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演唱中京剧唱腔的应用与升华

2020-01-10 03:36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表演者唱腔气息

王 晨

(沈阳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我国诸多传统文化与艺术中,戏曲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其中,京剧更是“国粹”,在国内外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在艺术领域逐渐崛起,为现代民族声乐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为达到创新民族声乐的目的,表演者在演唱中融入京剧唱腔,形成一种全新的演唱形式,不仅赋予了民族声乐演唱的独特性,还是推广京剧艺术的有效渠道。鉴于此,下面将针对京剧唱腔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一、京剧唱腔与民族声乐演唱技法

(一)京剧唱腔

京剧结构形式多为板腔体,唱腔是徽调二黄、汉调。西皮和二黄融合之后也被称作“汉调”,正因如此得“皮黄戏”之称,是京剧这一艺术的声腔起源[1]。二黄在吹调、搞拨子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更加适合抒发表演者内心的凄凉之感。西皮最早起源于秦腔,经湖北襄阳、武汉地区的传播,充分融合当地特色曲调之后形成。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到民国时期进入繁盛阶段,并且一直持续到今日。

京剧唱腔节奏类型多元化,包括慢板、快板、原板等。我国戏曲艺术发展期间,京剧作为国粹,对其的探索并未中断,尤其是唱腔、表演方法,在原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元素,始终在民族传统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京剧这一艺术形式同时囊括了民间歌舞、说唱两种艺术,表演形式具有趣味性,随后历经不断融合,表演效果更加协调。

京剧唱腔的核心是“唱、念、做、打”,其中,“唱”最为重要,也是展现京剧艺术魅力的重点,与之相应的腔调发声要求更加严格[2]。表演者需要实现唱腔与表演的深入结合,用丹田气将声音拖住,按照表演剧目内容灵活变换运气方式,再结合唱腔的高低、强弱、长短调整演唱的气息。行腔唱腔需要有相应的演唱技巧作为润饰,以此凸显表演者的声音韵味。京剧唱腔通过“唱”“念”这两种形式加以体现,也是表演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其中涉及咬字、发音、行腔等技巧。对于表演者而言,在吊嗓行腔练习过程中可以注重咬字发音,增强嗓音亮润度,达到“以声带字、字正腔圆”的效果。

(二)民族声乐演唱

民族声乐艺术具有民族性特点,同时也属于现代化民族歌唱艺术形式,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唱腔与京剧一致,均采用“以声带字、字正腔圆”的模式表演;第二,民族声乐演唱讲究“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注重演唱过程中的情感体现;第三,要求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同时强调民族声乐的韵味和个人表演神情;第四,民族声乐旋律、节奏经过特殊处理,使得演唱更具韵味。

与京剧相比,民族声乐发展时间较短,但两种艺术形式之间却有较高的相似度,主要的相同之处在于民族声乐演唱和京剧都是采用唱腔方式讲述故事。将民族声乐演唱和京剧唱腔结合,是民族声乐艺术创新的重要方向。同时,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利于推动声乐、京剧的共同发展。

二、民族声乐演唱中京剧唱腔的应用现状

京剧最早出现于清朝,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艺术形式,至今仍深受人们青睐。京剧中包含民间的传统歌舞与说唱,借鉴滑稽戏的表演,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进入现代社会后,民族声乐在创新的过程中会运用到京剧唱腔[3],这也成为声乐领域非常普遍的现象。京剧和民族声乐在唱法方面相互借鉴与融合,为文化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元素。结合现代社会民族声乐演唱发展现状,其实京剧唱腔已经逐渐渗透到民俗声乐演唱的培训中,并且成为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通过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艺术表现形式更具协调性,突出了京剧唱腔对于民族声乐演唱的重要作用。

