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明:中国“精准放疗”第一人

2020-01-10 05:23通讯员
党员干部之友 2020年1期
关键词:质子癌症肿瘤

□ 本刊记者 通讯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山东人民追求健康、奔向小康的道路上,就有这样一位守护者。他致力于肿瘤放疗事业,在国内率先提出“精准放疗”理念,掀开质子治疗的新篇章,为数以万计的患者赢得了宝贵的生机;他医德高尚,视病人如亲人,时刻将病人的健康安危记在心上,赢得了病人和家属生命相托的信任。他就是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全国肿瘤放疗领域唯一的院士——于金明。

推动中国放疗走向精准化

一直以来,放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放疗又是一把双刃剑,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损伤周围正常组织。1983年,毕业于昌潍医学院(今潍坊医学院)医疗系的于金明,被分配到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工作。1988年公派赴美学习期间,他才真切体会到中美在肿瘤治疗水平上的巨大鸿沟:当时,美国放疗医生几乎都在使用CT对肿瘤精准定位,而国内的同行们还在使用传统的X光机圈画肿瘤的大致范围,做正方形、长方形等简单规则照射。

站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CT室,于金明立下了“推动中国放疗走向精准化”的志向。回国后,在追求精准化的道路上,他带领团队利用多学科优势开展集成攻关,不断前行:根据肿瘤形状各异、分化程度不同的特点,产生了“适形放疗”的思路,无论肿瘤如何变化,照射射线可以为它“量身定做”;在此基础上,针对一些奇形怪状的肿瘤,又开始了“调强放疗”研究,通过改变每一束射线的强度分布,得到一个更精准更合理的剂量分布。把科研和临床相结合,以于金明为首研制的“逆向动态调强放疗系统”,实现了适形与调强的完美结合,填补了国内空白。

他引领的精准放疗在肺癌、乳腺癌、鼻咽癌、食管癌等不同肿瘤的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局部晚期肺癌5年肿瘤局部控制率,从常规放疗的36%提升到51%,5年生存率从18%提升到25%,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从29%降低到17%,为数以万计的患者赢得了宝贵生机。于金明团队的研究成果先后改写了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肿瘤诊疗指南,被美国顶级学术媒体评价为“革命性的技术和突破性的创新”。2006年,他应邀在国际最顶尖的美国肿瘤学术年会上做主会场报告,第一次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了“中国声音”,也成为该领域的中国第一人,中国放疗的领路人。

让中国的质子治疗与世界接轨

在肿瘤放射治疗研究领域,于金明硕果累累,先后获得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十余项省部一等奖和最高奖,他带领的放射肿瘤学团队被山东省委、省政府记集体一等功。

然而对于这一切,于金明并不满足。质子放射治疗是当今医学界最尖端的一种放疗技术,和目前已有的放疗技术相比,质子放疗就像针对肿瘤的“定向导弹”,在对肿瘤精准有力打击的同时,对人体正常组织损害较小。国际上早已将质子放疗用于临床,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应用较多。但国内发展较慢,仅上海有一家质子重离子治疗中心,目前也是只开展重离子治疗,由于设备价格较高,治疗费用也相对偏高。让患者在家门口接受最先进的放射治疗,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哈佛大学留学的于金明第一次看到神奇的质子加速器时,“当即怦然心动”。1995年,在哈佛大学全球质子大会上,于金明做了一场关于“质子旋转放疗设想”的报告,首次将他的“质子梦”呈现在世界面前。但质子技术含量高、基建难度大、价格非常昂贵,要将梦想变为现实谈何容易!看着患者无助又期盼的眼神,于金明心里五味杂陈。他在散文诗《质子梦》中,曾写下这样一句话:“N次痛苦、彷徨甚至退却和放弃,又N+1次重新燃起奋斗的火焰、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只因为一个个病人那无助又期盼的眼神!”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砺,质子治疗这一国际先进性技术终于在山东生根发芽。2019年12月11日,作为首批核心“引爆”项目和“一号工程”的山东省肿瘤医院质子临床研究中心项目,21层医疗综合楼主体结构正式封顶,最核心的质子治疗区主要技术难关也已攻克,标志着山东向建成中国大陆首家用于临床的质子中心迈出了坚实一步。

