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柞蚕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治

2020-01-14 08:55雷伍群李长安范浥春王天曾
中国蚕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柞蚕制种传染

雷伍群 李长安 范浥春 王天曾

(河南省鲁山县蚕业局,河南鲁山 467300)

柞蚕微粒子病是一种由柞蚕微孢子虫寄生柞蚕体而引发的蚕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性蚕病,是威胁柞蚕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并存在于柞蚕的整个世代中,分布范围也广,各个蚕区都有发生。柞蚕微粒子病一般年份的发病率在30%~50%之间,严重年份的发病率甚至高达70%~90%[1]。柞蚕幼虫期一旦感染上柞蚕微孢子虫孢子,轻者营茧晚、茧皮薄,重者不能营茧。由于柞蚕微粒子病可以通过胚种传染,而且能够存在于柞蚕整个世代,所以柞蚕微粒子病是柞蚕生产尤其是种茧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对柞蚕微粒子病的防治需要从源头——选种茧开始,而且在柞蚕生长发育的4个阶段都要严格选择、及时淘汰,做到综合防治,以保障柞蚕生产的稳产高产。

河南省为典型的一化性柞蚕产区,柞蚕生产主要集中在南召、鲁山、方程、舞钢等县(市),全省可利用的柞坡面积667万hm2,实际利用43万hm2,年均放养卵量1.3万~1.5万kg,年均产茧量5 000 t左右[2]。河南省一化性柞蚕蛹含水率低,蛋白质含量高,蛹味香,加上河南省一化性柞蚕丝质好,历史传统产品——河南手工柞绸以其挺韧强牢、轻柔薄软、珠光宝泽、幽雅含蓄、吸湿透气、冬暖夏凉、抗紫外线、穿着舒适护肤的独特魅力荣冠全国,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以河南省柞蚕茧在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3]。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繁种单位的经济不景气、柞蚕从业人员队伍萎缩、人员思想观念等的转变,以及政府部门对柞蚕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造成河南省柞蚕良种繁育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柞蚕微粒子病蔓延,全省各地均有发生,全省种茧质量检查结果超过国标的种茧比重较大,合格种茧已远远不能满足河南省本省的生产需求,部分制种场只能降低种茧标准,甚至有的种场为了自身利益使用微粒子病带毒率超标的种茧,致使河南省当家品种河33因柞蚕微粒子病带毒率高而逐渐被贵州省当家品种101所取代[4]。2004年后,河南省柞蚕微粒子病危害严重的现状引起了河南省柞蚕主管部门、科研单位、制种场等的高度重视,政府加大了投入,蚕业科研单位加大了对柞蚕微粒子病发生规律研究和综合防治技术推广的力度,繁种单位加强了种茧的质量控制,各个部门从多方面入手展开了对柞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并最终取得了一定成效,保证了种茧质量。现就河南省柞蚕微粒子病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防治措施总结如下,供同仁参考。

1 河南省防治柞蚕微粒子病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镜检设备简陋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

河南省大部分柞蚕制种场由于多种原因而经济状况欠佳,镜检设备早已陈旧落后,且年久失修维护不到位,致使在镜检过程中容易出现镜内视野模糊、模棱两可而难以分辨的现象,这不仅使镜检人员看镜费力,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最主要的是病蛾漏检、误检严重,增加了柞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的几率,为柞蚕微孢子虫孢子传播打开了缺口[5]。

1.2 熟练的镜检人员不足柞蚕微粒子病控制不力

随着人工成本的上涨和柞蚕制种场经济的不景气,部分制种场为了节省人工成本,尽量减少制种时期的技术工人,致使制种选蛾及镜检人员不足,导致对柞蚕微粒子病控制不力;另一方面,部分柞蚕制种场平时不注重对新镜检人员的培训,往往在制种招人时导致熟练的镜检人员不够,新镜检人员边教边检,难免因技术不熟练而又为了完成任务而敷衍了事,从而使柞蚕微粒子漏检的现象进一步加剧。

1.3 预知调查难以贯彻执行柞蚕微粒子病防治难度加大

预知调查是在柞蚕进入2至3龄期对部分蚕体进行研磨镜检,以此判断柞蚕微孢子虫孢子感染情况的调查,该调查能很好地从蚕期就开始对柞蚕微粒子病病蚕进行隔离、淘汰,并加强消毒防病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不能很好地坚持,有时即使做了调查已发现有柞蚕微孢子虫孢子感染的柞蚕,但是隔离、淘汰和消毒防病措施跟不上,把柞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推到制种期,从而加大了柞蚕微粒子病的防治难度,增加了柞蚕微粒子病的危害。

