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萧绎《职贡图》看百济与南朝梁关系

2020-01-10 04:26杜帅荞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百济高句丽大将军

杜帅荞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

南朝梁萧绎的《职贡图》是梁武帝之子湘东王萧绎赴任荆州刺史之时,看到此地“夷歌成章,胡人遥集”,来此进贡的外国使臣络绎不绝,“瞻其容貌,讯其风俗”,将这些使臣的容貌及各国的历史、风俗融合在一起绘制而成的。《职贡图》在每位使臣之后作简短描述之语,为展示当时的外国使臣形象及当时各国与中国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图像史料,为记载相关的文字史料作了补充,意义重大。

一、《职贡图》作为史料的真实性考察及现存版本

关于《职贡图》在文字史料中的记载可见于《历代名画记》之中。《历代名画记》曾载梁元帝萧绎天生善书画,赴任荆州刺史之时“画蕃客入朝图,帝极称善。又画《职贡图并序》,善画外国来献之事”[1]113-114。由此可以初步考证,此图为萧绎入荆州时之作。对于此图的记载又见于后世文集或类书之中,宋代尤袤的《遂初堂书目》记载了曾有《梁二十八国职贡图》[2]49,《崇文总目》《宣和画谱》等书也记载了梁时有此画之事。

另外,依据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北宋摹本的《职贡图》一画,图中描绘了百济、倭国、龟兹等12国使者的肖像,比对《梁书·诸夷传》对各国风貌的记载,也有多处吻合的地方。以本文讨论的“百济国”为例,比对来看,对于百济国的地理位置,《梁书·诸夷传》载:“百济者,其先东夷有三韩国: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弁韩、辰韩各十二国,马韩有五十四国。大国万余家,小国数千家,总十余万户,百济即其一也。后渐强大,兼诸小国。其国本与句骊在辽东之东,晋世句骊既略有辽东,百济亦据有辽西、晋平二郡地矣,自置百济郡。”通过上述史料基本可以推断百济旧属东夷马韩。

关于百济国的风俗人情,《职贡图》载:“言语、衣服略同高丽,行不张拱,拜不申足。以帽为冠,襦白(曰)复衫,袴曰(白)裤。其言参诸夏,亦秦、韩之遗俗。”《梁书》言:“其人形长,衣服净洁。其国近倭,颇有文身者。今言语服章略与高骊同,行不张拱、拜不申足则异乎。呼帽曰冠,襦曰复衫,袴曰裈,其言参诸夏,亦秦、韩之遗俗云。”上述史料对其国人容貌、衣着、风土人情作了详细介绍,且二者的文字表述相似度极高,《梁书》的部分记载摘自《职贡图》的原句,这更加印证了《职贡图》作为史料参考的真实性。

关于《职贡图》的发现,《职贡图》的原本未能传世,摹本见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版本。查阅典籍,《职贡图》自南朝梁到清代皆有临摹版本,为唐阎立德、阎立本流传最广,见于《翰苑英华中州集》《刘文清公遗集》《御定历代题画诗类》等之中,另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唐顾德谦摹本和清张庚白描版《诸番职贡图卷》。根据典籍和存世的几种摹本分析,北宋摹本所绘“百济国使”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为本文研究百济国与南朝关系提供了可参考的图像史料,故本文依据北宋摹本展开以下探讨。

二、《职贡图》中百济与南朝梁关系

(一)百济国在东亚各国中的地位

南北朝时期,朝鲜半岛三国与中国的关系在次序与亲疏上发生了变化,这一点在《职贡图》中有所反映。

《职贡图》所描绘的12国使者中,在东亚各国中,百济国使者被画在首位。根据中国正史中东亚国的记载顺序,以高句丽、百济、新罗、倭国为代表,《三国志·魏志》《后汉书·东夷列传》《梁书·诸夷传》《魏书·列传第八十八》皆将高句丽排在最前位置。这样的使者排名顺序变化应与国家间政治关系演变有关。

