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向心力

2020-01-09 17:13江苏省滨海县界牌镇中心小学陈树楼
天津教育 2020年13期
关键词:物产清水河向心力

江苏省滨海县界牌镇中心小学 刘 彤 陈树楼

一、把控教育主体目标的向心力

“形散而神不散”通常用来比喻一篇优美的散文,而综合实践课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方法多样、形式自由、贴近生活,看似一次不经意的游学却在孩子心田植下美好的种子。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它的活动形式,而忽略了它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综合实践课程多元化目标是许多人对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认识误区,严格来说我们的每一节综合实践课程都围绕一个中心目标,即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活动的每一个不同阶段,我们还可以设立一些小目标,但这些小目标最根本的都是紧紧围绕实践课程中心目标来实现。“我的家乡清水河”活动目标:

1.激发情感,组织实践,了解清水河的历史与文化,收集清水河的优美传说及神话故事,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探访、实地了解、搜集整理清水河流域当地的物产及风俗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通过切身感受,体验实践生活,发展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长大立志为家乡建设的美好品质。我们紧紧围绕这一活动主体目标,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环节中诸如学生的感恩、礼仪、交流、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发现问题,探究意识等这些教育目标都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达成。

二、重视实施过程中的向心力

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开始,学会合作,在集体生活中注意提升自己,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教育主题。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不能让学生单一地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因此在组织形式上也要避免单一的形式,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强调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因此学生从自我情感、态度、知识的把控上都有经验。“我的家乡清水河”综合实践课程在组织实施时运用了三种形式即:自主性探索研究、小组合作研究、集体生活实践。

1.自主性探索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习的全过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清水河为什么从来都不曾干涸,有人说他暗通东海?”“清水河每年都有人向河里投放一些猪头及其他食物,这是迷信吗?”清水河文化历史悠久,还有哪些美丽的传说?动人的神话故事、丰富的物产资源、温馨的风俗习惯,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收集整理,因此作为活动课程的一部分,让学生独自去探究有关清水河的人文资料,去赏析清水河文化,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如统计表、调查报告、游记、绘画写生等方法去研究,“尽信书,不如无书”,培养学生独立查询、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查找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掌握学习方法。

2.小组合作研究。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突出小组合作的作用,突破问题瓶颈,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注重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深入了解清水河流域的物产资源:鱼、虾、蟹、水鸟、野兔、野鸡、水獭、灰狐……当地比较出名的物产与清水河有哪些联系,如盛产的大豆、花生、山芋、水稻、棉花、苹果、梨等,为什么清水河流域的物产比较出名等。我们成立多个学习研究小组:清水河动植物研究小组、清水河物产研究小组、清水河神话故事及传说编辑小组、清水河风俗习惯研究小组、绘画写生小组、环境保护小组等。在时间、活动方式、人员搭配上都有目的地进行指导,每个小组的目标、活动方法及方式都不一样,但通过每个小组的独立研究,我们在汇总交流时就更能灵活地运用学生的实践手段、实践经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程研究目标。

3.集体生活实践。集体活动是一个宏观把控,我们在组织集体实践的过程中要注重活动的组织形式、主体目标的规划与实施,在个人研究及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把我们的实践活动推向深入,把活动目标推向深远。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研究内容分层次、研究时间做统筹,做好研究课程问题的预设与生成。调动各个小组的积极性,阶梯式地安排课程实践活动。从书本中的清水河到生活实际中的清水河,从历史传说到生态保护,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和规划。清水河的历史变迁、清水河的环境保护、清水河的建设都是我们研究的目标,清水河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对我们家乡建设有哪些启发?我们怎样来宣传和推广我们的清水河文化?我们分三个层次、三个不同的组织形式来进行实践活动,但我们紧紧围绕达成“清水河”教育主体的向心力,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教育主体。形式多样、由小及大、由内及外、由近及远,把活动搞深入、搞精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及提高。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突出活动成果展示的向心力

以学生的发展成果为展示主题,学校创办了清水河校报,目的是讲清水河故事、读清水河校本、传承清水河文化、弘扬清水河精神。通过清水河实践活动把清水河流域物产进行整理,并通过我们的笔把物产罗列出来,勾勒物产导图;让学生勾勒清水河流域小动物的食物链导图;开展手抄报评比,图文并茂地展示清水河;讲清水河神话故事,了解神话故事背后的人文环境;组织学生进行清水河写生,把清水河优美的景色表现出来;让学生写清水河游记,谈感受;组织清水河演讲比赛,激发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开展清水河环境保护论坛,怎样把清水河建设得更好,在现代社会里如何更好地把清水河这张文化名片打出去。

四、活用自我综合评价的向心力

以学生发展为教育主体,评价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的得与失。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参与的热情、对他人与社会的态度、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社会调查和社会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语言表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评价。注意过程性评价,围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进行总结,及时鼓励,在活动中激发,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个人、小组以及集体活动中让学生自我学习调整,也是学生不自觉地自我评价的结果。以教师反思的自我评价对于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关键作用,教师作为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定位一定要准,要放手让学生实践。有没有干扰学生的学习与自我调整?学生主动探索性如何?有没有让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去解决?在小组活动实践中,教师在小组中的角色定位是什么?怎样协调各小组之间的联系?如何平衡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如何驾驭处理实践课程中的预设与生成?在集体活动中更要处理好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关系,对活动的安全保障、活动的社会反应等都要全盘考量。

综合实践课程不仅是学生知识与能力学习和展示的舞台,同时也是教师研究教育活动、实践教育理想的舞台,这个舞台有得有失,要我们善于抓住细节,不拘小节;这个舞台丰富多彩,精品纷呈。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紧紧围绕课程活动目标的向心力、课程组织实施的向心力、课程研究成果的向心力及课程评价的向心力,这样我们就能有的放矢、驾轻就熟,开启属于学生的成功的社会实践之路。

猜你喜欢
物产清水河向心力
飞速发展的顺平县物产有限公司
凝聚侨胞向心力 谱写时代新篇章
清水河边
马向明:双“星”交汇,打造湾区最强向心力!
清水河生态清洁小流域
物产环能:净利润两版本 业绩陷“罗生门”
陆西地区清水河组一段储层特征及差异性分析
物产美食
清水河上游流域可收集雨水资源量估算与检验
风险警示:香溢融通、物产中拓、申达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