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业农村标准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2020-01-14 01:44邬赟燕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浙江省标准化农产品

邬赟燕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浙江 杭州 310020)

浙江省历来重视农业农村标准化工作,在标准化引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推动农业生产新技术应用、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创造了多项“浙江经验”。在新形势下,坚持践行“八八战略”和“两山”理念,围绕“三农”工作“369”行动,以标准引领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推进绿色农业、优质农业和效益农业发展,促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当前农业农村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2017年开展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以来,浙江省在农业农村标准化领域率先开展了标准化示范县创建(“一县一品一策”)、推行美丽乡村建设,落实农业农村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我国农业农村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参考借鉴。

1 浙江省农业农村标准化发展现状

浙江省农业农村标准化在服务浙江省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支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6月,全省现行有效省级地方标准271项,涵盖了种植业、畜牧业、水产渔业、美丽乡村等领域,省级农业地方标准向引领先进技术方向发展,成为国家行业标准的有效补充和指导浙江省农业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农业农村标准化工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001年农业部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着手建设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标准化生产[1]。浙江省也针对特色农产品,制定了涵盖产地环境、种子种苗、生产技术、采收加工等环节的系列无公害产品标准,如衢州椪柑、杏鲍菇、竹荪、浙贝母、元胡、蜂蜜、肉用鹌鹑、大弹涂鱼等产品的无公害系列标准[2]。同时,“绿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和标准化工作实施,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消费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以来浙江省实施的“一品一策”行动为加强特色农产品安全风险管控,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出来、管出来”双措并举的可行路径打造浙江“先行”样板,试验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9.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2 促进农业品牌化发展和农业效益提高

实施标准化生产是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对培育浙江省农产品名牌和农业发展至关重要[3]。以茶叶为例,名优茶是浙江茶叶发展的特色,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2018年全省名优茶产量、产值分别达到8.9万t和181.6亿元,占全省总量的47.8%和87.8%。省地方标准B33/T 303—2017《名优茶评选技术规范》和B33/T 2199—2019《茶树母本园管理技术规范》等标准的颁布实施,对完善茶叶标准体系和促进浙江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4]。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占领标准制高点。如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主导制订的两项中药国际标准《ISO 21315∶2018中医药—灵芝》和《ISO 21370∶2019中医药—铁皮石斛》,已成为公司产品质量保证的代言。

1.3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绿色农业”不仅仅是产品优质,更重要的是生产过程的生态安全。地方标准作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有效补充,基本实现浙江省主导农产品从生产、加工、流通到消费的各个环节的标准覆盖。浙江省实施的“农业龙头企业”“一村一品”“三品一标”“一品一策”“五园建设”等农业标准化项目都将绿色农业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如DB 33/T 2070—2017《水肥一体化技术通则》,在加快灌溉施肥的肥效和养分利用率,避免氮肥施在地表挥发损失的问题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发挥了指导作用。DB 33/T 2069—2017《水稻害虫生态工程控制技术规程》打破了以往化学防治为主的模式,对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水稻质量安全水平具有划时代意义。

1.4 为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提供了“可看、可学、可复制”的工作模式

DB 33/T 2091—2018《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范》、DB 33/T 912—2019《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等在支撑农业产业升级、乡村振兴,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做出引领作用[5]。以建设农村宜居环境为核心,推动美丽乡村、美丽牧场、美丽渔场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提升。推动农兽药使用减量控制、病虫害综合防控、秸秆回收和循环利用、生态健康养殖、循环农业先进技术的标准转化。

2 农业农村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的探索

2.1 顶层设计加强适用标准供给

加强农业农村领域标准化管理。2019年出台《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省级地方标准立项工作规范》着力构建按需立项、按计划制标的工作制度,进一步增强立项规划性和体系性。围绕重要特色农产品目录并结合该品种标准现状,以制定生产全程化、技术综合化标准为主要方向,拟定了重点领域标准立项推荐项目三年滚动计划,加快紧缺标准的供给。印发《浙江省农业重点领域标准立项指导计划(2020—2022年)》,提出了65项需滚动制修订的指导性标准项目。及时修订标龄3年以上的地方标准,确保标准的技术先进性和适用性。

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浙江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推动种植业、茶叶、畜牧兽医和饲料、水产、农业机械等5个农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筹建成立农业农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标准立项、评审、复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系统梳理现有主导产业标准技术体系。对在本省种植、养殖的198个农业品种涉及的有效标准按照育种育苗、生产技术、检验检疫及综合管理、资源保护等其他四大类进行分类梳理并制定标准清单,逐一比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地方标准制定情况,理清了浙江省主产品种的具体标准缺项,明晰浙江省紧缺标准研制方向。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产量、产值、面积等生产规模,制定重要特色农产品划分原则并据此确定重要特色农产品目录。

