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的大学化学全英文课堂建设

2020-01-13 23:03张晓灿郭绍辉
河南化工 2020年7期
关键词:大学化学全英文知识讲座

张晓灿 ,郭绍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102249)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战略措施,推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转变。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有助于文化交流与思维互补,世界一流大学无不以其师生的国际化及频繁的国际合作交流而立校;我国的一流大学要与世界的一流大学相融相嵌,努力走向世界科技最前沿。在此背景下,大学化学全英文课堂应运而生。

1 课程简介

我校全英文大学化学面向以石油工程专业为主的大二上学期工科留学生开设。该英文班的选课学生大多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入学前通过托福、雅思等英文水平测试;他们求知欲强,但相关化学基础参差不齐。

该课程所选的教材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的原版教材《化学:中心科学》(第13版)。本书搭建了概念框架、例题解析、可视化和实际应用四个方面的学习模块,知识体系完整,深入浅出,对不同知识背景学生的基础学习、提高、参考和考试都很有帮助。

2 课程设计

2.1 教学内容

该课程包括热力学与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电化学、相平衡和界面现象6部分;其中,前4部分是本门课程的重点。绪论课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谈起,启发学生在教室内外寻找与化学有关的材料、物品,讨论化学的无处不在与无时不在。在激发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同时,结合专业实践,了解6大板块在石油工程学科的用途。比如,为了提高石油采收率,注水采油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在此过程中,注入水与系统水的离子间相互作用需要用到水溶液的离子平衡;其反应的方向和限度需要用到热力学与化学平衡;而其反应的快慢需要用到化学动力学。再比如,采油过程中管路的腐蚀、堵塞和后续处理方面需要掌握电化学和溶液中的沉淀与溶解平衡。刚才所述的油水混合物又囊括了相与界面现象的概念。通过介绍,学生对重点内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对将来专业课的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初步感受大学化学的生活化、趣味化与专业化,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2.2 教学方法

2.2.1课堂授课

全英文大学化学课堂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分设知识讲座、演示实验和分组讨论三个环节。每次课前通过单选题目快速测试学生对当堂内容前期知识的储备。由于不同生源地国家高中阶段对化学课程的要求不同,学生的化学基础可能存在较大差别。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快速甄别与判断,及时调整知识讲座的内容与深浅,有的放矢地针对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讲解,以提高课堂内容的效率与吸收率。演示实验精选了不同章节重点和难点的趣味实验,比如水溶液中离子酸碱平衡的内容恰好安排在西方节日万圣节前后,可以演示指示剂变色形成的“血手印”实验,在烘托节日气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界面现象的内容在学期末临近结课考试时进行,演示实验“水拓画”一方面形象地展示给学生界面处的奇特现象,在展示艺术的同时能有效缓解大家临近考试的紧张与压力。这些演示实验内容与课堂知识讲座结合紧密,既能作为严肃课堂的有效调剂,又能加深学生对所涉知识的深刻感悟。分组讨论环节较为灵活,可以安排在知识讲座或演示实验之后对所示内容进行讨论,也可以在例题阶段探讨解题过程和进行知识延伸。

2.2.2实验课程

化学的英文拆开即为“化学就是动手试”。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带领学生一起动手做实验的环节必不可少。进入实验室之前,通过实验理论课详细介绍实验课程安排,实验室安全和典型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进入实验室之后,首先引导学生寻找理论课讲到的紧急喷淋、洗眼器、灭火毯、急救药箱等设施物品的存放位置,倡导安全第一的意识。经老师实操演示和学生动手实验,进一步熟悉操作规程。通过预习报告、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的训练,学生完成典型化学实验的整个流程,既能锻炼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

2.2.3课外辅导

除了常规的理论课堂与实验课堂之外,全英文大学化学还设计了丰富的课外辅导环节,包括定期答疑和阅读讨论课。针对学生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的不同,一对一的教学环节尤为重要。本课程设置了每周一次的面对面答疑和不定时的在线答疑,前者能够按时查漏补缺,特别是解决作业中遇到的难题,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后者能对当面答疑形成良好的补充,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有问题随时解决。阅读讨论课是为了扩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的能力而专门设置的。留学生思维活跃,善于通过讨论学习提高;教师遴选课外资料,针对性的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再借助阅读讨论单元实现对化学知识理解的进一步加深。

3 课程评价

全英文大学化学注重过程学习,在其评价体系里显著呈现。每节理论课堂都布置作业,题目与当堂例题紧密结合;每16学时的教学内容进行一次随堂小测试,与考勤相结合。作业、考勤和小测试共占总成绩的40%,动手实验课堂占20%。期末考试占40%,采取半开卷形式,每位同学可以携带不大于A4大小的纸张,单面手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养成有条理总结、复习的习惯,同时减轻了学生死记硬背的负担,更合理地安排复习过程。

4 课程展望

大学化学的全英文课堂建设是基于国际合作的办学模式而开展的,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该课程只面向石油工程专业的部分留学生开放。由于学生的国籍不同和化学类知识储备不同,可在入学或者选课之前进行测试,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同学需完成前期学习任务并合格后才能选择本课程。另外,作为一门全校范围的公共基础课,授课对象可以进一步扩大,比如对化学要求不太高的非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中国学生。一方面能促进中国学生的科技英语的学习、实践与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引入多元的思维方法。

5 结语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双一流”大学,通过强化全英文课程建设,保障我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增进了国际间交流与合作,通过培养留学生,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留学生来提升中国的大国影响力和地位。该项目能有效支撑我校优势学科的快速发展,为培养具有高水平学术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大学化学全英文知识讲座
来华留学生对全英文授课教学服务满意度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
基于技术应用流程的机器学习全英文课程高效课堂设计
“关爱你我,健康中原行”知识讲座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物理实验全英文教学初探
石墨烯助力花卉种植腾飞——访大同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实验师陆慧娟
一六七团社区为育龄妇女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趋势探究
“比较”与“类比”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建水县总工会:举办女性大讲堂知识讲座
基于SCIE的大学化学学科文献计量学研究——以河南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