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油田H 区长6油层组单砂体构型要素分布关系研究

2020-01-13 20:21王勇赵涛左洁李维振许兆林朱玉双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陕西西安7000
化工管理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三角洲河口砂体

王勇 赵涛 左洁 李维振 许兆林 朱玉双(.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陕西 西安 7000;

2.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9)

0 引言

三角洲相储集层作为仅次于河流相的储集层在我国开发储量中占比较大,是我国油气资源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为了便于三角洲相储集层的进一步挖潜,该类型储集层中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问题亟需解决。安塞油田H 区油藏已经进入中高含水期,现有划分至小层的六级1划分体系已不能适应油藏开发研究的需求,急需进一步细分小层,研究小层内的储量动用、水淹情况。因此,运用单砂体划分的理念,进一步细分小层,精细研究注采对应关系,分析单砂体下的储量动用情况,挖潜长6油藏动用潜力将成为油田进一步生产开发的重点[1-3]。

安塞油田H 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属于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背景。该区长6油藏原始地层压力9.6Mpa,饱和压力6.27MPa,地层饱和压差3.33MPa,压力系数0.7~0.8,属于低压油藏,由于岩性致密、非均质性强,储层物性差,导致油藏油水分异差,无油水界面,油藏完全受上倾方向致密层或砂体侧变带所控制,形成了典型的弹性驱动岩性油藏。

1 沉积特征研究

晚三叠世湖盆演化从长10到长1经历了早期的初始沉积、加速扩张至鼎盛、再到萎缩直至消亡。长6期,湖盆稳定建设,东北部三角洲大规模进积,发育多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研究区在北东向物源供给下,具浅水三角洲特征。

1.1 沉积相特征

研究区主要发育灰色、灰绿色细到粉砂岩,灰黑色、黑色泥岩,常见交错层理和沙纹层理,以及浅水沉积标志,指示了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岩石类型以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高长石含量,低石英含量,岩屑最少,砂岩分选中等-好、磨圆较差,未经历较长距离搬运沉积,水体携带沉积物的能力相对较弱,指示了物源较为稳定,属三角洲前缘的相对细粒的沉积。根据岩心相和测井相识别,在研究区识别出了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天然堤、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

1.2 砂体发育特征研究

研究区砂体发育相对较好,属多条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顺北东-南西向发育而形成的连片叠置、纵横广布的砂体发育形态,在研究区近物源部分,多以网状和宽条带状产出,在经历了研究区中部水下分流河道连片叠置交汇,水动力相对减弱引起卸载后,至远物源地区砂体呈现窄条状或者朵状的分布形态,分支河道数目较多,继续向前延伸,直至入湖。

1.3 砂体结构类型

研究区砂体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复合水下分流河道砂体;(2)复合河口坝砂体;(3)水下天然堤砂体;(4)前缘席状砂。研究区砂体结构类型具有显著特征。

复合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该类砂体结构由多个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组成,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垂向和纵向形成复杂的空间叠置接触关系,形成剖面上所见的“顶平底凸”透镜体。由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研究区主力骨架砂体,因此发育十分广泛,砂体发育厚度较大,平面分布较广。

复合河口坝砂体:该类砂体结构在研究区发育相对前者明显大幅减少,主要是由于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所致,但复合河口坝砂体发育时,可在剖面上见到“顶凸底平”的砂体形态。

水下天然堤砂体:在可容纳空间较大时,水下天然堤将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侧翼位置,且多为上端,该类型砂体主要由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组成,测井曲线表现为高GR 和薄层的齿化钟形。该类型砂体整体相对较薄,正旋回相对较多,局部为漏斗型反旋回,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边部,属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间湾之间的过渡砂体。

前缘席状砂:前缘席状砂在研究区发育规模进一步减小,由于前缘席状砂由于河口坝冲决进积形成,具有厚度很薄,粒度很细的沉积特征,在剖面上,多为低幅的指状,类似于溢岸沉积的特征,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缘接近前三角洲位置,由于多与泥岩互层或被钙质胶结,易形成渗流屏障。

2 单砂体级别构型要素空间关系研究

研究区单砂体空间复合叠置和接触关系复杂,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天然堤、前缘席状砂、分流间湾细粒沉积等5类构型要素,此外,构型要素受到沉积物供给和可容纳空间之间相互关系的约束,将产生多种类型的单砂体组合模式。本次研究将以单砂体构型要素的垂向叠置关系和侧向接触关系两大类来进行分析。