1.4 制种时重目选轻镜选重数量轻质量

由于受柞蚕种茧价格连年上涨、人工工资逐年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河南省各柞蚕制种场制种成本不断加大,故虽明知道镜检环节对于防治柞蚕微粒子病的重要性,但受利益驱使为了压缩开支,部分柞蚕制种场在制种过程中不愿多招人,只对少部分原种以上种茧进行镜检,其它完全用目选进行淘汰;更有甚者完全无视镜检对于防治柞蚕微粒子病的重要性,全部不进行镜检,在选蛾时只象征性地目选一下,只注重柞蚕种的产量,而忽视柞蚕种的质量,使该降级的柞蚕种不降级,该淘汰的柞蚕种不淘汰,致使带有柞蚕微孢子虫孢子的病卵进入下一代,任由柞蚕微粒子病扩散蔓延。

2 河南省防治柞蚕微粒子病的措施

柞蚕微粒子病是由柞蚕微孢子虫寄生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蚕病。其传染途径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2种。胚种传染是柞蚕微粒子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感染柞蚕微孢子虫的幼虫通过雌蛾将柞蚕微孢子虫病原传给其产下的卵,这些蚕卵孵化后就携带柞蚕微孢子虫进入下一代柞蚕幼虫。食下传染也叫经口传染,即柞蚕食下卵面上或叶面上附着的柞蚕微孢子虫孢子而引起的传染,或是通过柞蚕的饮水饮下有柞蚕微孢子虫孢子的水液而引起的传染,它们都可使柞蚕微孢子虫孢子通过柞蚕口腔进入柞蚕体而发生柞蚕微粒子病。只有了解和切断其传染途径,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由于柞蚕微粒子病目前还不能治疗,一旦感染就要全部淘汰,况且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迅速蔓延,感染严重时的防治需要多个世代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投入,所以柞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必须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要从制种场选种茧开始,做好每个环节的防控工作,要加大力气实行人为干预淘汰,严格控制该病的发生危害,使柞蚕微粒子带毒率控制在国标范围内。针对柞蚕微粒子病严重的情况,采取了以下综合防治措施。

2.1 严格淘汰柞蚕微粒子带毒率超标的种茧

感染了柞蚕微粒子病的种茧蚕蛹,是柞蚕胚种传染的根源。所以杜绝种茧蚕蛹感染,在蚕期就会大大减少柞蚕微粒子病的发生,但在实际生产中,种茧的柞蚕微粒子病是通过抽查样品茧调查的,所以很难从种茧抽检上完全防治柞蚕微粒子病,只能从抽检结果上选择无毒区的种茧。因此,在种茧选择上首先要以种茧普查结果数据为依据,严格淘汰柞蚕微粒子带毒率超标的种茧,留下无毒区。同时对检查中柞蚕微粒子带毒率超标的种茧要在主管部门的监督下及时按丝茧处理,防止以次充好,影响柞蚕种的质量。

2.2 严格目选蚕蛾

柞蚕微粒子病在柞蚕蛾期也有一定的表现症状,如感染柞蚕微粒子病较重的蚕蛾精神萎靡,蛾翅薄而卷曲,鳞毛易脱落,从环节间膜透视内部组织,可看到气管、脂肪组织着生很多黑褐色渣点;一般病蛾血液浑浊,尿液灰褐色,蛾腹小,卵量少,交尾力差。所以,我们在选蛾时可根据以上蛾期病症进行目选淘汰,把具有明显症状的病蛾先期剔除,为下一步母蛾镜检节省更多的人力、物力。

但是,一定要注意目选只能对感染发病严重的病蛾加以淘汰,对感染发病较轻的病蛾是无法仅凭肉眼区别出来的,只是防治柞蚕微粒子病的简单一关,是作为量产时的重要一环。因此,在种茧保护时期如果带毒率有抬头之势,可在穿挂种茧时多挂,出蛾后严选重淘汰。

2.3 严格显微镜检种

若柞蚕卵无柞蚕微粒子病病原,下一代的蚁蚕就不会传染上柞蚕微粒子病,所以卵期是防治柞蚕微粒子病最重要的环节。要想在卵期保证不被柞蚕微粒子病病原感染,我们可以通过在制种中对母蛾体严格用显微镜检种和卵面消毒等工作来实现。

