影响;另外,肺藏气,而气舍魄,魄无所依,则元神不主,表现为疲劳乏力、神情倦怠、反应淡漠。治节失司,营卫循行不利,通调水道功能失常,津液难以输布,聚而难化,以致成湿生痰,盖“肺为贮痰之器”也;水液潴留,溢于肌表,还可引发水肿的产生。

3.3 血浊及脾 血浊伤及于脾,主要伤及脾主运化以及脾主统血的功能。

一是营卫失调,运化失司,血行不畅。脾主运化,五味入口由脾化为水谷精微,并布满周身,是气、血、精、津化生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营、卫的生成皆以水谷精微为源泉,但又营、卫相别。《灵枢·营气》[3]曰:“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而《素问·痹论篇》[7]则说卫气为“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与脉也。”《灵枢·卫气》更是明确指出:“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3]

血浊及脾,伤其运化,无论对于营气还是卫气都可造成不利影响,或碍其化生,或阻其循行,终致营气无以化血,卫气不能正常护外。营卫濡养顾护脏腑功能受损,又反过来影响脾胃,使其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水液代谢功能失常,表现为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甚至出现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盖“脾为生痰之源”也。

二是脾胃受损,气血不足,统血无权。脾气统摄血液,防止血液逸出脉外,脾胃乃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头,五脏之气皆靠其充养,《沈注金匮要略》曰:“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血浊影响脾气的化生,脾气虚弱,运化无常,气无生源,人体自然气虚,气虚而不能帅血,临床上常表现出慢性出血,如肌衄、便血、尿血或崩漏等。

3.4 血浊及肝 血浊伤及于肝,导致肝失疏泄并伤及阴血。

一是肝血不行,肝郁气滞,疏泄失职。肝主疏泄,对全身的气机都有疏通、并使其畅达的作用。《血证论》曰:“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16]血浊及肝,也会影响到肝的疏泄功能,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可见情志不舒、心烦易怒等症状;在此基础上,还会导致气滞血瘀,气滞水停,形成有形之邪如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临床上常表现出胸胁胀痛、癥瘕积聚、月经失调等症。

二是血不濡肝,卫气内伐,灼伤阴血。肝为阴中之阳,主藏血而被称为血海,卫气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行于脉外,《灵枢·本藏》指出卫气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3]。有学者认为,筋的生理功能发挥与肝、脾、肾最为密切,若血浊及肝,浊卫入脉,营卫相干,热结血瘀,久羁伤及肝阴,甚至血灼阴伤。血液的功能和代谢失常,导致肝血亏虚,若筋失所养,表现为肢体麻木、震颤动摇,爪甲不荣;若目失所养,临床上表现为目眩,视物模糊[17]。

3.5 血浊及肾 血浊伤及于肾,导致肾精不藏,阴阳不调,髓海空虚。

一是血少精亏,肾气不足,固摄无权。《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7]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精化生肾气,具有固摄、封藏的作用。《张氏医通》曰:“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18]血浊及肾,肾精亏虚,肾气不固,或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机能受到影响,或膀胱失约气化失司小便清长频数,或男子精关不固遗精早泄,或女子带脉失约胎动易滑等。

二是血滞污肾,阴阳不调,损伤髓海。肾主纳气,《类证治裁·喘证》[19]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肾为原气之根,肾通过潜藏于内的原气对肺进行激发、推动和摄纳而参与呼吸过程,以保证肺能有效地呼浊吸清。血浊及肾,肾失濡养,肾精不足以化生肾气,肾气固摄无权,气机失调,肾不能下纳清气,则会表现为咳嗽、呼多吸少、气短不续等临床表现。另一方面,肝肾同源,肝肾精血相互化生,血浊伤精,亦可导致髓伤,成为中风、痴呆等脑系疾病的病理基础。

综上所述,产生血浊的因素既有外因,又有内因。外为大气污染及有毒秽浊之气侵袭;内则由惊、怒、忧、思之扰,饮食劳倦,酒色无节,损伤正气;内因与外因相结合可引起机体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气血功能失调,阴阳失和而生为血浊。一旦形成血浊,浊邪内侵,扰乱脏腑气血,百病由生。

《医学入门》曰:“人知百病生于气也,而不知血为百病之始也。”[20]血浊理论的提出,为现代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在临床过程中必须注意到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变,诸多情况下血浊的影响并非仅仅作用于单个脏器,亦多关系到脏器的病理性代偿。因而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运用中医整体思维,加之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具体受损脏器,并兼顾他脏,将血浊理论与藏象学说相结合,将使临床治疗更符合现代疾病谱系特点。

猜你喜欢
灵枢五脏脏腑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祛风退翳法在风轮疾病的应用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漫画
采采卷耳
脏腑疏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