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钩藤药对治疗小儿疾病验案举隅

2020-01-11 13:30王玉娇王瑞雪潘静巧罗曾明何平
环球中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平肝钩藤天麻

王玉娇 王瑞雪 潘静巧 罗曾明 何平

1 天麻钩藤药对的源流与功效

天麻,首次记载于《本草》,又名赤箭、离母,为兰科天麻属植物天麻的块茎。味甘、辛,性平,归肝经。主产于贵州、陕西、四川、云南、湖北等地,为中国常见的药食同源药材。很多典籍中均有记载,《开宝本草》云:“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日华子》中记载:“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鬼疰蛊毒,通血脉,开窍。”天麻味甘、辛,性平,归肝经,又有定风草之名。《本草正义》中云:“盖天麻之质,厚重坚实,而明净光润,富于脂液,故能平静镇定,养液以息内风……今恒以治血虚眩晕,及小儿热痰风惊,皆有捷效。”

在云南,天麻生长于昭通小草坝及周围的药效最佳,因其环境多湿冷,一年难见一次太阳,中医认为天麻生于湿冷之地,必有抵抗湿冷的功能,很多记录天麻的典籍中开篇不是除湿就是助阳气。中医认为阳气是生命元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阳气的充足能够帮助人体排出湿邪而减少全身困重乏力、关节疼痛重着、肌肤粘腻或分泌物过多、腹泻(尤其是像水一样泄泻)、疾病缠绵难愈等[1]“湿性”症状的产生。

中医认为天麻具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之功,主治急慢惊风、抽搐拘挛、破伤风、眩晕、头痛、半身不遂、肢体麻木、风湿痹痛[2]。而在其实践积累中表现出的作用中,最主要的功能却是治疗惊风、抽搐、头晕、头痛等病。中医把头面部疾病及颤动类疾病的病理因素归于“风”邪侵扰,并归纳了感受风邪的疾病特征:“风性主动” “善行数变” “善袭阳位”等的主病表现,能去除上症的药物便具有了除“风”的作用。风分内外,外风多同寒邪、热邪、湿邪、燥邪等内在因素相依附而停留人体为病,内风则多伴五脏虚弱或肝阳亢盛,治法上外风为祛、内风为息。天麻助阳气,补五劳七伤,有补虚平肝的作用,又兼有祛湿而除风的能力,所以其主要作用以息风为主,兼有除湿祛风之效。

另外,天麻还具有通血脉、开窍的作用,表现为其对中风偏枯有确切的疗效:服药后手足能动、口能言。中医认为血脉通畅则经脉能够得到足够气血,手足得气血而能运动自如;口、耳归属七窍,中风后口、耳窍闭塞而口不能言、耳中轰鸣,该药有对中风言语蹇涩、神经性耳鸣有显著疗效,这些作用都被归在开窍里。

钩藤,首见于《名医别录》,异名金钩莲、钓藤、钓钩藤、双钩藤,为茜草科钩藤属植物钩藤、华钩藤、大叶钩藤的带钩茎枝,味甘、性微苦,微寒,归肝、心包经,生于山地林中,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钩藤的药用历史悠久,宋代以前钩藤多用于治疗小儿疾病,其后的本草著述辗转相袭而略有增加,并不存在大的矛盾。具有清热平肝、息风止痉、定惊的功效,可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痢抽搐、妊娠子痢等病的治疗[3]。《本草汇言》中云:“钩藤,祛风化痰,定惊痫,安客忤,攻痘瘄之药也。本草独治小儿寒热惊痫,手足瘈疭。口眼牵动。凡胎风客忤、天吊急疾,幼科十二种惊风之证,用此通心包、肝、胆三经,食风静火熄,则诸证自除矣。其体轻锋锐,其性捷利,祛风痰,开气闭,安惊痫于仓忙顷刻之际……但久煎便无力,俟他药煎煮十余沸,投入即起,颇得力也。去梗纯用嫩钩,功力十倍。”临床报道对于高血压病、百日咳具有明显的疗效[4]。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天麻中含有酚类、有机酸、多糖、多肽等化学成分[4],有益智、脑保护、镇痛、镇静催眠、抗癫痫、抗晕眩、降压、降血脂、抗氧化、保肝、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5]多种药理作用。钩藤有效成分为钩藤总生物碱,其中主要成分为钩藤碱和异钩藤碱,有降压、逆转心肌重构、抗心律失常、镇静、抗惊厥、抗癫痫、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脑保护、神经阻滞等药理作用[6-7]。

天麻、钩藤配伍使用,最早见于《医方大成》卷十引汤氏方之钩藤饮[8]两药相配伍,多记载为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功。鉴于各医家对风邪的理解不同,该药对配伍多应用为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在治疗上多表现为降压作用,有意无意间缩小了风症的主病范畴,虽近年来天麻钩藤药对在癫痫、儿童抽动症等疾病应用增多,但对肝阳、肝风的解释止步于理论的阐释,未能突出体现天麻钩藤药对的药理研究。临床运用天麻、钩藤药对治疗儿科常见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临床运用天麻、钩藤药对治疗儿科疾病经验举例并结合药理分析如下。