这背后,离不开山东省委、省政府与济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凝结了于金明和团队多年的心血和不懈努力。按照于金明的构想,“一年有看头、三年见成效、五年有突破、十年立标杆”,山东省质子治疗中心将成为国内第一个投入临床使用的质子项目,引爆中心、引领全国、面向东北亚,给更多肿瘤患者带来再生的希望。“山东省质子治疗中心建成后,我们将努力把治疗费用压缩一半,再争取把70%左右的费用纳入医保,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让质子治疗惠及更多患者。”于金明说。

与癌魔竞速,守护百姓健康

作为“精准放疗”第一人,于金明不仅有精湛的医术,而且具有高尚的医德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如今,癌症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最新统计,我国每年有393万人患癌症,234万人死于癌症,也就是说每分钟有7人患癌症,5人死于癌症。癌症已经成为危害百姓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从踏上工作岗位、披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破解治癌难题、守护人民健康,就是他心中不灭的信念。

30多年来,于金明始终坚持奋战在抗癌防癌第一线。面对“谈癌色变”的患者,他用一颗博大的爱心去关心、爱护病人。由于来自农村的贫困病人比较多,他在医院推出了每天只收一二十元的“便民病房”,精心设计了针对不同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的“肿瘤治疗超市”,许多病人在他的精心治疗下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于金明深知,在抗癌这条道路上,要为患者赢得宝贵的生机,医生不仅要与疾病斗争,更要与时间赛跑。毫不夸张地说,于金明的时间都是以分钟计算的。外出讲学,他几乎都是从机场直达会场,结束后又从会场马不停蹄“杀”回机场;坐车和乘飞机时,向来都是学习和工作,吃得最多的是高铁和飞机上的盒饭;每次国外开会回来,他从不倒时差,放下行李直奔病房……在他的时间表上,一年只有3天是例外:每年春节期间花3天时间返乡探望老人,这是他一年中唯一的假期。

看着他忙碌的身影,身边的同事心疼地说,您都是院士了,何苦这么拼啊?他听后,只是笑笑,却没有改变过。时间长了,大家对他的“院士”定义为:为医院看家护院的战士、为患者守护健康的卫士、与癌症对决厮杀的斗士、为医学发展拼搏的勇士。

“我对国家来说只有两个字,那就是‘报答’”

为何这样醉心于祖国的医疗科研事业?如何如此无私奉献忘我工作?支撑于金明的,是他内心深处对党、对祖国的感恩之情。于金明曾说:“我一个农村孩子能够上大学、能够出国深造,全靠党和国家的培养,所以我对国家来说只有两个字,那就是‘报答’。”

当年,他拒绝了美国导师的盛情挽留,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回到了祖国,就职于山东省肿瘤医院。因为在他看来,祖国需要就是最高需要,服务国家就是最好归宿。回国时,他带回了四个笨重的大皮箱和省吃俭用积攒下的3000美元。四个箱子里装的是当时最先进的放疗技术资料,而那3000美元他全部交了党费。

这些年来,他以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去阐释“报答”二字。而他在获得全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后,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在发表200多篇SCI文章获得奖励后,又把600余万元的奖金、稿费等个人应得收入捐了出来,用于鼓励更多年轻人刻苦攻关、成长成才。如今,他把目光投到了生物靶区、基因治疗和放疗免疫这样的世界级尖端课题上,力图实现功能影像引导放疗,并从基因水平解决肿瘤细胞对放射线的抗拒。

于金明用大医精诚的实际行动和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诠释了一名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者敢于引领、勇挑重任的担当与作为,彰显了他医者仁心、敬佑生命、大爱无疆的火热情怀!

猜你喜欢
质子癌症肿瘤
BCAA代谢异常与癌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FBP1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体检发现的结节,离癌症有多远?
致命肿瘤忽然消失
滚蛋吧!肿瘤君
“饿死”肿瘤的纳米机器人
对部分子碎裂为质子的碎裂函数的研究
癌症“偏爱”那些人?
几种盐溶液中质子守恒的推导及其应用
物质构成中的“一定”与“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