中国古代用以维系各藩属国的一种制度称为“封贡制度”,册封秩序则是考察各国政治关系的一项直观性的表现。南朝中,以将军封号为例,封号次序自高到低为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征东大将军、抚东大将军、镇东大将军、宁东大将军、安东大将军、征东将军、抚东将军、镇东将军、宁东将军、安东将军、绥东将军。对于南朝对百济的册封,据《梁书·诸夷传》所载,自东晋太元中年至南朝梁共有三次册封,分别在晋太元年间、齐永明年间和梁高祖时,分别为“镇东将军”和两次“镇东大将军”。比对南朝对高句丽的册封,从东晋到宋册封为“征东将军”和“征东大将军”“车骑大将军”,而在梁时的地位却急转而下。自公元502年至521年,高句丽从“车骑大将军”跌至“宁东将军”,同时期的百济地位却一直呈上升趋势,于公元521年受封为“宁东大将军”,公元562年受封为“抚东大将军”。这一转变就发生在南朝梁以后,从将军封号的变化和地位的上升也可以看出百济与南朝梁外交关系更为亲密。

朝鲜史书中也记述了百济与南朝的关系,亦可作证。最早记录百济与南朝的交往见于《三国史记·百济本纪》。《三国史记·百济本纪》载,百济古尔王十三年(公元246年),“魏幽州刺史毋丘俭与乐浪太守刘茂、朔方太守王遵伐高句丽,王乘虚,谴左将真忠袭取乐浪边民”[3]290。这一段史料记述了魏为伐高句丽而借道百济,此时两国尚未正式开始朝贡关系。直到近肖古王二十七年(公元372年),“遣使入晋朝贡”才正式确立,百济又在武宁王十二年(公元473年)与梁建立朝贡关系。而后,百济国国王又受到了梁国的册封。《三国史记·百济本纪》载,武宁王二十一年(公元482年)十二月,“高祖诏曰:‘行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余隆,守籓海外,远修贡职,乃诚款到,朕有嘉焉。宜率旧章,授兹荣命。可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宁东大将军、百济王’”[3]314。朝鲜史书的记载与《梁书·诸夷传》中的文字大致吻合,亦可佐证南朝梁与百济的关系亲疏。

到梁朝时,百济超过高句丽,成为东亚各国中最高的封号接受国,大大加强了同南朝的交往,在南朝与东亚各国的关系地位上逐步上升,成为各国政治关系秩序中极为重要的一员。《梁书》与朝鲜史书中记载的百济与南朝的政治关系密切程度,恰恰佐证了《职贡图》所描绘的各国使者排位中百济国使者为东亚之国中位居首位这一史实。

(二)《职贡图》中百济与中国的文化交往

史料中记载百济与南北朝有多次交往,南朝宋、齐、梁、陈更为频繁。据统计,百济与南朝的交往达33次,对比北朝仅有5次[4]34,可见,百济的外交重心在于南朝。上文提到,《职贡图》中百济国使者的服饰与南朝人的穿戴极其相似,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纵览图中12个使者的容貌,也仅有百济使者和中国人的服饰穿戴极为相似。《职贡图》中,百济使者身着类似南朝时人所穿交领右衽服饰,比对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所记同时期江苏南京小洪山出土的南朝平巾帻男侍陶俑的“交领上襦,袴口”形象可知[5]258,百济使者与南朝人在服饰衣着上有相似的特征。因此不难看出,百济国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南朝文化的影响,百济在文化方面也与南朝的联系更为密切。

结语

南朝梁萧绎所绘《职贡图》不仅呈现了梁时各外国使臣的容貌形象,又揭示了友邦的风土人情及历史史实。此图对人物刻画的写实程度、总体布局都极具艺术特色,可谓神形兼备。而《职贡图》本身作为补充文字史料的价值也大有裨益,此图为本文研究百济国与南朝关系提供了可参考的图像史料。依据此图,笔者探讨了南朝梁与百济的关系,并得出了百济在当时各个进贡国家中的地位之高,特别是在梁朝的外交关系秩序中地位之重。通过此图中所反映的百济使者服饰形象可以看出,百济受南朝文化影响之深。此外,此图生动、直观地展示了百济与南朝的密切交流。

猜你喜欢
百济高句丽大将军
《日本书纪》中遣使高句丽有关记载的政治动机
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浅析唐罗联军对百济的征讨
百济灭亡的原因
馆藏高句丽铁器的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试论抚顺地区高句丽与女真城址之异同
大将军搬砖
百济起源略考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大将军”也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