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当X遇上/见/到Y”的超预期语义研究

2020-01-11 08:30刘柳
现代语文 2020年9期
关键词:语义

刘柳

摘  要:“当X遇上/见/到Y”构式大量存在于现代汉语中,有其独特的句法使用功能。其语义具体表现为,说话者将生活中的某种客观事件、状态或经历,与另外某种客观事件、状态、经历进行关联或非关联性对比,通过语言描述,使听话者联想到相关事件、状态或经历,达到或超过主观预期,从而实现言有尽而意未尽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当X遇上/见/到Y”;超预期;语义

一、引言

“当X遇上Y”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句式,例如:

(1)当中国老师遇上英国学生(新华网,2015-08-06)

(2)当戏剧遇上城市,如何以“戏剧之美”彰显“城市之蕴”(光明网,2019-11-20)

(3)翻转课堂模式在场馆教育中的移植与借鉴——当高校专业教学遇上高校博物馆(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4)当“新南向”遇上“东进”:台印关系的当前动向与未来走势(《台海研究》,2019年第1期)

(5)当语文教育遇上“互联网+”(《内蒙古教育》,2017年第9期)

(6)当动物遇上倒影,岂止是双倍的美!(新浪网,2018-09-17)

例(1)~例(6)中的“遇上”,都可以换为“遇见”或“遇到”①,替换后除了文字稍有不同之外,意义上几乎没有差别。其中,“遇上/见/到”前面的词或词组可称为“X”,“遇上/见/到”后面的词或词组可称为“Y”。因此,我们将其均归为“当X遇上/见/到Y”结构。从中可以看出,这一结构有其自身独立于组成成分的整体意义,其整体意义是无法从其构成成分“X”“Y”“当”“遇上/见/到”推导出来的。既然“当X遇上/见/到Y”结构的形式与意义互相配合,那么,这一构式的整体意义应怎样理解呢?本文将从语义认知角度出发,对这一构式进行具体探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语料主要来自CCL语料库、人民网报刊检索资料库及互联网。

二、“当X遇上/见/到Y”的变项语义分析

陆俭明认为,构式内部语义配置的每一部分语义,都以一个语块的形式来负载;构式由语块构成,语块是构式的构成单位,语块序列构成语块链;构式义通过线性链接的语块链来表示。他还由此提出了构式语块分析法[1]。比如,存在构式“NPL+V着+NP”就是由三个语块构成的:

根据陆俭明的构式语块分析法,笔者将“当X遇上/见/到Y”分为四个语块“当”“遇上/见/到”“X”“Y”,其语块链可以表述为:

可以看出,“当X遇上/见/到Y”是由固定项“当”“遇上/见/到”和非固定项“X”“Y”组成的,其中,变项“X”“Y”为这一句式的核心部分。对“当X遇上/见/到Y”构件的组成成分与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构式的基本特征。

张谊生指出,凡是构式都有自己独立的形式、语义或功能。任何语言表达式,只要其形式、语义或功能的某些方面具有不可预测性(unpredictable),就可称为构式[2]。 “当X遇上/见/到Y”形式独立,意义独特;要想了解其构式义,首先需要对变项“X、Y”的语义关系有清晰的认识。通常情况下,构式的整体意义大于构式组成成分意义之和,而不是其意义的简单相加。在“当X遇上/见/到Y”构式中,变项“X”与“Y”之间的语义具有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指的是变项之间存在如近义、对立、总分等关系。当“X”与“Y”为近义关系和反义关系时,变项可同属于所指事物范畴,或同属于所指的行为事件、状态范畴。

所谓“范畴化(categorization)”,是指给事物分类的心理过程。张敏指出,范畴化“是人类在歧异的现实中看到相似性,并据以将可分辨的不同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由此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3](P61)。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事物划分为不同的范畴。“当X遇上/见/到Y”构式在形式上具有对称性,因此,“X”与“Y”可以同时为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分构成。例如:

(7)当贾平凹遇上昆德拉——《废都》的存在主题与性爱书写(《中华文化论坛》,2015年第10期)

(8)当中国老师遇上英国学生(新华网,2015-08-06)

在例(7)中,“贾平凹”与“昆德拉”同属“文学作家”范畴,虽然贾平凹是中国作家,米兰·昆德拉是捷克作家。在例(8)中,“老师”与“学生”同属“教育”范畴,不管是中国老师还是外国老师,不管是英国学生还是中国学生。

在这一构式中,“X”与“Y”的意义有时还是相反或相对的,从而具有反义关系。例如:

(9)当生劫遇上死劫(半上七楼《都市犬神》)

