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设置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问题

2020-01-13 04:57曹美丽
考试与评价 2020年12期
关键词:问题设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曹美丽

【摘 要】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课堂互动最经常使用的形式之一。它不只是“提出一个问题”的简单行为,而是一种具有丰富意义复杂教学行为,因此,有效问题设置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从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教材课文辅助部分便可看出问题设置的重要性。如课文前设“导言”、后设“问题思考”等等,无不说明统编教材编写对问题设置的重视以及问题设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问题设置

问题设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提高课堂教学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应该注意避免有些误区,遵循相关原则,掌握一定技巧。

一、有效课堂教学问题设置应避免的误区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目的已从学生的“学会”到“会学”,但不排除部分教师仍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常常进入问题设置误区。

(一)问题设置过于简单、随意:问题设置内涵太浅,没有深度,目标性不强。简单地问一些涉及时间、地点、人物等教材上能直接提供答案的问题,不能触动和启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提问: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人?问题答案在课文中一找就知,不用思考。这种没有“内涵”的问题设计方式显然对于学生在记忆、掌握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知识综合实际应用效果都是不好的。

(二)问题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学情:由于课前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没有对学生的认知做及时正确的调查和了解,难以根据学生的思维逻辑特点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要么拔高、要么降低,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起不到应有的提问效果。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一课提问:你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有哪些?对于一个初中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本题理论性偏强,设计难度拔高,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对于本题设计,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引导性的语言。如“马克思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有哪些?”

(三)问题设计缺乏系统性:问题设置既要着眼于局部,更要著眼于全局。如《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第一目教学时提问:夏是如何灭亡的?教学第二目时又提问:商朝是如何灭亡的?教学第三目时还是提问:西周是如何灭亡的?很明显,这三个问题的提出,就说明教师在设置问题时没有放眼整篇课文,问题设置系统性整合不够。

另外,问题设置初衷不是指导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而是牵着学生鼻子,生硬地把学生的回答往正确答案上强拉硬拽,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提问过于频繁等都可以说是问题设计的误区。

二、有效课堂教学问题设置应遵循的要求

(一)前提

课堂教学有效问题设置的前提是基于学情、课程标准、和课文重难点。学情是教学的基础。同样一个材料,不同学情就有不同的问题设计和不同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重点是教学要求侧重的,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教学突破的。围绕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设计,就可以避免一刀切、用力均衡、费时费力的低效教学现象。

(二)呈现

课堂教学有效问题设置的呈现应该遵循准确性、适度性、层次性、开放性、教育性、生活性等要求。

1. 准确性。问题设置表达的意思要明白、逻辑要清晰、概念要准确。这样,学生才能在题目的正确引导下进行有效思考和解决问题。

2. 适度性。难易适度、多少适度。难易适度,就是要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各种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细致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再如一节课中问题设置数过多,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就会不足,思考问题的“深度”难免受到影响;问题过少,学生思维得不到有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就会被限制。

3. 层次性。问题设置要关注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等不同层次的学生,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基本后综合,逐步提高的规律,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的收获。如《秦统一中国》第二目“确立中央集权制度”问题设置:秦朝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有何异同,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此题设计从易到难,层次发问。

4. 开放性。问题设置要具有开放性,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多角度分析,深入思考、个性理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问题设计:在现代社会,法西斯势力会死灰复燃吗?我们应当怎样防止历史悲剧的发生?每位学生都能在对本课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得出结论,答案不尽相同。开放性问题不仅能促使学生学习新知,还能促进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和思考。

5. 教育性。历史教材内容丰富,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等丰富的德育内容,对于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有其特有的功能和优势。历史教学要突出德育为魂的教学理念,深入研究充分挖掘教材的育人内涵,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实现学科育人价值。

6. 生活性。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家乡情怀教育具体、生动的素材。历史教师要善于搜集、积累乡土史的资料,发掘乡土史与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把乡土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并通过社会调查、参观、搜集实物等获取知识的方法,寻求改变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途径,形成“历史就在我身边”的理念,并对家乡产生“温情与敬意”之感。

提问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给予纠正、评价等,适时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节教学活动,最大程度发挥问题设置作用。

总之,以问题推进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教学策略与方法。作为教师,要始终强化问题式教学法意识,借助问题设置,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高玉龙.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学周刊:中旬, 2016(9):235-236.

猜你喜欢
问题设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问技巧的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高中物理“少教多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