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形—精—气—神”模式初探

2020-01-10 15:24陈亨平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参照系气态液态

陈亨平 陈 宸

1 温岭市中医院 浙江 温岭 317500

2 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 100191

医学模式是人们考虑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原则和总的出发点,是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观点。医学模式的历史演变从神灵主义模式到自然哲学模式、机械论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直至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是目前临床上难以仅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来解释人体的健康根本和疾病的转化。本文以一个整体的全生命周期的“人”为参照系,尝试提出人的“形—精—气—神”模式来探讨。

1 形、精、气、神的概念

1.1 形:形体,指人以及它的内部结构,“形之下,谓之器,器乃小形”“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包括人形的整体形状,各种脏器、组织、细胞等“器”的“小形”,是具有物质性特点。这些细胞以上层次具有生命特性的固态物质特性,而这些固态物质形态又具有“生、长、壮、老、已”周期的生命活动形式。因此,这些具有生命特质的固态结构,我们称之为“形”,这里形指整体人的“形”,而各种“器”称为“小形”。

1.2 精:指精微物质,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比如内分泌系统的各种激素、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免疫系统的细胞因子等,以液态形式存在于体内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一般指生物活性强的分子物质,这些分子往往存在于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具有液态物质的特性。广义上讲指存在于液态中的物质,不仅是具有强生物活性的物质,还包括强流动性的各种电解质、微量元素等,我们均称之为“精”。

1.3 气:习惯理解气指气态物质,如呼吸时气的出入、活动时随汗而出的蒸蒸热气、肠腔中的气体。生命物质基础为分子物质,有时具有气态物质的特性,但不是以气态形式存在。人体中以气态形式存在的物质不多,如呼吸道的气体如氧气经过交换进入体内时存在血液中以液态形式存在,而二氧化碳也是从血液中交换到呼吸道中才为气态物质,因此,在体内目前中医学认为的气主要以液态方式存在。另外气还有“升降、出入、沉浮、聚散、离合”等具有功能特性的描述,升降出入是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伴随着能量的转换,亦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描述的是功能特点,而非物质特性。因此中医中“气”以功能特性为主,我们将生命体中物质固态、液态、气态“三态”所表现的功能状态称之为“气”。

1.4 神:从人体层次讲分两类:先天的“元神”和后天的“识神”。按“神”为信息理解,元神指人体中携带的遗传信息;“识神”指后天对信息的获取,比如文字、语言、技能、气质等,而我们平时往往认识到的是“识神”,像学习掌握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神具有思维、记忆特性。识神在元神基础上发挥作用,元神起主导作用。因此“神”就人体活动而言,指思想意识活动、心理活动,是对信息的接收、信息的转换处理过程,记忆是信息储存的过程,以及信息的发射。

2 “形—精—气—神”模式

人体强调“身心”统一,身即固态的“形”,心即信息的“神”,要想“形神”统一,必须要通过液态的“精”、气态的“气”以及功能态的“气”间的相互平衡,才能顺利完成人的一生周期。形、精、气、神四者彼此存在着相互间关系,如云:“精化气,气化神,神御形。”具有活性的分子物质(精)相互作用产生能量及功能(气),这些能量和功能(气)的信息通过外周神经和经络系统到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过信息加工处理、储存,指挥着人体的各项活动。

人体是物质三态的聚合体,既有固态的各种脏腑组织细胞;又有液态的血液、淋巴液、组织间液、细胞内液,有的细胞的活动范围比较大且存在于液态之中,比如血液中的血细胞及精子、卵子等生殖细胞,可以用液态来理解;又有气态的呼吸之气和消化道腔内之气。本文对气的描述,除了物质形态的气,主要是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细胞等固态物质和液态的精微物质(包括移动幅度大的细胞和活性分子)的外在表现的功能描述,强调的是功能特点,而不是单指气态物质。人体在生命活动中,能量的不断转换,如三羧酸循环。加上人体信息的转换即意识活动。至于神这个意识精神心理活动属于人体结构外在表现的功能范畴,但有别于气这个功能的特性。因此,人体可以理解为由物质、功能、信息(神志意识)组成,只有物质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神志清晰才能是一个健康的人体。那么,物质性又分为形(固态)、精(液态)、气(少量的气态物质,各种物质外在表现的功能特性,包括能量)、神(意识思维心理活动)。换句话讲,人体是由物质三态、功能、神志组成。这样对人体生命认识的模式:“身心”的“物质—信息”模式以及“物质—功能”模式和“物质—能量”等三种模式合而转变为一种“形—精—气—神”模式。特别要强调本文的参照系是整个人体,而不是脏腑组织细胞,以及DNA中心法则中信息(元神)的转录、翻译。如果用不同参照系来解释同一话题,会产生概念的混乱。

