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红色乡土资源开发研学课程的实践研究

2020-01-10 03:36郭东晖许国威张玉梅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纪念馆研学乡土

郭东晖 许国威 张玉梅

(1.开封市第十七中学,河南 开封 475000;2.开封市第六中学,河南 开封 475000;3.开封市第五中学,河南 开封 475000)

一、依托红色乡土资源开发研学课程的重要意义

研学旅行是指学生参加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校外实践活动,“在我国,研学旅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他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并编著了《春秋》;北魏时期的郦道元游历各地,著有《水经注》;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足迹遍布中国16个省,后人根据旅游日记编纂《徐霞客游记》……由此可以看出,研学旅行对于人的潜能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1]。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的中小学应依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及地方特色,以本地的乡土乡情为基础开发研学旅行活动,推动本地研学旅行课程的体系化,使之能够覆盖自然、历史、地理、人文和体验等多个领域的内容[2]。

本地的乡土乡情即“乡土资源”,是指家乡的自然景观、历史沿革、文物古迹、文化遗产、红色遗迹、文化场馆等资源,“红色乡土资源”是家乡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最佳教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红色基因和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3]这一切都为开展红色研学提供了契机。

依托开封红色乡土资源开发研学课程,形成系统、趣味和充满体验与互动的研学旅行课程,通过活动,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之中体验、合作和探究,了解革命历史,增强爱国情感,在获得愉悦体验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依托开封红色乡土资源开发研学课程的理论构想

(一)红色研学旅行课程的目标与特色

红色研学课程以立德树人为课程目标,把学习与红色研学实践相结合,突出知行合一,通过挖掘开封红色乡土资源,充分利用和整合红色教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让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了解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在革命传统教育中了解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教学理论和研学实践之间搭起桥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形成高尚道德品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核心素养。

古城开封红色乡土资源积淀丰厚,是一座革命城、英雄城,拥有众多的红色教育基地,如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刘青霞故居、杨靖宇将军读书处、中共豫陕区委机关旧址、十八集团军情报站、焦裕禄纪念园、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乡土资源,是实施红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宝贵财富。

通过开发家乡的红色资源,要把研学旅行与红色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耳闻目睹红色文化、深入领会红色精神的实质内涵,感受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还可以通过研学活动引导学生真正走入生活、走入社会,以身心结合的方式,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自理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知识变得更加真实有温度,也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对家乡故土的热爱之情。

(二)红色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路线规划

结合开封市红色文化资源的具体内容和分布情况,同时考虑到中学阶段学生身心成长和认知特征,课题组在内容选择上主要采用两种类型。第一类为感知传承:引导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红色氛围,传承红色基因;第二类为体验传承:引导学生在教育基地向烈士敬献花篮表达敬意,瞻仰烈士墓碑,参观烈士纪念馆,开展红歌我来唱、红色故事我来讲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切生动的体验活动中,培养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代表性的红色研学课程路线有以下3条:(1)开封市烈士陵园→瞻仰烈士墓碑→广场活动→参观纪念馆→开封禹王台公园→辛亥革命纪念馆→瞻仰烈士墓;(2)焦裕禄烈士陵园→拜谒焦裕禄烈士墓→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焦桐广场活动;(3)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刘家胡同→刘青霞纪念馆→西大街→中共豫陕区委机关旧址。

当然,由于研学旅行常在校外开展,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保障措施应作为重中之重提前规划考虑。课程实施前做好安全应急预案,进行针对性演练,教师随时监控和干预学生的不恰当行为,进行前期宣传,下发研学活动手册,学生按要求完成前期准备,等等。

三、依托红色乡土资源开发研学课程的具体实践

课题组结合上述第3条红色研学课程路线,带领学生开展具体的研学活动,收到了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一)研学课程的目标和前期准备

这次研学活动的具体课程目标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引导学生了解刘少奇主席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家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二是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刘青霞故居,在错落有致的院落中,近距离感受“南秋瑾,北青霞”中“北青霞”的传奇人生,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家报效祖国的伟大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三是通过带领学生参观中共豫陕区委机关旧址,体验相关历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崇尚英雄的高尚品格。四是通过指导学生以调研走访等形式收集信息、归纳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保护、团队合作、健康环保、探究合作、文明公德、自我超越等意识。

在研学活动开始前,课题组引导学生做了充分准备。首先,引导学生讨论规划本次研学活动的具体路线及活动环节;其次,引导学生开展相关背景资料查阅搜集和必要的知识储备;接着通过教师的介绍动员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再次,引导学生树立安全、环保、自护、合作、探究的意识;最后,下发研学活动手册,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前期准备,并制定小组组规。

(二)研学课程的实施环节

1.研学第一站: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

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位于开封市北土街10号,整个陈列馆坐西朝东,是一个天井院式的三层楼群,属于典型的中西合璧式近代建筑。陈列馆前院南北两侧建有高大围墙,围墙上有碑廊,北面是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彭真的题词,南面是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手稿局部。

活动中,学生或聆听现场讲解,或师生交流,或自主参观馆内陈设,刘少奇坚持真理、廉洁奉公、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忘我的品质和革命精神感染着每名学生,同学们纷纷表示,应该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从身边的变化,感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以切身行动去秉承革命先烈遗志,汇聚青春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研学第二站:刘青霞故居纪念馆

刘青霞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我国近代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辛亥革命志士刘青霞女士而在开封刘家胡同大院的基础上建立的,通过研学活动,引导学生接受红色教育,了解辛亥志士刘青霞的事迹,感受革命志士的爱国情怀。

刘家宅院建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是典型的封闭式四合院,共有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房间70余间。纪念馆大门口,刻着孙中山先生的题词“巾帼英雄”四个大字,走进纪念馆,每一个角落、每一件物品,都默默地诉说着这位巾帼女杰动人心魄的一生。学生认真聆听着“巾帼英雄”刘青霞女士的传奇经历,被她热心社会公益、创办学校、追随革命、向往自由、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表示要学习刘青霞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3.研学第三驿站:中共豫陕区委机关旧址

位于书店街北口西侧有一栋清末民初风格的两层木制小楼,即中共豫陕区委机关旧址,古城开封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河南工运、农运、军运、学运的中心。1925年10月中旬,中共豫陕区委组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五个地方区委之一,是我党在河南领导和发动大革命运动的总指挥部,在豫陕两省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李大钊、王若飞、萧楚女等人都曾在这里工作活动过。中共豫陕区委建立后,各项革命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为河南迎接大革命的高潮奠定了坚实基础。学生站在先驱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心潮澎湃,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报效国家。

学生走进红色基地,感受红色基因,体验历史、体验志士的家国情怀等,深化了对党史、国史的学习,激发了研学精神,学会了从生活中获得知识的方法,促进自身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课堂教学重要而有益的补充。“研学旅行促进了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致力于学生的自我认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通过与同学交往,与社会接触,避免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状况,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现实生活中的人。”[4]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旅行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校生活和生活经验的有机统一,而且能够促进参与者的个体和社会性发展,有助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养成。乡土的历史文化、先贤和祖辈奋斗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发展健全人格的精神养料”[5],依托红色乡土资源开发研学课程的具体实践,可以把红色传统、红色记忆、红色基因深深种在每个学生的心田。

猜你喜欢
纪念馆研学乡土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萧军纪念馆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乡土中国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