2 验案举隅

2.1 咳嗽

患儿,8岁,因“咳嗽、咽痒2月,加重5天”前来就诊。患儿2月前因气候变化出现咳嗽,咽痒即咳,无痰,鼻腔干燥,偶有鼻出血,可自止,无鼻塞、流涕,无发热,自服“小儿感冒颗粒、咽扁颗粒”等(具体不详)后症状无缓解,5天前患儿进食香燥后上症加重,予查呼吸道九项病原体(-)。查体:咽红、稍充血,扁桃体不大,呼吸音增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中医诊断:咳嗽(风燥伤肺证);处方:桑叶连贝散合天麻、钩藤加减,桑叶9 g、苦杏仁4 g、连翘6 g、浙贝母6 g、北沙参6 g、白前9 g、百部6 g、木蝴蝶6 g、天麻10 g、钩藤后下3 g、甘草6 g、炒鸡内金6 g,3剂,每剂服2天。一周后复诊,患儿咳嗽、咽痒症状明显减轻,现偶有咳嗽,无咽痛,未见鼻衄等症状,纳眠可,小便调,大便正常。

按 燥为秋季主气,清代名医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指出:“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9]昆明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平均降雨量较其他省份少,感受燥邪引起的咳嗽在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燥性干涩,易伤津耗液,燥易伤肺,肺喜润而恶燥,肺失清肃,故见咳嗽无痰、鼻腔干燥等症状。小儿体本纯阳,外感六淫邪气,易化热化火,损伤鼻之络脉则引起鼻衄。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见大便干燥。《医学入门·咳嗽总论》指出:“风乘肺咳,则鼻塞声重,口干喉痒,语未竟而咳。”[10]风盛则痒,燥甚则干,患儿故见咽痒即咳。《临床指南医案》云:“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为风寒,兼暑则为暑风,兼湿则曰风湿,兼燥则曰风燥。”[11]

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燥邪入肺,循经入于胃口,胃阴得燥而不足,脾气无胃阴而易升,脾胃失衡,肝气得乘于脾胃,肝脾阳火俱盛,内风得生,又肝为厥阴之经,厥阴经绕喉咙而行,咽痒而咳。桑叶连贝散清肺、滋胃而去内燥,天麻性辛,可开腠理去湿而除外风,钩藤性微寒,可平肝而清内风,二者同用,不仅能够去除腠理之风,还能补虚平肝而清内风,以增强除风之力,达到燥除而血止,风除而嗽止的治疗理想状态。

该患儿咳嗽无痰,加之有黏膜出血,西医认为此为过敏性症状,肺、支气管、鼻腔黏膜通透性增加,出现气道高反应及黏膜干燥易出血。天麻多糖能提高胸腺指数及免疫球蛋白含量[12],能有效缓解过敏反应。钩藤对细胞钙离子转运有阻滞作用[13],可有效降低肺部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达到止咳的功效,该药对以祛风之力而行宁嗽之功,以至于此。

2.2 泄泻

患儿,6岁,因“腹痛、腹泻3天”来诊。患儿家长诉3天前受凉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质稀,量少,夹杂泡沫,未见粘液及脓血,臭味不明显,每天4~6次,便前持续性隐痛,便后稍缓解,自服“盐酸小檗碱片”症状未见明显缓解,现兼见:腹隐痛,伴恶心呕吐,非喷射状,无发热,纳食欠佳,眠可,小便量少。近日体重无明显改变。查体:心、肺、腹无异常。舌淡苔白,脉浮。查大便常规示:轮状病毒(-)。中医诊断:泄泻(风寒直中泻);处方:益黄散合天麻、钩藤加减,陈皮6 g、丁香3 g、诃子3 g、广藿香9 g、紫苏叶6 g、竹茹6 g、炙甘草6 g、天麻9 g、钩藤3 g,2剂,每剂服2天。嘱患儿多饮水。3天后复诊,诉患儿大便成型,每天1次,进食尚可,但稍运动即出汗,余无不适。后予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治疗,嘱患儿加强体育运动,电话随访已痊愈。

