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体育心理安全教育环境探讨

2020-01-10 10:25朱婷婷
科学咨询 2020年21期
关键词:状态心理健康心理

朱婷婷

(浙江温州市广场路小学 浙江温州 325000)

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任重而道远。小学生年龄小,思想发展不成熟,心理安全“限度”低,承受能力较弱。学生只有有着健康的心理,才能够有良好的学习状态,然而,心理安全教育并不是一个系统的课程,而是渗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为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创造一个好的环境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心理状态是较为放松的,对心理安全教育的接受程度也是较高的。那么,在体育课堂中,应该形成一个怎样的环境渗透心理安全教育呢?接下来本人将联系教学经验,谈一谈具体体会[1]。

一、确保自身心理健康,善于观察学生

大部分学生都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一少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自身承受力差、难以适应教学方式等原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安全受到“侵犯”,导致难以愉悦、正常生活。因此,教师应在确保自身有着健康心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心扉,倾诉烦恼,通过体育运动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在体育课堂中,学生活动较为自由,教师更容易观察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需要多方面、多标准来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例如,有着健康心理的学生能有正常的认知能力。正常状态的学生有着流畅的思维及交流能力,教师在与学生的相处和交流中可以察觉“端倪”。此外,有着较为稳定的情绪和适度的反应。如果学生经常在课堂中愁眉不展,教师就需要对该学生特别关注,同时学生若经常反应激烈,不擅长掌握情绪,则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隐患。最后,有着优良品质和健全人格。该特点需要在长期的相处中获得认识,同时教师也需要培养学生该品质人格特点。

二、有效结合体育运动,渗透心理安全教育

体育教学一般更重视身体素质的发展教育,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安全引导,对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非常不利。创造一个好的心理安全教育环境,首先要将心理安全教育渗透到日常的体育教学中,让心理安全教育存在于方方面面。由于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的印象存在于“教室”中,所以在体育课堂中,难免会不知道如何表现和与教师、学生互动,若长期无法改变这种状态,则容易使学生埋下心理健康隐患,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身、心教育的结合展开,需要建立在教师的科学分析设计下[2]。

为了使学生在更加放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锻炼,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游戏环节,让学生的状态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表现出来,这样教师便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有些性格孤僻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集体游戏,甚至不愿意与其他学生和老师交流,我们需要在锻炼中多指导这样的学生,关注其情绪和意志力,通过长期的引导帮助他们克服自卑,获得自信。有效的群体游戏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结合教师的引导,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会逐渐朝着健康心理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创建阳光、健康的环境,不断强健学生体魄,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快乐地成长。

三、关爱学生,呵护学生心理

学生脆弱的心理防线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我们万万不可强制性改变其心理状态,应当关爱他们,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用爱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引导他们爱上运动,在运动中体会昂扬向上的人生。健康的心理教育需要良好的氛围,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日常孜孜不倦的强调,让学生建立帮助脆弱同学的潜意识,从而和谐班集体交往,让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发展身体素质,摆脱心理安全隐患。

例如,在基础训练时,我们可以鼓励一些“垂头丧气”的学生慢跑锻炼身体,并与其结伴,引导他们通过跑步释放不良情绪。同时建立交流机制,一般来说,学生与体育老师的交流更放松,更容易吐露烦恼,教师可以与学生达成“改变自己”的协议,通过鼓励学生一步步克服困难,使学生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格。我们在关爱学生时,也需要注意一个“度”,发现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必须与其家长取得联系,使孩子及时就医。小学体育教学提出了心理呵护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希望能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心理安全教育时,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保障教育的有效性。那么,新时代素质教育下的小学体育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通过体育运动和锻炼,在帮助学生提升锻炼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发现、关爱有心理安全隐患的学生,引导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形成优良、积极、健康的人格。将心理教育的教学方式有效运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已成为小学体育教师的重要课题之一。

猜你喜欢
状态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