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艾灸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中的应用价值*

2020-01-11 17:38邓凯烽陆惠玲黄远西尤晓华陈日兰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烟熏艾灸肺炎

邓凯烽,宁 恒,陆惠玲,黄远西,李 雪,尤晓华,陈日兰,朱 英△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己亥年末,我国湖北地区爆发烈性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1]。我国卫健委陆续颁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七版[2]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3],相关部门多次强调将中医贯彻落实至诊疗方案全过程,最大限度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促进医疗救治的良好效果。虽然当前国内疫情整体上得到了控制,但全球疫情蔓延的趋势仍然不容乐观。临床一线工作人员仍然面临疑似病例需要逐一隔离观察排查,普通型确诊的出院患者也将面临康复问题。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治疗方法,自古至今在历次瘟疫流行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艾灸在瘟疫防控中的作用为历代医家所认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关于艾灸防病保健的记载,《扁鹊心书》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4],宋元时期《岭南卫生方》亦载:“瘴病既久,……宜灸膏肓并大椎骨下及足三里”[5]。而灸法在近年治疗非典型肺炎及流感病毒肺炎实验研究中也均表现出良好的效果[6]。为此,本研究基于古代文献记载溯源及现代医学研究文献的整理归纳探讨艾灸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并从中医治未病理论三期论治方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相关中医证候辨证施灸,以期为艾灸在疫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中医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疫病”范畴,其病因多为身体素虚、外感疫戾之气和人员流动等因素,总病机属“湿温”范畴。基本病机为湿浊之邪郁遏中焦,脾受湿困,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气机不畅,运化失司,病理因素为“湿、毒、热、瘀”,核心在“湿、毒”,病位在肺、脾二脏,久治不愈可伤络入血。以芳香化湿为基本治疗原则,辅以辟秽化浊、解表透邪、健脾益肺。薛伯寿教授结合蒲辅周老先生的学术思想,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是寒湿疫[7]。苏凤哲等[8]通过审因辨源头以及结合尸检报告结果得出湿邪既是本病的致病因素,又是本病的病理产物。无论是寒湿为患,还是痰湿内扰,皆因湿邪作祟。张伯礼院士指出既要重视病邪致病的临床特点(湿邪),又要抓住“疫毒”这一主要病因[9]。

2 艾灸的防疫依据

2.1 古籍中有关艾灸疫病防治的记载

艾灸在形成之初,古人主要通过艾叶或艾绒燃烧等烟熏的方式治疗疾病。晋唐医家最早提出用艾灸之预防传染性疾病,《肘后备急方》中明确指出:“断瘟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患者床四角,各一壮,佳也”,认为艾灸能够有效阻断瘟疫的传播扩散。东晋时期《范东阳杂药方》载有关于使用灸法防治霍乱的描述。唐朝时期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亦有:“……灸之,勿令疮暂瘥,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强调在进入疫病容易感染的地区前使用艾灸烟熏,可以抵御温疟毒气的侵袭[10],而这里的“瘴疠”“温疟”“毒气”即是现代医学中的传染性疾病。宋代官修《太平圣惠方》、明代朱橚等编撰的《普济方》等医学著作中也都记载有利用艾灸烟熏患者床四周,防治时气瘴疫的方法[11]。《扁鹊心书》所记载的病症中,大多数有使用灸法的记录,更有“大病宜灸”“急危重症宜早用灸法”的相关论述。《医学纲目》中“痨瘵骨蒸,鸠尾灸二七壮,补之”的论述均肯定了艾灸在疫病防治中的作用。

