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小曲发展现状与传承策略研究

2020-01-10 01:49牛晓霞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庄浪县小曲社火

牛晓霞

(兰州城市学院 文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庄浪县地处六盘山西麓,东依陇山,西连成纪,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民风淳朴,历史积淀深厚。夏商周三代时,此地曾为戎狄所居,后来随着中原民族的不断迁入,特别是清中叶至当代,这里的区域性文化逐渐形成。因此,庄浪县在文化传承方面既汲取了中原文化的养料,又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最能代表这种文化精髓与特征的当属庄浪社火。庄浪社火分为文、武社火或昼、夜社火。夜社火在当地又称之为“地摊子”,其表演的内容主要有小曲、旱船、舞狮子、纸马等,而小曲则是“夜社火”的核心内容,也是其精华所在。庄浪小曲内容广阔,表演形式多样,为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由于受现代文明冲击和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庄浪小曲在现实生活中渐行渐远,参演人员和观众日渐减少,那些身怀绝技的传承人或年事已高,或为谋求生计而不得不离开表演的舞台,演出道具、演员服饰与剧本等也逐渐散失,作为地方文化表征的庄浪小曲的保护、传承问题日益严峻。庄浪小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及社会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对其进行传承保护显得非常必要。

一、庄浪小曲的源流、表演形式及演出习俗

庄浪小曲的形成与当地地方文化不无关系,庄浪“花儿”、劳动号子及各种仪式歌谣都对其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庄浪小曲表演形式独特,唱腔悠扬婉转,舞蹈动作灵动流畅,给观众带来审美上的享受。庄浪小曲在长期的社火表演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规范化的演出习俗。但这些演出习俗并非是一个固定传承的存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庄浪社火的演出习俗大不相同,甚至有些演出习俗已悄然消失。

(一)庄浪小曲的源流

庄浪小曲主要指当地“地摊子”(庄浪县夜间演出的社火,也称作“夜社火”)中一直保存的有固定唱调和唱词的民间歌曲,[1]是庄浪民间曲艺演出的主要形式。自陕西省眉户戏传入本地后与之穿插演唱,又称为“小唱”,在全县流传比较广泛。笔者经过深入细致的田园调查和考证,将其渊源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庄浪小曲与传统的农村巫觋活动有较密切的关系。庄浪民间以庙宇为中心的庙会社火丰富多彩,每一次庙会社火就是一场民间综合艺术的集会。以歌舞娱神或以形貌扮神是我国戏剧表演的最早萌芽。[1]祭祀活动中法师打醮所使用的固定的和即兴的经文歌和巫术歌也发展成为地摊子中用于神庙演出或祭祀活动中的专用曲子。但这类带有浓厚祭祀性质的小曲在庄浪县地摊表演中所占比重并不多,并非小曲的主要构成。小曲在形成、演变的过程中逐渐脱离“神气”,走向抒情和“娱人”的道路,朝更丰富、更有生命力的方向发展。[2]

第二,庄浪“花儿”对小曲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花儿”是一种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歌形式,是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作为庄浪县的传统音乐形式,庄浪“花儿”内容广泛,表现形式独特,其中以情歌最动人、最精彩、最丰富。这些情歌多表现男女相爱时的痛苦忧伤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与勇敢追求。如《送别》:

“南山落了云霜了,难过加了愁肠了。南山云霜风摆了,花儿愁气我解了。”

庄浪小曲中描写男女冲破封建势力追求幸福生活的曲目与当地“花儿”在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庄浪小曲受“花儿”的影响可见一斑。例如《盼五更》:

“一更盼你来,月儿照花台,细思想情郎,今夜晚上来,叫丫鬟忙打上四两酒,把四个菜碟儿急忙端上来。”

第三,庄浪小曲以本地民间的历史传说为主要素材。庄浪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孕育了许多神话传说。如《四季行兵》:

“正月子里来是新年,宋王爷打坐龙墩上,十二美女拿扇扇。春季里行兵二月天,烟山土雾打旋旋,宋王爷不知臣受难,把人马困在风台山。”

