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教育之“项目学习”初探

2020-01-10 10:25张岭裕
科学咨询 2020年21期
关键词:项目学习人文学科

张岭裕

(广东省广州市广大附属实验学校 广东广州 510430)

一、从STEM到STEAM的演变

2017年11月,在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推进STAEM教育专题研讨会上,方晓波院长指出:推进STAEM教育是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适合教育发展的重大方向,要探索形成推进STEAM教育的新模式。事实上,“STEAM”一词由“STEM”演变而来,“STEM”一词源于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发表的《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报告中。STEM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了A(art)元素,拓展为艺术、人文社会等学科,慢慢有了“STEAM”教育的称呼。STEAM教育能够有效培育学生创造和参与的素养、科技与人文的贯通,能更有利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探索STEAM教育新模式的过程中,就不能固守融合“理、工科”的传统理解,必须要大胆冲破学科壁垒,把艺术、人文、科学、技术等众多学科融合起来,形成新的“项目学习”模式。事实上,历史上有关“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也是有迹可循的。例如,希腊时代庙宇柱子与柱子之间的比例、雕像的动态平衡美,罗马时代的拱门、圆顶建筑等,这些例子在凸显人类追求实用、力学、形式的完美和谐,其实都是科学影响艺术,艺术反映时代的例子[2]。

STEAM教育的有效推进,必须依托课程建设和教学改进,教师往往对STEAM教育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更难以将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之间同样缺乏有效的经验可借鉴。现行的课程普遍以技术类课程为主,无法与国家课程融合,更无法通过课程进行跨学科融合,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而“基于项目的学习”是STEAM教学法里面非常值得推崇的一个。

二、项目学习的特点和意义

(一)高度自主的灵活性

“项目学习”也称专题学习,即可以在同一项目中,利用同一学生群体,跨越不同学科,寻找不同问题,解决多个问题。围绕项目的真实任务,综合各学科知识,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高度灵活地探究活动,得到学生想要的成果。

(二)紧密结合的协作性

综合来看,“项目学习”主要可由项目问题与项目计划、项目设计与项目管理、项目产品与学习评价等因素组成。这里面事实包含了三个条块、六个因素,各个条块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通过问题导向引发研究过程,在研究中形成设计、管理等学生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最后强调产出成果及教师的评价方向。这种“牵一发动全身”的学习模式能更好地发挥紧密结合的协作性,有利于项目的成果产出。

(三)真实生动的情境性

“项目学习”的最大特点是能有效调动教师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每一个项目问题的引出,都将是一个项目工程,而研究要求基于事实依据,往往就会有实地调研等项目,学生能感受到问题的真实情境,能实实在在地做好研究,也会增加项目研究过程的趣味性,与“纸上谈兵”的传统理论实验形成了鲜明的反差[3]。

(四)学科素养的融合性

“项目学习”模式必定同时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配合,相互交融。学科融合的项目研究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各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在体验、鉴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及品质培养有积极意义,能有效提升学生在科学思维、逻辑推理、直观想象、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情趣与判断、审美鉴赏与创造、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核心素养。能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学科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观念;深刻理解科学、技术、人文、社会、艺术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权衡利弊,提高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科学、技术、人文等问题的社会决策[4]。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介绍在推进STEAM教育过程中的“项目学习”模式的特点,阐述在科学与及技术结合的视野下,把相对单调的科技理论大众化,使科技与艺术、人文相碰撞,使STEAM课程呈现了新模式,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学生学习及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动机,希望对同行探索STEAM教育有所裨益。

猜你喜欢
项目学习人文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广挖资源深度整合巧用技术
人文社科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