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托育需求视域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2020-01-10 03:36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托育专业人才师资

沈 婕 汪 艳

(1.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2.湖南省国际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00)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广大家庭在婴幼儿托育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婴幼儿托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婴幼儿托育服务供给和行业发展的严峻问题[1]。破解托育难题,首先要抓好托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因此,完善和加强高校婴幼儿早教托育相关人才培养,便成为缓解我国婴幼儿托育需求矛盾,发展托育事业急需正视的重要问题。

一、婴幼儿托育行业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互动关系

婴幼儿托育行业与高校的婴幼儿托育相关专业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种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生共荣的关系。人民群众对婴幼儿托育服务的迫切需求与我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催生了新时代婴幼儿托育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是高校开设相关专业的直接动因和重要基础;而高校是人才资源、教学资源和学术资源的聚集地,学前教育、护理、家政等专业人才的培养能为我国婴幼儿托育行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与智力支撑,高校在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二、高校婴幼儿托育行业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招录方面的挑战

培养专业人才,是实现党中央“幼有所育”庄严承诺的有效保障。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集散地,人才的招录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第一环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开设上暂未设置婴幼儿托育专业[2]。行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人才多是挂靠在学前教育、护理专业、家政专业下进行招录与培养,招生规模有限,生源不稳定因素较多。很多家长和孩子选填志愿时都会将毕业前景作为重要因素考虑,而婴幼儿托育行业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存在市场供给数量不足、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行业标准缺乏等问题[3],故志愿填报与招录遇冷。

(二)培养体系方面的挑战

从正规托育机构的从业者录取率来看,学前教育、家政等相关专业毕业生进入婴幼儿托育行业被录用的概率较高,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虽学习过婴幼儿照护相关知识,但从人才培养体系、知识技能构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专业教材、技能素质结构等来看,学前教育、家政等专业所学与实际婴幼儿照护服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仍存在一定偏差。如学前教育专业,高校是以3~6岁幼儿的教育培养内容来组织人才培养工作,而婴幼儿托育行业服务的主体对象为0~3岁婴幼儿及直接照护人,其托育照护内容与3~6岁儿童照料虽有部分知识与技能相通,但不同月龄的婴幼儿在身心发展特点、照护方式、早教开发、服务内容上存在差异。0~3岁婴幼儿的养育教育工作,要求从业者按月龄细分并掌握婴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按“月龄”施教,因服务对象不同而灵活施教,这也对高校提出了挑战[4]。

(三)师资方面的挑战

目前,我国高校师资的来源途径主要为已有学科专业设置的硕博毕业生,受专业设置影响,高校并无婴幼儿托育行业所需的专业师资,高校教师虽有高学历且精于某一研究领域,但对婴幼儿托育行业实际所需之知识与技能掌握较少。另外,高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尚在建设的起步阶段,能熟练掌握并运用好婴幼儿照护与早教开发技能,或是取得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的教师尚少,拥有托育行业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则更少。学历高而实践技能较低的师资,使得行业所需之人才难以精准对接高校,高校培养的婴幼儿托育人才难以迅速适应岗位。

(四)就业方面的挑战

受多种因素影响,行业尚未迎来发展的春天,就业吸纳力不足与毕业生从业意愿不强是当前困扰高校的一大挑战。婴幼儿托育行业是重要且特殊的公共服务领域,事关千家万户,与民众极大的婴幼儿托育需求相比,当前解决婴幼儿照护难题的托育机构较少,具有资质许可的正规托育机构更是稀少,对毕业生的就业吸纳能力自然不足。另外,行业监管机制不完善、准入与晋升条件不明确、法律法规不健全、职业前景不明朗,等等,这都使得毕业生的就业、福利、保障等更具不确定性。

三、挑战中的变革与出路

(一)面向行业需求做好顶层设计

婴幼儿托育服务人才是行业发展的生力军,积极做好中长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顶层设计,应加快构建以高校专业人才为主,取得技能培训证书从业者为辅的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5]。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应主动对接行业岗位需求,一方面做好婴幼儿托育相关专业人才的差异化培养与录取工作;另一方面引导用人单位从入口端精准介入对接岗位需求,为未来就业提供保障。鼓励高校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社区、科研机构来共同探讨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形成政府主导、高校主动、行业参与、社区联动的办学体制,探索定向录取、委托培养、推荐录取等方式,充实婴幼儿托育行业的人才队伍,缓解毕业生就业难,行业和企业人才荒问题,破解供需之矛盾。

(二)精准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如何推动高校面向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企业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实现高校与婴幼儿托育行业协同发展并实现良性循环,是高校和行业共同面临的现实挑战。高校应紧贴婴幼儿托育行业发展之所需,树立行业人才培养的时代性与前瞻性相融合、科学性与应用性相结合、专业性与通识性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精准构建高校的婴幼儿托育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公共通识课、学科通识课、专业教育课、实践锻炼课四大课程体系为构架,通过公共通识课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用专业教育课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用学科通识课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用创新性实践技能课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使所培养之人具备“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爱婴如子”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确保高校婴幼儿照护人才的供给质量。

(三)推进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高校可采用内培、外派互相结合等方式推进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对现有师资通过培训进修、行业实践等方式支持和鼓励专业教师将教学与研究的重点放到婴幼儿托育服务领域,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邀请医院的一线婴幼儿护理专家、早期教育开发领域的早教专家进课堂,以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形式,让行业的一线力量进课堂、上讲台。倡导组建跨业态、跨领域、跨地域的婴幼儿托育师资联盟,打破行政壁垒、体制壁垒,让高校婴幼儿托育相关专业的教师与行业专家实现师资人才双向流动,让“双师型”教师成为应用型婴幼儿托育服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四)对接民生需求扩大就业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高校应根据需求开设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加快培养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人才[6]。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应着眼于时代之所需,引导毕业生发挥专业优势,为其提供科学育儿咨询服务,所培养婴幼儿托育人才既可以到托育一线解决婴幼儿照护的民生所需,又可以入户向直接照护人普及科学育儿知识。依托社区、各级妇联等政府机构提供的诸如“妇女儿童之家”“儿童微家”等平台,为抚育主体提供优生优育咨询、科学育儿辅导、婴幼儿抚触按摩、早教开发等亲职培训指导,从而解决家庭托育之所急,满足社会民生之所需,服务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人口发展之大局。

四、结语

从时代发展来看,已经拥有较高学历并且具备一定消费能力的“80后”“90后”父母,更加注重孩子的科学照护,期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因而对高品质托育服务的期望与追求更高。近年来,大量出台的教育政策和法规,正全面推动婴幼儿照护事业蓬勃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必定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高校所培养的应用型婴幼儿托育人才也将成为大众青睐的人才。中国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事业尚需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但前景光明,未来可期,高校、行业、政府及全社会都应扛起培养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神圣使命与责任,为我国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人口质量的提升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托育专业人才师资
贵州省本科师范院校0-3岁婴幼儿托育师资培养的改革策略研究
我国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论文研究动向分析
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公共托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二孩政策”背景下宁波市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现状与对策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市场主导下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初探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高职机械行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培训体系的构建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