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曼的教育案例及反思

2020-01-10 10:25
科学咨询 2020年21期
关键词:小曼玩具错误

杨 静

(重庆市云阳县凤鸣镇里市小学 重庆 404500)

一、案例叙述

午睡结束的时间到了,我便叫孩子们起床,孩子们迅速起床穿衣服。我在一旁帮孩子们整理衣领等小细节。这时我们班一个小女孩梅梅跑来对我说:“杨老师,杨老师!我看见小曼的衣服口袋里有玩具!”我们幼儿园是不允许小朋友带玩具到学校来的,所以听到这个消息后我跟梅梅说:“谢谢你,你先去穿衣服然后整理好被子,老师去看看,好吧?”然后我起身走到小曼的身边,观察了一下他的口袋,确实是鼓鼓囊囊的,隐约看得到有一些塑料玩具。我以给他整理衣物为由悄悄摸了摸他的口袋,发现确实是玩具而且是我们班建构区的玩具。

于是,我把小曼叫到跟前小声问他:“小曼,你口袋里有玩具吗”他支支吾吾地应到:“没,没有”“小朋友说看到你口袋里有玩具了”“我,我不知道。”我接着问他:“是吗?那我看看可以吗”他很紧张地说:“不。”“为什么呀?我看看小朋友说的是不是真的,老师不会怪你的,好吗?”他沉默不语。我看懂了他的意思,于是小声说:“小曼,把玩具给老师吧,就我们两个人知道没关系的”。他点了点头拿出玩具给了我。我问道“为什么要拿建构区的玩具呢?”“我,我喜欢这些玩具,想回家玩儿。”我笑着说道:“喜欢这个玩具很好,但是这是属于大家的玩具,不能带回家,喜欢玩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多玩一会儿,如果拿走了小朋友就没得玩了对吗?”小曼点了点头。看到他似乎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便让小曼自己将玩具放回了原来的地方。

下午离园时是小曼妈妈来接他的,我把今天发生事情的经过跟她讲了一下,小曼妈妈了连忙说说:“对了杨老师,前几天他也拿了一些这样的玩具回家,我问他哪来的,他说是老师奖励给他的,我就没怎么在意。原来是他偷拿的呀,看我回去不收拾他!”我赶紧解释:“小曼妈妈你先别着急,听我说,现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孩子拿了幼儿园的玩具不能说他的行为是‘偷’,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意识到集体的和个人的区别,他只是喜欢所以想拿回家玩,我们要慢慢地引导他,告诉他集体的东西是属于大家的,不能随便拿走。而不是通过打骂的方式让他‘长记性’,这对孩子的内心伤害是很大的”。听我这么一说,小曼妈妈也觉得有道理,她说:“好的杨老师,我只是脾气比较急,这件事我回家会慢慢和他说的,让他主动把玩具拿回幼儿园。”沟通之后,我笑着摸摸小曼的头,送他和妈妈离开了校门。

二、教学反思

(一)给孩子时间和空间

针对“小曼把幼儿园玩具拿回家”的现象,我们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的行为,小曼因为喜欢玩具,所以想把玩具据为己有,这种想法说明孩子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东西和他人的东西的区别,喜欢就拿。对此,教师和家长要及时引导幼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如果想拿要征求东西主人的同意。

是人就难免犯错,何况是孩子,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教师和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用积极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教育,面对不同的错误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正确有效的方法会比打骂更有效。

(二)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

了解原因,对症下药是面对孩子犯错的首要措施。在没有完全了解清楚孩子为什么犯错之前,千万不要责骂孩子,因为责骂只会封闭孩子的内心。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碰到这种情况,首先一定要了解、分析孩子爱拿玩具的原因,这样才能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方法。有的孩子可能是家里缺少玩具,忍不住拿,这时家长就需要给孩子准备几件合适的玩具,让孩子在家时玩;有的孩子可能是“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较强,看到喜欢的玩具就想据为己有。而且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本就对自己的和别人的没有明确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教育孩子明白这个概念并懂得分享。

(三)给孩子解释的时间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且敏感的,当他们做错事时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倾听和正确引导。如果对于孩子的错误我们一味地批评,只会增加他的负担和挫折感,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有时候孩子并没有认识到事情的对与错,有时候也是不小心犯了错误,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如果他的解释合情合理,我们要以鼓励的方式进行引导,比如:“原来是这样,老师能理解你,但下次老师希望你能……”宽容孩子的过失,给予积极的引导语言和方式,才能使孩子之后做出正确的行为。

(四)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错误时,我们要仔细观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不能因为幼儿年龄小不懂事,就认为他们应当一切服从成人的意志,更不能以“老师、家长为你好”为由,伤害幼儿的自尊,剥夺他们的权利。幼儿也是独立的完整的个体,我们要在观察中引导幼儿,帮助幼儿改正错误,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保护幼儿的权利。

(五)注重家园合作

及时和家长沟通和交流,提高家园合作效力,共同促进幼儿成长与发展是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案例中,我第一时间和小曼的妈妈进行了交谈,并把这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一一向她作了分析,打消了家长单方面认为的“偷玩具”的概念并提出了正确的教育方式。当孩子出现这种行为时,我们不能把孩子的行为定位为“偷”,这样会吓着孩子,教师和家长应该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认识错误并使其知道正确的做法。

三、结束语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面对幼儿的各种“错误”行为,可以让孩子换位“思考”,我所说的“思考”其实就是“体验”。孩子的思维水平还未成熟,所以直接体验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教师或家长可以借助一些相关的小故事,让孩子知道私自拿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不可以的。切不可主观地对孩子的“错误”采取批评或责罚行为,这样很容易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不仅不能使幼儿认识不到错误,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幼儿在受罚后会出现暴力行为,有的幼儿会拒绝学习,对教师不友好。即使幼儿表现出顺从,也可能是出于怕受罚。在许多情况下,惩罚并不能保证幼儿产生正确行为,也不能保证幼儿懂得应该怎样做。

猜你喜欢
小曼玩具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一颗顽固的牙齿
闯入快快国的慢小曼
七个花开的日子
偷听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