2.2 艾灸防疫作用的相关临床报道

提高机体免疫力是治疗、病后康复及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3个阶段的重要因素。在被感染患者的血常规检测中可发现淋巴细胞比例和数量下降,其中CD4+和CD8+的T淋巴细胞下降最为明显,病毒感染后可能弱化了T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杀伤作用[12]。当前阶段尚无新型冠状病毒特效药,仍需依赖患者自身的免疫力[13]。符小琴等[14]临床中发现隔蒜灸配合穴位针刺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疱疹显效明显。除此以外,艾灸对于艾滋病逆转录病毒治疗后的免疫功能的修复和重建有积极作用[15]。常小荣等[16]在对艾灸温通效应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中发现,艾灸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通路,从而达到对靶器官脏腑功能效应调节。2003年SARS期间赵宏等[17]采用艾灸治疗非典型肺炎恢复期患者,治疗后患者的全身症状皆有明显好转,查血常规淋巴细胞比例和数目均较治疗前上升,这也进一步表明艾灸有提高患者免疫力的作用。钟莉等[18]、田欢等[19]采用艾灸治疗肿瘤患者化疗后白细胞下降,治疗后发现经艾灸干预的患者白细胞减少程度较之无艾灸者小。

有学者指出,艾条熏蒸较之紫外线照射更能杀灭细菌[20]。李瑞红等[21]通过对比通风、动态空气消毒及艾灸烟熏3种空气消毒方式后发现,艾条烟熏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对流感预防效果较之其他两种方法显著。汤娟萍等[22]亦发现艾条熏蒸空气消毒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的降低尤为明显,有助于减轻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及联用等级。

2.3 艾灸防疫作用的相关机制研究

大多数病毒到达一定温度就能被灭活[23-24],比如在保持56℃、30 min时间内即可灭活新型冠状病毒、SARS、流感及艾滋等病毒。于皮肤表面艾灸对灭活病原体有一定的作用。有文献报道艾灸烟熏病房、教室及母婴室等场所都能达到满意消毒效果,甚至优于紫外线消毒,对各种病毒均有抑制作用[25]。梅全喜教授认为,艾条在烟熏过程中室内会形成空气药分子膜层,同时艾草中天然杀菌、抗病毒成分可于呼吸道中形成“药膜”,积聚大量抗体,从而达到灭菌杀毒预防传染病的效果[26]。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艾灸具有良性和双向性调节的作用,其是通过调节免疫分子和细胞两个方面实现紊乱的免疫功能向正常状态调整,又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27]。有动物实验研究证实,艾灸对中后期炎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28-29]。艾灸可以调节免疫细胞活性来减轻免疫功能受损,降低血清中IL-1、IL-1β、IL-6和增加IL-2、IL-10等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增强热休克蛋白表达,改善炎症状态,维持免疫功能稳定。此外,有研究指出艾灸的干预能够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介质的渗出和浸润,改善局部微循环,加快淋巴回流,促进炎性损伤修复[30-31]。唐照亮教授团队研究发现艾灸不但能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炎症消散和病灶修复,更能够在病毒引起的炎症反应中抑制清除病毒、减轻对身体的病理损害[32]。闫怀士等[33]在艾灸对流感病毒型小鼠的观察中亦发现艾灸可以减轻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病变程度,延长小鼠生命。仇裕丰等[34]在针灸对感染流感病毒小鼠的保护作用中发现,针刺或艾灸穴位后病毒小鼠血清干扰素水平升高明显,考虑针灸过程中可能通过干扰素活化巨噬细胞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

综上所述,艾灸能调节免疫细胞功能从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这些都为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提供了借鉴指导作用。

3 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施灸方案

“治未病”最早源于《黄帝内经》,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其核心思想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3个方面,适用于疫病防控整个阶段,强调先安未受邪之地、重视先兆、截断逆转、防止传变[35]。“治未病”与目前提倡的“疾病关口前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发展方向以及传染病防治提倡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治理念相契合[36],并已在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人禽流行性感冒、非典型肺炎(SARS)等多种传染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7-41]。

3.1 普通群众和居家隔离的医学观察人员

3.1.1 治疗目的 未病先防。

3.1.2 主要穴位 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和阴陵泉。

3.1.3 操作方法 取仰卧位,依次悬灸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和阴陵泉,使艾条与皮肤保持约2~3 cm高度,每穴灸 20 min至皮肤潮红为度,1次/d。