2.2 以绿色生产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五园两场”(生态茶园、精品果园、放心菜园、特色菌园、道地药园和美丽牧场、水产健康养殖场)为载体,种植业、养殖业齐头并进开展生产标准基地创建,2019年创建“五园”省级示范基地243个,省内2家企业列入农业农村部2019年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按照“六个一”发展模式(建设一片规模基地、制定一个操作规程、新增一批绿色食品、打响一个区域品牌、提升一个特色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致富)整建创建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全面推行国家绿色食品标准,整体提升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层次。2019年新增绿色食品产品426个,总数达1 421个;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21个,总数达到104个。

重视标准宣贯,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的推广工作方案和实施意见,举办“五园两场”创建现场推进会和培训交流等,召开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有效推动标准示范应用。着力发挥各标技委以及众委员在标准化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加强省级地方标准的落地实施,提升基层农技人员标准知识素养。制定杨梅、草莓、枇杷等12种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推广宣传9 000余份,对推动浙江省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设,规范农药化肥使用起到良好指导作用。

2.3 以标准化推动农村发展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农村领域标准化改革试点基础上,浙江省先后制定实施了DB 33/T 2091—2018《四好农村路》、DB 33/T 2186—2019《农村文化礼堂管理与服务规范》、DB 33/T 2264—2020《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规程》等标准,指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逐步完善。

2.4 精准管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出来”“管出来”“四个最严”等指示精神要求,围绕浙江农业产业精准管控和特色精品农产品发展需要,率先在全国推出“一品一策”专项实施行动方案[6]。在省农业农村厅的统一部署下,坚持绿色生态导向,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在44个主产县(市、区)实施草莓等12种特色农产品风险管控“一品一策”标准化行动,建设示范基地148个。2020年将该项工作进一步深化,推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一县一品一策)行动,全省共有23个县(市、区)的16种产品列入首批创建名单。

该工作自2016年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四个方面。一是“产出来”“管出来”双管齐下,推动标准的制定与创新[7]。针对杨梅叶面肥隐性成分添加的安全隐患,及时与农业执法、农药管理等多部门联合和连续跟踪的多年监督,隐性成分添加的情况有所好转。针对浙贝母等中药材生产中不合格有机肥带入重金属污染的质量安全隐患,提出了使用商品有机肥进行源头控制的措施,降低了主产地环境中重金属含量。二是充分利用团体标准合理规范特色农产品生产用药。“一品一策”项目实施以来,先后通过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浙江省蔬菜瓜果产业协会等制定实施了大棚草莓、铁皮石斛、浙贝母、茭白、杨梅等产品的11项团体标准。同时将标准内容进行了转化,形成图文并茂的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手册,配合标准宣传推广,将枯燥的标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收获了良好的示范推广效果。三是注重技术集成与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形成针对每个试验基地、主产区或生产基地的特色管控技术集成应用,做到“一个产品一套策略”,实现管控技术有的放矢。四是加强研究成果的试验应用。试验基地加强绿色防控技术、减肥减药技术的应用展示,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技术现场展示的窗口。

3 对策与建议

3.1 构建科学完善的农业农村标准体系

梳理浙江省农业农村标准化体系框架和工作的重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标准化战略。围绕高质量、高品质农业发展加强标准对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作用,强化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和防疫减灾标准化,探索建立数字农业标准化。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化,开展乡村文化标准化,推动乡村治理标准化,开展农村民生领域标准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标准[8]。

3.2 以标准化推动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提升

“产业兴则农村兴”,以标准化推动农业技术提升,引领农村领域改革。以浙江省主导产业为主线,加强主导农产品良种繁育、生产技术管理、农产品品牌培育等重点环节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与转型升级。借鉴“一县一品一策”的经验做法,建立各地主要农产品在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技术管理、贮藏流通、营养品质等重点环节的技术标准。引导规模生产主体“按标生产、按标上市、按标流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等加强对小农户的带动,建立健全扶持政策,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9]。以“最多跑一次”标准完善农业社会服务领域改革,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村民议事、农村居家养老、土地流转等农村社会改革领域,总结一批试点经验,形成一批标准,形成“可看、可学、可复制”的经验。

3.3 创新服务方式,引领各部门积极参与农业农村标准化活动

充分发挥浙江省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资源,鼓励先进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标准。鼓励科研院所、行业协(学)会、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并积极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主持或参与团体标准制定,实现与农业产业链标准有效对接。鼓励科研机构研究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浙江省农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技术性贸易措施、规则和标准,为出口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优先培育同行业领先的标准化生产主体,成为农业标准“领跑者”,加快引导农业生产主体,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培训,引导新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主动参与标准化活动。鼓励各地绿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授权农产品积极开展对标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猜你喜欢
浙江省标准化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大众标准化》2022年征稿启事
《初心》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标准化简述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