2.1 单砂体级别构型要素垂向叠置关系研究

2.1.1 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垂向叠置

本文病例提示,部分身体健康的成人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并不典型,无明确的感染源,容易误诊,必须尽早行脑脊液常规及细菌培养检查,并早期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垂向叠置关系是在研究区最为丰富的,为两期单河道砂体的垂向切叠,在基准面下降时,由于砂体叠置和削截产出增加,呈现出纵向的切叠和叠加式,易形成高能削截式砂体和低能削截式砂体。

2.1.2 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单一河口坝砂体垂向叠置

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单一河口坝砂体在垂向的叠置样式分为两类:“坝上河”和“河上坝”。其中“坝上河”的叠加方式为低可容纳空间下三角洲快速进积,已经沉积的河口坝砂体收到水下分流河道冲刷侵蚀,仅留下漏斗形下部,在其上,新一期的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加、覆盖形成。“河上坝”的叠加方式为高可容纳空间下三角洲进积产物,单一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末尾之上叠加完整河口坝砂体,但该类叠置方式较少。

2.1.3 单一河口坝垂向叠置

该类单砂体叠置样式在研究区分布规模较少,由于研究区属浅水台地型湖泊三角洲前缘沉积,无明显水下坡折,那么水下分流河道将以较快速度向湖盆推进,对前期砂体的冲刷侵蚀作用较强,而且,由于水体较浅及波浪作用,河口坝易被侵蚀减薄,形成的复合河口坝砂体不易保存,多被一定程度上侵蚀,保留较为残缺。

2.1.4 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天然堤垂向叠置

该类单砂体叠置样式出现于下部为一期单一水下分流河道而上部为另一期单一水下分流河道边部发育的水下天然堤砂体,厚度较薄的水下天然堤砂体直接覆盖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之上,剖面上可以见到“下厚上薄”的两端透镜体垂向叠置。

2.1.5 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席状砂垂向叠置

2.1.6 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细粒沉积单元垂向叠置

该类可以视作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孤立式发育,由于上一期单河道砂体的改道或者遭受侵蚀,留下单一水下分流河道,但在纵向上是以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细粒沉积单元垂向叠置为表现。

2.2 单砂体级别构型要素侧向接触关系研究

2.2.1 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和单一水下分流河道侧向接触

两条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平面形成侧向接触关系,收到河道宽厚比影响将产出对接式、侧切式、替代式等接触关系。

2.2.2 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和单一河口坝侧向接触

该类型的侧向接触关系在研究区规模较少,多为河口最前端,残余的窄条带状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邻近的单一河口坝砂体产生侧向接触关系,为低能沉积环境下水动力十分缓慢时的沉积形式,但该类型的侧向接触关系发育于河道中部,泥质沉积相对较少时,进积缓慢,但未受到泥质和粉砂质沉积形成的构型界面影响,砂体间具有一定程度的连通性。

2.2.3 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天然堤侧向接触

该类型接触关系相对较多,由于水下天然堤多形成与河道边部,起到水下分流河道侧翼的作用,属于砂质沉积和泥质沉积的过渡阶段,岩性多为粉砂质或者泥质,易形成堤岸接触样式。

2.2.4 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席状砂侧向接触

该类型在研究区发育位置主要以分支河道末端为主,因为在分支河道末端,水下分流河道早已摆脱了纵横交汇的强水动力混杂阶段,已经进入弱水动力沉积的沉积末期,此时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和薄的前缘席状砂在侧向搭接,具备了较为微弱的连通性,但不易形成同一类流动单元。该类接触样式在平面上多称之为替代式,即几乎可以说是由单一水下分流河道替代另一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后的表象。

2.2.5 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细粒沉积单元侧向接触

该类型在平面上为单一水下分流河道末端留下的分支河道样式产出,窄而细的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已无法与其他砂质沉积的砂体结构样式侧向接触,只能以与泥质为主的细粒沉积单元共生为表现形式,多分布于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水下分流河道边部为主的较为局限位置,低能环境,沉积缓慢,细粒沉积物伴生落淤,共同形成了平面上所谓的分流间湾接触样式。

3 结语

研究区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和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的5类沉积微相。砂体结构类型以复合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复合河口坝砂体、水下天然堤、前缘席状砂四类为主。单砂体级别构型要素空间关系研究中,以构型要素垂向叠置关系和侧向接触关系两大类为主,分别识别出6类单砂体垂向叠置关系和5类单砂体侧向接触关系,对研究区剩余油挖潜提供了理论指导。

猜你喜欢
三角洲河口砂体
砂体识别组合方法在侧缘尖灭油藏的应用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黄河下游的三角洲特性及未来治理思路
渤海某油田水平井随钻砂体构型分析
他们为什么选择河口
河口,我们的家
特殊的河口水
河口
壮丽的河口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