(10)当虚拟遇上真实:试析“动画纪录片”的意义与前景(搜狐网,2019-03-18)

(11)当“冷”市场遇上“热”展会(《工程机械文摘》,2013年第1期)

(12)当转基因农业遇上有机农业(中国财经网,2015-10-15)

(13)重释橡木 当理性遇上感性,创建活力互通新空间(《室内设计与装修》,2020年第1期)

(14)当“矮穷挫”遇上“高富帅”(《语文建设》,2012年第7—8期)

在例(9)~例(14)中,变项“X”“Y”之间的反义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在第一种类型中,变项“X”与“Y”构成的是绝对反义关系,不存在中间状态,即两者构成了互补反义关系义场。在这个语义场中,“X”与“Y”是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关系。例(9)中的“当生劫遇上死劫”、例(10)中的“当虚拟遇上真实”,“生”与“死”、“虚拟”与“真实”互为反义词,说明事物或现象存在两个极端的对等情况。

在第二种类型中,变项“X”与“Y”构成的是相对反义关系,“X”与“Y”处在一个连续统的两极,中间存在其他状态,此时构成的是包括X、Y在内的反义聚合。在例(11)中,“冷市场”与“热展会”之间还存在着市场平平等状态。例(12)中的“转基因农业”与“有机农业”之间还存在“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等。例(13)中的“理性”与“感性”,均属于“思维方式”范疇,作为认知方式,它们中间还有“知性”“灵性”等。例(14)中的“矮穷挫”和“高富帅”分别是各方面不出众与出众人员的代表,而芸芸众生中并非只有这两类人群,还存在着介于两者之间的组别。

在“当X遇上/见/到Y”构式中,变项“X”与“Y”还可以构成总分关系,这里的总分关系指的是“X”“Y”语义之间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果一个词语所指的事物属于另一个词语所指事物的一个构成部分,这两个词语之间就构成总分关系。例如:

(15)当电视遇上电商——从新形态的电视购物谈电视广告(《中国广告》,2015年第1期)

(16)当研究性深度阅读遇上朱自清(《小学教学研究》,2019年第16期)

在上述例句中,变项“X”与“Y”都构成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例(15)中的“当电视遇上电商”并非指“电视是电商们销售的物品”,而是指电商的销售方式之一——电视购物。例(16)中的“当研究性深度阅读遇上朱自清”,“朱自清”不是指作者本人,而是朱自清的作品,此时“研究性深度阅读”就包括了“朱自清”,变项Y是X的一部分。这表明在“当X遇上/见/到Y”中,可能会出现“X是Y的一部分”的情况,也可能会出现“Y是X的一部分”的情况。因此,当二者相遇时,就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形、事件或状态。

“X”与“Y”之间的上述语义关系,均是关联性语义关系。同时,构式“当X遇上/见/到Y”还存在着“X”与“Y”语义之间的非关联性语例。例如:

(17)当“天性”遇到美术馆,谁该为“熊孩子”买单?(搜狐网,2019-07-11)

(18)当农药遇见新媒体,这些农资人为何惊叹大开了眼界?(《农药市场信息》,2019年第15期)

在例(17)、例(18)中,“X”与“Y”的本身语义是毫无关系的,那么,语义上毫无关系的结构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在“当X遇上/见/到Y”构式中呢?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观性的介入[4]。例(17)中,“天性”本身和“美术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在现实常识中,人们的主观认识使两者产生了一定的关系;例(18)中,“农药”与“新媒体”关联甚远,不过,农药企业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就此而言,新媒体对农药销售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当X遇上/见/到Y”的构式义分析

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构式本身也具有一定意义,这一意义独立于构成成分,是整体与构成成分互动整合的结果。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语料,对“当X遇上/见/到Y”构式的语义特点进行分析。

(一)强调义

“当X遇上/见/到Y”结构表示强调义时,主要是说话人对某些人、事物或言行的性质和状态作出强调性的陈述和说明。这时,该構式的强调义主要是通过对比来凸显,这种对比主要是将人物、事物或言行的外在特征进行比较,或者是把它们的内在特质进行比较。此类情况一般出现在陈述句中。例如:

(19)当“疫情”遇上“春运” 没有冬天不可逾越 没有春天不会到来(《人民交通》,2020年第2期)

(20)当咖啡遇上校园——松江大学城“校园咖啡屋”经营现状和发展模式对比研究(《现代商业》,2018年第26期)

(21)当中国速度遇上中国高度,激发了直播间来自不同地域山川的老铁们心中共同流淌着的民族自豪感。(《哈尔滨日报》,2007-08-09)