3 “形—精—气—神”模式的应用

3.1 分析历史上的医学模式: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医学模式,本模式尝试着来分析既往的各种模式。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远古时代,人们认为世界由神灵主宰,疾病是神灵对人体的惩罚。如果“神”用信息来理解,人体神经系统受到各种原因的干扰,会出现神志或躯体疾病,那神灵主义模式就可归属于“形—精—气—神”模式中“神”的范畴。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是运用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解释健康和疾病现象,把哲学思想与医疗实践联系起来,以直观的自然因素现象说明生理病理过程的一种医学模式。如古希腊的“四液”论、印度的“三元素”论、中国的“阴阳五行”理论等。他们的思想本身就没有把自然物质结构与受控实验证明等这样的认知方法纳入其中。因此,它的医学理论一直停留在借理假说与取象比类阶段,强调的是彼此间“平衡态”,也就是功能状态,这可归属于“形—精—气—神”模式中“气”的范畴。也就可以理解中医的“气一元论”,虽然“气”具有物质性,但更多讲的是功能性。③机械论医学模式:用机械运动解释生命,把疾病比作机械故障,把治疗疾病比拟为维修机器。把整个机械“形”解构为零部件的“小形”予以维修(治疗)。这可归属于“形—精—气—神”模式中“形”的范畴。④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的观点是健康在宿主(人体)、环境与病因三者之间动态平衡,这种平衡被破坏便发生疾病。这种模式在针对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在临床医学方面,借助解剖学、生理学、细胞病理学手段对一些器质性疾病做出定位诊断,但着眼于生物体,因此属于“形”的模式。⑤生物—心理模式:这个模式没有被医学界明确过,但中医“形神统一”的概念,与生物—心理模式相似。《素问·上古天真论》讲,人体需要“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其天年”。另外,字面上理解心身医学与生物—心理模式相似,心理为精神神志,生物为生物体即身体。但是心身医学是医学分支学科,是研究心理因素同人体健康和疾病之间关系的学科。

以上模式是基于整体人的个体层面的理解,就是人作为一个整体的个体,其参照系是人全生命周期的身体。而“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中既有生物个体为参照系的“生物—心理”模式,又有“社会”参照系的“生物—社会”,其实为两个参照系。同样将人置身于自然环境中,组成了一个自然体系,就有人提了“生物—心理—社会—自然环境”模式[1],其参照系为“社会”“自然”两个,还有人体这个参照系,加起来是三个参照系。以人个体为参照系的医学模式简单讲是“形—神”模式,要想形神统一,必须要有“精、气”的运行,完整讲就是“形—精—气—神”模式。

3.2 减少中西医间的分歧:中医侧重于人的“精气神”,对此研究比较深入,但没有抛弃整体人的“形”,中医的特色之一“整体观念”,其中强调一个“人”的整体。西医建立在解剖学、影像学和显微镜基础上,侧重于人的“形”,但没有抛弃人的“神”,强调“身心”统一。中医与西医的侧重点不同,给人们的印象是两者在理论上结合不了。但是笔者认为由于没有建立一个共同的模式,才导致目前的现状,假如“形—精—气—神”的模式得到中西医双方的认可,两者探讨医学问题时可以有共同话题。另外,现代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的研究,中医学者通过“证”的概念予以表述,给中西医结合理论指明一条道路。比如张氏通过乙肝的实证与虚证研究分析,实证是与糖代谢紊乱相关的代谢产物相对较多,虚证是与氨基酸代谢紊乱相关的代谢产物相对较多,解释了“同病异证”理论;对“湿热证”的慢乙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液和尿液样本分析,找到了11种相同表达的代谢物,解释了“异病同治”的代谢机制[2],但只是局限于本模式“精”的范畴,这也是笔者一贯主张的中西医结合将从分子生物学层次上打开一扇门。人体“形—精—气—神”模式既体现了西医学认知的生命复杂性,又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对人体健康和疾病作出完整的思考,有利于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本文只是一己之见,不当之处,望饱学之士斧正。

猜你喜欢
参照系气态液态
液态金属
人生要选好参照系
ISO/TS 19880-1:2016气态氢加注站第1部分一般要求标准解读
气态燃料发动机相关发明专利(三)
气态燃料发动机相关发明专利(二)
2017年中外液态食品机械行业大事记
气态燃料发动机相关发明专利
浅谈液态渣的显热利用和工艺技术
内陆核电厂放射性液态流出物“近零排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