三、京剧唱腔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建议

(一)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运用京剧吐字与发音

京剧唱腔对表演者吐字、发音的要求非常高,必须保证发声“字正腔圆”,并以此来衡量京剧表演者的专业程度。京剧吐字与发音的字正腔圆与汉语言文字“咬文嚼字”的特点有直接关系,京剧表演者主要通过文字的发音来表达情感,由此可见,吐字与发音清晰在京剧表演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比京剧唱腔的发音和民族声乐演唱,后者在演唱中并非为咬字发音,遵循的发音气息和时长都有固定规律[4]。所以,演唱民间声乐时,为强调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可以采用京剧唱腔特有的吐字与发音方法。民族声乐表演者学习京剧唱腔,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加强练习,掌握京剧吐字与发音的技巧,并且在练习过程中与民族声乐演唱相结合。例如:演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表演者需改变日常说话和语言表达的习惯、发音方式,按照这首声乐作品的内容、情感基调,感受辽阔的草原,演唱过程中发音气息与时长都要适当延长,借助西皮、二黄等唱腔的优势,将民族声乐表演过程中的情感与吐字发音结合,借歌曲描述广阔无垠的草原,使歌曲演唱更为形象化,内容更加丰富,向观众传递声乐作品的情感,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充分感受蒙古族特有的歌曲表演风格。

(二)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运用京剧演唱风格

民族声乐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艺术家在民族声乐作品表演过程中采用了京剧演唱风格,这也为当下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创造了条件。为此,民族声乐表演者学习京剧唱腔时,应该着重强调京剧唱腔的指导性,注重演唱时细节部位的处理。可以推敲歌词中每个词汇的发声,突出每个词汇背后蕴含的细腻情感,以形成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比如:《月之故乡》这首民族声乐歌曲表达的是一种游子思乡的情感,在演唱过程中可以与江南地区的戏曲表演形式相结合,以充分体现民歌中蕴含的细腻、含蓄、质朴、深沉、真挚的情感,使这一作品更加婉转动听。又如:表演川江戏曲时,由于该种戏曲具有较激烈的表演风格,且作品中曲调连接非常密切,可以采用京剧咬字与发音的技巧,突出表现川江地区人们的个性特点。除此之外,我国北方地区的戏曲表演也可以融合当地民歌作品。例如:《黑龙江岸边洁白的玫瑰花》这一民歌,演唱时声调非常高,所以在表演过程中借鉴戏曲中西皮、高拨子、娃娃调等唱腔,这些唱腔能够着重体现东北地区人们豪放的性格[5]。

(三)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运用京剧气息

京剧唱腔的重点之一在于表演者的气息控制,这也是民族声乐演唱可以借鉴的优势。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也需要控制气息,这就可以借鉴京剧的气息方法。正式表演前,表演者必须调整个人的气息,保持情绪稳定性,表演期间尽量不出现情绪波动,保证以最佳气息完成作品的表演。例如:演唱《云月依依》这首民族声乐歌曲时,尤其是在运用京剧气息方法时,表演者要加强气息的控制,同时运用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从而达到理想的表演效果。另外,在演唱中为突出歌曲中细腻的情感,并帮助表演者调整气息,可以融入黄梅戏唱腔,突出歌曲的表现力。

(四)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运用京剧手眼身法步

通过对京剧、民族声乐两种表演形式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共通之处,例如:均是采用气息控制的方法调节共鸣,并且要求表演者唱腔、表演深入融合。京剧表演除要具备唱功外,还要在表演上加强训练,尤其是京剧手眼身法步的技法训练。只有具备满足京剧表演要求的身段,搭配合适的音乐,方可将京剧作品的内涵与情感演绎出来。例如:演唱民族歌曲《满江红》时,表演者便可以采用京剧中的手眼身法步,将其作为表演的专业技法要求。这需要演唱者接受表演技艺和基本功的指导、练习,掌握手势、眼神、身段、台步的技巧,并且将这几种技术规格、方法融合,渗透到《满江红》民族歌曲的演唱中,以优化演唱效果,从而得到观众的认可与喜爱。

结语

京剧作为我国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京剧唱腔也成为民族声乐演唱可以借鉴的技法。两种演唱技法的结合,可以将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情感更加细腻地表现出来,同时可以提高演唱者的专业水平,为京剧这一传统艺术的发展与传播提供渠道。

猜你喜欢
表演者唱腔气息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自然的气息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技巧的培养研究
“春的气息”
春的气息
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
手称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