3.1.4 释义 对于该期患者,刺激中脘、气海和关元等穴,可迅速提升先后天之气,有提高免疫力、固护正气的作用。足三里穴为胃经合穴,五行属土,取益土生金,肺虚则补脾土,温补脾胃。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健脾化湿泄浊要穴。诸穴合用,祛湿健脾,增益先后天之气,调畅气机升降,补益肺气,提高机体防御能力。

3.2 疑似病例和已确诊的轻型和普通型患者

3.2.1 治疗目的 既病防变。

3.2.2 主要穴位 神阙、关元、大椎、风门、中府和肺俞。

3.2.3 操作方法 先取仰卧位悬灸腹侧神阙、关元穴,再取俯卧位于背侧悬灸大椎、风门、中府和肺俞,使艾条与皮肤保持约2~3 cm高度,每穴灸 10 min至皮肤潮红,1次/d。

3.2.4 释义 根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及“截断病势”顾护脏腑的思路,选取神阙、关元两穴。《道藏》有云:“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此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故称之为神阙”。此穴又居中土之正中,因此又为调理脾胃之要穴。《扁鹊心书》云:“先于关元灸二百壮, 以固肾气……”。关元穴是任脉、冲脉和足三阴经之交会穴,为人体元气之根,可促进脏腑功能恢复。大椎位于督脉之上,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汇处,寒补热泻之要穴。中府、肺俞俞募配穴,调节脏腑阴阳,固护肺卫。风门为足太阳经、督脉交会穴,可运化足太阳经气血上达头部,有祛风散邪退热之功。诸穴有助于宣肺利气、泻热解表、通调脏腑,防止传变。

3.3 恢复期患者

3.3.1 治疗目的 愈后防复。

3.3.2 主要穴位 肺俞、膏肓和肾俞、太渊、太溪及足三里。

3.3.3 操作方法 先取俯卧位悬灸腰背侧肺俞、膏肓、肾俞穴,再取坐位或仰卧位悬灸太渊、太溪和足三里,使艾条与皮肤保持约2~3 cm高度,每穴灸 20 min至皮肤潮红,1次/d。

3.3.4 释义 病程进展至此期,元气已伤,脏腑功能衰减,疫气余毒亦未尽除。膏肓位于心膈之间,具有宣通理肺、养阴调心之功,配以肺俞、肾俞、太渊、太溪及足三里等脏腑俞穴、原穴,多气多血的阳明经穴,肺、肾俞为背俞穴,取《黄帝内经》“阴病治阳”,能调补肺肾二脏,扶正祛邪。太渊为肺经输穴、原穴,可理血通脉、宣肺平喘、清泄脏腑余热。太溪为肾经输穴、原穴,可补肾回阳、固护先天之本。足三里健运脾胃、益气行血,补益后天以助先天。诸穴合用达到补益肺脾肾以防止复发之效。

4 小结

艾灸取材方便,烟熏之法易于操作推广,艾灸烟熏防疫理应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房间面积<12 m2的可点燃一根艾条,≥12 m2的房间可使用两根艾条,紧闭门窗艾熏1 h后开窗散烟雾,每天1次,可以起到消毒防疫效果[42]。据报道,辽宁、河南、湖南等地的多家中医医疗卫生机构均已开展室内艾熏驱疫的防控工作。健康人员、疑似病例及恢复期患者应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按照“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3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采用辨证施灸,可及早阻断病源、有效降低新增病例以及新增医学隔离观察人员、减少复发。

总体而言,艾灸疗法不仅可作为医疗机构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也可作为普通群众自我预防保健措施。其在提高个人免疫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是目前较为切实可行的一种防疫手段,且无须投入更多医疗资源。目前关于艾灸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治疗经验还局限于早期的预防和轻症、恢复期患者的治疗,多以辅助治疗为主。今后可加强多领域多学科合作,提高试验设计的前瞻性、准确性,明确艾灸对传染性疾病的作用机制及靶点,充分发挥艾灸在防控急性传染病上的价值,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猜你喜欢
烟熏艾灸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艾灸保健知多少
预防艾灸上火,可舌下含服玄参片
犊牛肺炎巧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Making scents of history古法制香,感受非遗魅力
Making scents of history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婆婆迷上了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