小曲通过描写北宋杨家将的故事,影射当局统治者不顾当地百姓安危,过着“十二美女拿扇扇”的犬马声色生活。把群众熟悉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用小曲的形式演绎出来,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这也是庄浪小曲得以广泛传唱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劳动号子及各种仪式歌谣是小曲创作的丰富源泉。劳动号子是一种随劳动而歌,带有劳动节奏和呼号的歌曲,是我国民歌的主要体裁之一。庄浪属于农业大县,庄浪民间文化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人们在劳动中使用号子调节劳动节奏,鼓舞干劲,使其渐渐演变成为当地流传广泛的民歌形式。庄浪小曲《割大麦》《扬燕麦》《织手巾》正是吸收了劳动歌谣里的相关曲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曲目。庄浪本地还有很多仪式歌谣,酒宴上有酒歌,婚嫁仪式上有婚嫁歌、嫁女歌等,比如小曲《十杯酒》《骂媒歌》等都有宴席仪式歌谣的痕迹。

第五,外地民歌对庄浪小曲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庄浪属人口迁入地区,迁入人口来源主要包括陕西、宁夏固原等地的移民以及因避祸或其他原因来庄浪生存的少部分周边地区居民,这些移民把自己家乡的民歌带入庄浪地区,并互相吸收融合,为庄浪小曲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

(二)庄浪小曲的表演形式及演出习俗

一般来说,小曲以说唱为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通过说唱来驱动观众的形象思维,但庄浪小曲却只唱不说。因地域不同,庄浪小曲在表演形式上也略显不同,县城北部的南湖、岳堡、赵墩等地,小曲是以一个固定的曲调演唱一段故事,伴随甩扇、“十字步”等简单的舞蹈,表演过程中伴有乐器演奏,角色全为小旦打扮,演唱时每唱一段演员分别面向东南西北变换位置。唱腔悠扬婉转,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舞蹈动作整齐流畅。庄浪县城南部小曲表演方式与县城北部有较大的差别,演员演唱时专唱小曲,角色不再是单一的旦角,而是四个男角和四个女角。在表演过程中,女角穿戏服,着彩妆演出,全程不参与演唱,只表演舞蹈,称作“飞旦”。男角一般为中老年男子扮演,面部不着彩,只于腰间系一条布带子,两人手持拂尘,两人手拿“霸王鞭”(一长为二尺五寸,直径约二十厘米的竹竿,上面挖开六处窄孔,内装有铜板若干,摇动时便发出悦耳之声),在场地转动舞蹈三周后,围一圈开唱。两人用拂尘遮面演唱,两人用“霸王鞭”一边有节奏地击打肩部和背部一边演唱。庄浪县南部演唱小曲时很少有管弦乐器伴奏,只以锣鼓敲击节奏,南北演唱方式均以“地摊子”的形式因地演唱。[3]与大型舞台艺术相比较,庄浪小曲表演形式简单,易于操作。每逢春节,庄浪小曲的爱好者聚集一处,吹奏弹唱,乐此不疲。正是因为这些小曲爱好者的执着坚守与推广,才使这一民间曲艺形式流传至今。

庄浪小曲的表演形式强调边唱边演,演员舞蹈步法灵活多样,有“十字步”“踏五步”“溜台步”“颠步”“8字步”等基本步法。这些步伐技巧的运用对于深化人物情绪、烘托气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曲《小放牛》中,就有“8字步”的表演步法,两人或三人作“8”形的穿插跑动,男角手摇拂尘,采用“颠步”跑动,女角则是轻柔的碎步跑,类似秦腔中旦角的走法,亦称“溜台步”,男女跑动的频率都较快。伴随明快流畅的音调,以及演员甩扇、摇扇和甩拂尘之类的动作,将俏皮的牧童与聪慧机智的村姑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4]

庄浪小曲演出习俗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演进和发展而变化,大致经历了由繁到简、从俗到雅、推陈出新的过程。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走访小曲艺人,对庄浪县小曲演出习俗大致作了如下分类:

1.禳院,春节期间,社火受邀至农户家院中进行表演,选取《八仙庆寿》《上天官》等小曲曲目表演,表达祛邪免灾,以图平安吉祥之意。

2.荐台,社火受邀到外村庄演出,中场休息之时,由东道主端上具有本地特色的暖锅子和糖果烟酒,以示对演唱者的感谢。

3.挂红,社火被邀请至外庄表演时,由邀请者事先准备好大红的绸缎或布(一般八尺或一丈不等),在演出间隙,斜挂在主要演员的肩上,以示对演出人员的感谢和支持。

4.跳加官,主要指社火在演出过程中如果受到别人的赏赐,便由一人戴“加官壳”出来说些招财进宝、加官进禄的话表示对对方的感谢。这一社火演出习俗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

5.磨社火,两村之间进行的带有竞争性质的较量演出。当两家社火一起演出时,在选择曲目时故意挑选引起对方误解的曲目或在曲目中随意编诌一些词语借题发挥,从而达到压制对方的目的,更有甚者挥拳相向,反目为仇。这种社火表演习俗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经消亡。

6.和社火,是与磨社火相对应的一种社火类型,表演时在曲目选择上主要以称颂对方、祝愿吉祥如意为主,或演出对方曲目的续本,传达双方修好关系的意愿,表现和乐融融的氛围,遗憾的是这一社火演出习俗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也已消亡。

7.唱进庄曲与道谢曲,进庄曲是指社火被邀至邻村演出时,最先演唱的曲目。如:“远看庄子雾腾腾,近看庄子赛北京。”“高高山上一圈羊,贱脚儿踏在贵地上。”进庄曲曲目内容极尽赞誉之词,主要表达对邀请者所在村庄的称颂赞美之情。道谢曲则指社火演出完毕,离开之时演唱的曲目内容。如:“初一、十一、二十一、多谢亲戚一条揖……初八、十八、二十八,多谢亲戚的好高茶,这茶不是别的茶,正是八仙庆寿茶,道毕谢来不用留,敲起锣鼓转回家。”这些唱词内容多为感谢之词,主要表达对东道主热情接待的谢意。

8.谢将,每年正月十五,社火演出完毕,由社火头带领所有参演人员拈香磕头、焚烧演出道具,祈祷来年全村和顺平安。

二、庄浪小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庄浪小曲是以群众自发性的农闲娱乐活动为其显著特点,没有专业性的团体、学校、行会等组织,基本是以临时性的自乐班形式分布于全县乡村。1949年以前,一些小村庄人力、物力匮乏,难以组成自成体系的业余班社团体,多为几个庄头的爱好者攒集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活好转,农村文化生活的要求愈益强烈,庄浪县小曲演艺活动迅速恢复和发展。每逢农闲和节令之时,尤其是春节期间,夜晚见村见落,灯火闪烁之处,人群围簇,管弦歌声声声入耳,浑然为天籁之声,[5]为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近些年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庄浪小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呈现萧条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众流失严重

目前观看小曲演出的观众大部分是农村留守的中老年群体,大部分年轻人或外出求学,或外出务工,或已定居他乡。这些年轻人进入城市生活,难免会接收外界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在他们看来流行文化才是大众主流文化,而民间曲艺难登大雅之堂。因此,在心理上不自觉地对民间曲艺产生排斥,逐渐失去了对自己家乡文化的自信心,不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门艺术,也不再愿意投入资源去传承和发展这种民间曲艺。这就使得庄浪小曲逐渐失去了未来发展的人才和资源,造成了传承和发展方面的危机。

(二)庄浪小曲发展人才机制不健全

庄浪小曲的传承及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曲艺人才的推动。目前,在新的艺人培养方法上,依然采用传统带徒传艺的方式。而一些老艺人年事已高,无法进行专业化的指导。缺乏老艺人的亲身指导和演示,学习小曲的新艺人是很难体会庄浪小曲的精髓的。另外,当地文化管理部门在庄浪小曲的传承及发展上资金投入有限,对庄浪小曲传承及发展人才培养没有制定可行的规划和措施,缺乏有效的激励和发展措施。[6]