2.3.1 严格做好显微镜检种工作 (1)必须使用高质量的显微镜。显微镜是镜检的主要工具,只有在高质量的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患病蛾体内的柞蚕微孢子虫孢子并及时淘汰。在实际生产中,有些制种场平日对显微镜的使用和管理不当,致使显微镜经常处在发霉或灰尘较多的环境中,结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视野模糊或操作卡顿等现象,造成严重漏检和效率低下而延误生产等现象,所以制种场在镜检前,要对显微镜进行全面检查、检修,并用柞蚕微孢子虫孢子标本片校对显微镜的清晰度,以确保显微镜视野清晰可见。(2)要加强镜检人员的责任心和操作技能。镜检是靠镜检人员操作的,所以每一个镜检人员都要认真负责,不能走过场,模棱两可随便淘汰,或者操作不熟练,或者对柞蚕微孢子虫孢子辨别不清,都有可能把真正的病蛾漏掉,不但使镜检起不到淘汰柞蚕微粒子病病蛾的作用,而且还有可能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在镜检前要对镜检人员进行反复培训,严格考核,镜检时要做到又快又准,坚持考核不达标者不能上岗。(3)要加强对制板人员的培训。在镜检开始前,对制板人员要进行技能培训,主要从责任心和掌握正确的操作要领方面入手,教育每位操作人员要认真对待,不应付不造假,不一蛾多研或不研或研错位或一针多用或点板与蛾袋不对应等,避免无法正确淘汰柞蚕微粒子病病蛾而失去镜检的意义。(4)要加强盖玻片、载玻片的消毒。盖玻片、载玻片要经过消毒晾干后再使用,并且在点板时水珠不宜太大,以防止相互串板,导致1个病蛾污染其它健康蛾的现象,造成误判;同时,水珠也不能太小,避免视野因水少不动而漏检。(5)要实行初次镜检的对检。为减少失误,确保镜检的准确率,在初次镜检后要实行对检,双方结果一致时方可决定淘汰与否。总之,显微镜检种是保证柞蚕卵无毒防止柞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的关键,我们要认真细致地对待该环节工作,从源头上杜绝柞蚕微粒子病的胚种传染。

2.3.2 防止柞蚕卵卵面污染柞蚕微孢子虫孢子 刚孵化的柞蚕蚁蚕有啃食部分卵壳的习性,柞蚕卵卵面一旦污染了柞蚕微孢子虫孢子,就有可能让蚁蚕食下而传染上柞蚕微粒子病,所以卵面消毒是防止卵面污染柞蚕微孢子虫孢子的有效方法。卵面消毒可用含3%甲醛的福尔马林溶液在23 ℃环境条件下,经30 min浸渍消毒即可杀死卵面上的柞蚕微孢子虫孢子[6],消毒后的蚕卵要在无毒环境下妥善保管,防止卵面二次污染,该环节是预防蚁蚕食下传染的关键。

2.4 提高放养技术

在柞蚕放养生产中,柞蚕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食下传染,所以在生产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4.1 分蛾区饲养,隔离有可能感染上柞蚕微孢子虫孢子的病蚕区 柞蚕微粒子病的食下传染主要是通过放养期传染的,其病原来源主要是制种时镜检环节漏检后经胚种传染到幼虫期的柞蚕微粒子病病蚕和自然界某些昆虫对健康柞蚕传染微孢子虫孢子后发病的柞蚕的排粪、消化液,柞蚕食下感染了柞蚕微孢子虫孢子的蜕皮等,以及排泄物中的柞蚕微孢子虫孢子污染柞叶后其它柞蚕再食下受污染的柞叶。所以消除病原防止食下传染是防治柞蚕微粒子病的关键,在生产中为防止大面积感染发病,又能及时分隔出已感染区,通常实行隔离放养的模式。同时,在养蚕前3~7 d用杀虫灵等药剂防治蚕场柞树害虫,用杀螽丹、灭蚁粉、甲虫散等药物对蚕场内的捕食性害虫进行药杀,防止野外昆虫与柞蚕的交叉感染[6]。