按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中云:“湿盛则飧泻,乃独由于温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原于湿者也。”脾主四肢肌肉,肺司腠理开阖,脾胃为后天之本,其散水谷精气于五脏以保证正常的生理功能需要,对于脾胃湿盛的患儿,五脏精气之源减少,腠理能闭却易开,风袭体表,逢腠理张开,风邪少蕴体表,故无明显发热,但直入于阳明脾胃。脾胃已多被湿困,湿性重浊下沉,风性清扬易升易动,风阳引动浊阴妄动而腹痛、泄泻,胃气得风邪妄升而呃逆、呕吐。脾不得温运则湿邪难除,风不平则湿动而难化。取益黄散温中理气,健脾止泻之功,藿香、紫苏叶、竹茹化湿止呕;遵《医宗金鉴》中“湿为土病,风为木气,木可胜土,风亦胜湿”[14]的理论,利用风药味辛可挟外湿从体表而出[15]。腹泻伴腹痛的患儿,若只单纯用除湿之药,往往出现大便由稀转为粘腻,而腹痛症状难有改善,而取制约风木之风药上品——天麻,其既有除湿的功能,又能补虚而息风,补阳而祛风,合钩藤清风泻湿,使痛、泻能止。除湿不忘去风,风去风平则蕴湿随之得出得化,天麻、钩藤药对的加入,使化湿除湿的过程不易出现变证,临床疗效显著。

现代药理表明天麻有抗氧化、镇痛的作用,钩藤有消炎、神经阻滞的作用,二药合用,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发挥了止泻的协同作用。

2.3 抽动症

患儿,6岁,因“反复眨眼、点头3月,伴四肢抖动1月”来诊。患儿家长诉患儿自小脾气古怪,经常哭闹,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眨眼、点头,1月前患儿出现不自主点四肢抖动,注意力集中时症状不明显。现症见:四肢抖动,时有眨眼、点头、纳食较少,眠可,小便正常,大便偏干。体重较同龄人偏低。查体:咽红,心、肺、腹未见异常,舌红苔薄黄,脉弦。中医诊断:多发性抽动障碍(肝风内扰证);处方:自拟止抽汤加减,天麻10 g、钩藤3 g、菊花6 g、石决明9 g、银柴胡9 g、白芍9 g、木瓜3 g、伸筋草6 g、淡豆豉6 g、栀子3 g、炒鸡内金6 g、甘草6 g,4剂,每剂服2天。10日后复诊,患者眨眼、四肢抖动症状较前减少,近日感寒出现吸鼻动作,后在原方基础上加苍耳子,3剂,嘱服用完后复诊。6天后复诊,患儿症状较前改善,于原方治疗3月后症状消失。

按 多发性抽动症病位主要在肝,肝藏血,主筋,体阴而用阳,且肝开窍于目,《景岳全书·小儿则·论惊风证治》中记载:“盖小儿之真阴未足,柔不济刚,故肝邪易动。肝邪动则木能生火,火能生风,风热相搏则血虚,血虚则筋急,筋急则为掉眩反张抽搐强直之类,皆肝木之本病也。”[16]风性轻扬,易袭阳位,头为诸阳之会,故头面部的各种抽动症状出现早,且表现多样。风有内风与外风之别,内风是抽动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天麻为清头风之要药,钩藤息风引风之力强,二药均入肝经,有平肝熄风之效;石决明质重沉降,味咸收相火,携菊花清肺、肝、肾三藏之火,可平肝潜阳、除热明目;银柴胡清肝经虚热,白芍养血柔肝平抑肝气;木瓜、伸筋草合用,酸甘养阴与活血除湿并用舒筋活络以缓急;栀子、淡豆豉共施,开五脏孔窍而发汗,清其三焦火热之药,使心肾得以相交,得清心除烦、安神宁志之功。天麻、钩藤在此方中为主药,主治头面部、四肢之风症,全方用药精当,药少力专,以收良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天麻有益智、脑保护、镇静的功能,钩藤抗炎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作用明确[17]。抽动症近几年研究多倾向于多巴胺分泌异常,二者合用对脑部运动神经类疾病有确切疗效。

3 小结

“风为百病之长”,临床中多种疾病都与风有密切的关系,且风邪多易与其他邪气相兼致病,《施今墨药对》中说:“钩藤甘寒,清热平肝,息风止痉;天麻柔润,平肝息风,通络止痛,祛风止痒。”天麻性辛温,钩藤性甘寒,二者药性相互制约,柔润而平,且天麻、钩藤药对中药效相须配伍使用,平肝息风,通络止痛、止痒之力倍增。胡光慈医师在《杂病证治新义》中载天麻钩藤饮治疗“肝经有热,肝阳偏亢,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或半身不遂,口眼沸保舌红,脉弦数”的病证。

天麻、钩藤药对的作用远远不止以上所述,抛开其中已经证明疗效显著的平肝、补益的作用,天麻、钩藤在解表清风,息风除湿,止动止抽的效力不可小觑。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天麻、钩藤药对除了降压、降脂、逆转心肌重构的临床应用外,在儿科疾病的应用中,药对共同发挥提高免疫力、抗氧化、消炎、镇痛、镇静、脑保护、神经阻滞等的作用得到有效临床运用,该药对药性平和无毒,药味轻灵,在儿科领域中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用药规律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猜你喜欢
平肝钩藤天麻
钩藤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基于UHPLC-MS/MS的钩藤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菊花
不同产地钩藤的药用成分含量及不同温度烘干的影响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华钩藤研究综述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吃天麻后别开车
茵胆平肝胶囊致急性腹泻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