(三)对庄浪小曲的发展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近些年,庄浪县政府致力于庄浪曲艺的传承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积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对提高庄浪县知名度以及推介地方文化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过度重视申报却忽略了保护的重要性。申报时非常积极,申报成功后对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却非常拖沓。庄浪小曲的传承保护很难兼顾在用好国家、省市政策的同时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出台配套政策。[7]

三、庄浪小曲的传承保护策略

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诉求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对于传统民间曲艺文化的自觉意识会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而持续加强。在处理好保护、继承和利用关系的基础上,应注重老艺人的保护和新艺人的发现与培养,形成有效机制,以便在发展中进行抢救性传承。

(一)要保护传承人,使庄浪小曲得到有效传承。庄浪小曲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专门的剧团和协会,所有演出人员皆是村民和小曲爱好者。在传承方式上主要还是中国民间曲艺最古老的传授方法——口传心授,以师徒传承、血缘传承和婚配传承为主。人才是民间艺术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传承人,并给予相应的物质资助,使传承人能够开展培训与技艺传承工作,使民间艺人能够在愉悦、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发展、传承地方曲艺。另外,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对庄浪地摊戏文化进行宣传,唤起旅居他乡的人们内心深处的家乡情结。[8]

(二)要进一步完善保护措施,让庄浪小曲做到活态传承。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在传承中创新是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对庄浪小曲的有效保护应该从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两个方面入手,静态保护主要指加大对传统曲目的挖掘、文献整理以及对表演器具的搜集、研究与再造。要深入田园开展实地考察,搜集、整理庄浪小曲的文献资料,摄制地摊戏的影像资料,设专题博物馆,建立专门数据库。动态保护是指借鉴法国学者乔治·亨利·里维埃和于格·戴瓦兰于1971年提出的“生态博物馆”概念,并借鉴欧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与国家生态博物馆以及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等国内外成功案例,建立庄浪小曲生态博物馆。同时,搭建庄浪县地摊戏数字化传播平台,利用现代传播方式,使庄浪小曲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网络等新媒体方式进行宣传演出,扩大庄浪小曲的影响力。[9]

(三)通过民俗融和,让庄浪小曲得到自然传承。民间认同是曲艺的根基,演出内容、演出方式必须立足基层文化,传统社会中的民间曲艺表演并不完全是演员的个人行为,而是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行动。农民平时活动分散,特别是炊烟三两处、山民六七家的偏远山村,平时要聚集在一起非常困难,因而对集体活动和人际交谊更为注重。耍社火、耍地摊是庄浪县农村传统的集体活动,“人无男妇,年无老稚,闻演剧,无不踊跃欢呼”,这样的现象在正月里的乡村是比较常见的。庄浪小曲的主要观演群体是本村农民,这些村民在忙碌了一年之后,农暇之时,便会吆喝组织一些小曲爱好者编演节目,利用排练和演出的机会走亲访友,联络感情。排练的过程也是大家接触的过程,通过祭拜、演出,使整个村子的气氛更加祥和。去其他村子的演出走访更是拉近了附近村落的关系,消除了隔阂。庄浪小曲由于不受演出场地的限制,更能加深演员和观众的交流、融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让这种民间曲艺在民俗中发展保存,不仅可以维护其生态环境,也是保护、保存其艺术生命的一个重要方面。[10]

四、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1]“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庄浪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演唱方式。应针对庄浪小曲的传承现状,集合多方力量,采取多种措施,构建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相结合的保护与传承体系,深入挖掘庄浪小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使其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猜你喜欢
庄浪县小曲社火
山西平遥:闹社火 展成就 盼发展
境由心造
兰抒蔚瑛
永昌小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庄浪县南坪学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纪实
闹社火
我爱记歌词
用爱温暖那名需要陪读的孩子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庄浪县蓼科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区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