以上例句强调义的凸显,主要是通过“疫情”与“春运”、“咖啡”与“校园”、“中国速度”与“中国高度”的对比来实现的。那么,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在例(19)中,新冠肆虐之时,正值春运的重要节点,相关部门通过控制大面积人员流动,来保障往来人员的生命安全,意在强调这一困难可以克服,时局定会扭转。在例(20)中,“咖啡”与“校园”相遇,是因为校园咖啡屋具有不同于社会上普通咖啡屋的书卷气特色,意在强调校园咖啡屋这种有活力的运营模式如何在大学校园立足。在例(21)中,令人惊艳的中国速度体现的是交通运输的蓬勃发展,而中国高度则是指相关高精尖技术的突破,高度与速度的完美融合,是在强调中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强调了它们带给人民的自豪感。

(二)设疑义

“当X遇上/见/到Y”结构的设疑义,主要体现在悬念的设置。具体来说,设置悬念是指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切关心的心理。这种形式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震撼人心的表达效果。构式“当X遇上/见/到Y”的设疑义主要是通过直接提问、特例与寻常相对照、反经验认知、迷惑视线等途径来实现的。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疑问句或感叹句中。例如:

(22)当具有文化气息和青春活力的高校遇上中国体育彩票,会擦出怎样的创意火花?(搜狐网,2020-04-22)

(23)当隐形眼镜遇上新冠病毒 怎样戴才是正确操作?(新华网,2020-04-15)

(24)当石头遇上兵哥哥,竟然这么美!(人民网,2020-03-25)

(25)当渔村扛把子、娇俏可爱的平凡少女叶芊语遇上精英总裁单俊皓、暖萌系大男孩茼蒿,他们的清甜“海盐系”恋爱之旅即将从观美渔村启航。(人民网,2020-03-23)

可以看出,上述例句中设疑义的呈现方式各有不同。在例(22)中,“高校”与“中国体育彩票”之间会产生什么效应?在例(23)中,“隐形眼镜”遇上“新冠病毒”又将如何佩戴?这两例都是直接突出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以此引人思索;这类情况常常出现在文章的标题或文章的开头。在例(24)中,普普通通的“石头”遇上“兵哥哥”,看似毫无联系,但从后续句“竟然这么美”中,就可以得知二者之间必定有精彩的故事发生,其中的感叹号也承载着一定的意义。例(25)虽然既不是疑问句,也不是感叹句,可也有悬念暗含其中:“渔村扛把子、娇俏可爱的平凡少女叶芊语”“精英总裁单俊皓”“暖萌系大男孩茼蒿”的角色设置引人瞩目,他们的故事将会如何展开?又会产生怎样的趣味碰撞?无疑是悬念十足,使得观众的期待值不断升级。

(三)主观关联义

如前所述,构式“当X遇上/见/到Y”既可以表示强调,又能设置悬疑。随着该构式的语义愈发凝固,不断表现出说话人的主观认知,这时,“当X遇上/见/到Y”的构式义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例如:

(26)当咖啡师遇上芝麻酱,随便两滴就可以拉花!(新浪微博,2020-05-06)

(27)当原则遇上心动,就会不断破例。(尘客说,2020-07-13)

例(26)中,一般情况下,人们对“咖啡师”的主观期待并不会和“芝麻酱”联系起来,而现实情况确实是咖啡师将“芝麻酱”做出了与平时不一样的状态,这就与人们的主观预期发生了偏离,超出了听话者的预期。也就是说,这是听话者对两者的关联性进行了主观认定。例(27)中,一般情况下,“原则”不可撼动,对于“心动”的主观期待是“获得爱情”,而现实情况是为了“爱情”,原则都可不要,这就与主观期待发生偏离,超出听话者的预期,这同样是听话者对它们予以主观上的关联认定。

在“当X遇上/见/到Y”构式中,每一语块都负载一定的语义。其中,变项“X”“Y”是其核心部分,它们之间既具有近义、对立、总分的关联关系,也可能具有非关联性。根据该构式所运用的语言环境以及构成成分与构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其构式义概括为:说话人将生活中的某种客观事件、状态或经历,与另外某种客观事件、状态、经历进行关联或非关联性对比,通过语言描述,使听话者联想到相关事件、状态或经历,达到或超过主观预期,从而实现言有尽而意未尽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陆俭明.再论构式语块分析法[J].语言研究,2011,(2).

[2]张谊生.非框架流行构式“X那些/点事”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5,(2).

[3]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猜你喜欢
语义
基于街景图像视觉影像语义分割的街区绿视率研究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浅析俄语动词前缀语义的意义
浅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法形式
国内语义偏离的研究现状
语义搭配的辨识与修改
英汉“走” 类动词的语义及词化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