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课堂探究火焰 促进学生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

2020-01-11 06:22宋金斌
科学咨询 2020年44期
关键词:蔗糖分子预测

宋金斌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义乌实验学校 浙江 321004)

一、创设情境问题,搭建探究舞台

科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不同的是,学生所要学知识是人类几千年积累的间接经验,它具有较高的抽象型,要使他们理解性地接受、消化,仅凭课堂上是不可能的。这就迫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技巧,创设科学教学情境,搭建探究科学奥秘的舞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好奇心。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教材中有很多实验,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实验,并适时提出问题。

二、提出假设与预测性问题,指引探究目标

假设与预测是针对提出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为制定研究方案提供了方向。因此,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想象力,提出各种假设与预测,并对此进行合理与可能分析[1]。

笔者在《导体与绝缘体》的实验探究时,要求学生对很多种物体进行先预测,再检测2次,最后得出检测结果。在实验时要求学生一一对应填写在“我们的检测记录”的表格中。当实验结束了教师问学生:“以后我们检测导体与绝缘体的时候第一步做什么?” 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第一步‘预测’可以不做,反正还要检测两次吗?”笔者对学生这样独特的见解应立即予以肯定、表扬,让该学生的脸上荡漾甜蜜的笑容。接着顺水推舟,随机设计新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实验前我们预测‘亮’与‘不亮’那么也就预测了什么?”学生很快地回答:“也就预测了实验的物体是可以通过电流,还是不能通过电流。” “回答得很好。那么我们假设一个科学家在220伏以上的电压下,做区分导体与绝缘体的实验时。他在实验前预测‘亮’与‘不亮’,那么在实验时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学生马上回答:“要预防触电。”这时教师首先表扬该学生的回答。同时又引导全体学生来区别在实验前 “预测”与“不预测”,它会给我们在实验时带来那些优点与不足。这样学生与老师一起得出在实验前“预测(假设、猜测)” 实验结果的好处是: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实验过程,有利于合理安排实验的操作方式,有利于减少、降低和杜绝实验过程中的危险,有利于应对实验过程中无法预知的“新发现”和有意义的“新事物” ,有利于提高实验效益。最后师生达成共识:“预测(假设、猜测)”是做任何实验前必不可少的首要环节。

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仅可以迅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性,促进学生思考,还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团结协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相互观察中,比较分析、发现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和交流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对问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中探究新知环节设计的问题,既要基于教材进行设计,又要有别于教材内容,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如: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教学中,此课的难点是怎样让学生感知分子的大小并建立分子之间有间隙,物质是由许许多多分子构成。而分子太小肉眼无法观察到,光学显微镜下也无法观察,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有限。怎么办?我通过实验及一步步的设问让学生逐渐在大脑中建立分子的概念。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未碾碎的蔗糖、碾碎的蔗糖及溶于水的蔗糖。

师:蔗糖是否消失了?

生:没有。

师:这么肯定?为什么?

生:水变甜了。

师:为何看不见?

生:变成了更小的颗粒,我们肉眼看不见。

通过颗粒较大蔗糖→到碾碎颗粒较小的蔗糖→到学生自主建立猜想更小的颗粒,分子的概念正是在一个个层层深入的提问和思考下逐步建立起来。通过实验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小,通过这一矛盾的展示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激起学生探究热情。教师演示黄豆和芝麻混合模拟实验、适时提问学生酒精与水混合体积为什么会变小呢?说明什么?通过思考建立起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概念。

通过实验思考从可见的客观事实出发到肉眼不能看到的更小的微粒猜想,关注了学生的起点,学生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完成了知识与方法的掌握与建构,完成了一个“再创造过程”, 让学生在探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升华知识,在思考中学会分析、归纳、推理,更好地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三、制定探究方案,开展探究活动

制定探究方案是对所提出的假设与预测进行科学验证的过程,也是探究学习的重要过程。在此,我们要注重探究过程。

如在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我演示了一个实验,利用不同的接触面让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得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然后让学生自主的实验,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在这个实验中,我并没有告诉学生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进而由一个实验引出多个实验,慢慢解决问题。当然,在实验过程中,也不是由学生听之任之,边实验边提问,仔细想想:如为什么要让小车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为什么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刚等于滑动摩擦力?等,让学生在独立完成真个实验过程中慢慢领会实验真谛,能够自行判断、分析和实验。只有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才能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系统分析问题,成为自觉的问题解决者。

四、结束语

总的来讲,课堂探究是一种学习能力的锻炼,是学生学习潜能培养的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模块,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体现。

猜你喜欢
蔗糖分子预测
蔗糖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无可预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0蔗糖”就是无糖?
分子的扩散
三氯蔗糖特性与应用探讨
5 g/L蔗糖处理有效改善春蜜桃果实着色及品质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