隔离放养的最好办法是分蛾区饲养,该方法不是用混合的大堆卵简单地称量分区(如果这样做很有可能把已感染的病蛾卵分到各处,使各区都有可能感染柞蚕微粒子病病原,起不到分离病蚕的作用),而是在制种时用逐个单蛾卵称量分区,这样会把漏检的柞蚕微粒子病病蛾所产的柞蚕卵隔离在一个小区内,传染的范围只限于这个小区内,不会影响其它区柞蚕的正常放养。到茧期时,根据检查结果有目的地把有柞蚕微粒子病病原的蚕茧进行淘汰,从而把柞蚕微粒子病消灭在这一代中[7]。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种茧育,而且也适用于丝茧育,做到分蛾区隔离放养,能防止大面积食下传染而发病,并及时发现和彻底淘汰柞蚕微粒子病病蚕,减少生产上的损失。

2.4.2 做好蚕期预知调查工作,发现病情及早隔离观察或淘汰 为了做到在蚕期对柞蚕微粒子病的有效控制,有必要采取蚕期柞蚕微粒子检测,即在柞蚕2龄后期或3龄阶段,对所放养的种茧区域进行随机弱小蚕检测,通过研磨、制片、镜检,判断柞蚕微粒子病的感染发病情况。若发现病情,要及时对所属区的柞蚕进行隔离观察或淘汰,防止病情扩展。为彻底消除隐患,该工作应由蚕业主管单位监管,各制种场具体负责实施,对不合格的种区坚决清除出种茧繁育区,不留后患。

2.4.3 良叶饱食增强柞蚕免疫力,预防柞蚕微粒子病 柞叶是柞蚕的食粮,在养蚕期要认真做好选墩选芽选叶和适时匀移的工作,使柞蚕良叶饱食,严禁食下层柞树叶,以期达到柞蚕健壮、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的目的。而且在食下传染中,柞蚕微孢子虫孢子的体外发芽要经过中肠液的碱性缓冲液处理,再置于近中性的环境中才能发芽。如果孢子体所处环境碱性下降(近中性),柞蚕微孢子虫孢子才能放出极丝吸附在肠壁上,然后柞蚕微孢子虫进入蚕体,繁殖危害;如果中肠内一直保持强碱性,柞蚕微孢子虫孢子就不会发芽而随粪便排出体外,不会侵染柞蚕[6]。但柞蚕肠液的pH值只是相对稳定,实际上因饲料性质、蚕体生长发育时期和健康状况等而有一定的变化,当大量取食时,肠液pH值因饲料中有机酸等的影响而降低,停食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吃嫩叶比老叶的pH值低[6]。所以,在养蚕过程中,无论从增加柞蚕体质提高免疫力,还是不过分降低肠液pH值,均要力争做到良叶饱食,避免食过嫩叶。同时,要及时淘汰迟眠迟起蚕、弱小蚕,如发现柞蚕微粒子病死蚕,不要随意丢弃,要用火烧掉或消毒处理后深埋。

2.4.4 适当稀放,降低柞蚕微粒子病的传染机会 柞蚕在野外放养过程中,为了便于管理和及时采茧,基本上是集中放养,但如果撒蚕过密,极易造成排泄物增多,叶面污染大,这时若有柞蚕微粒子病病蚕出现,势必会污染柞叶而传染其它柞蚕。如遇雨露天,更会加快柞蚕微粒子病的传播。所以适当稀放,不仅能有效防止柞蚕微粒子病的传播,而且还能使柞蚕达到良叶饱食,增强体质,提高柞蚕抵抗柞蚕微粒子病能力的效果。

2.4.5 根据柞蚕发育状况安排入茧场时间,淘汰晚结茧蚕 根据柞蚕发育状况,把发育快的柞蚕早入茧场,发育慢的柞蚕晚入茧场,避免有病的熟蚕在营茧前排出的肠内体液污染柞叶后致使晚结茧的柞蚕食下感染发病,预防柞蚕微粒子病的蔓延。同时,在柞蚕营茧80%左右时,及时剔除剩余的晚结茧的柞蚕集中窝茧作为丝茧用。

3 河南省防治柞蚕微粒子病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科技兴蚕,质量增效”是河南省在2004年针对蚕种质量提高、保障蚕种场长远发展利益和蚕农利益提出的发展战略口号,在河南省农业厅蚕业经作站的带领下,全省掀起了蚕种质量提升的行动,重点从柞蚕微粒子病入手。通过以上技术措施从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并实行了严格的淘汰制度。到2007年冬季,在全省种茧质量大检查时,重点县实现了原种以上种茧柞蚕微粒子带毒率为0,原种种茧柞蚕微粒子带毒率在2%以下的好成绩。目前,河南省原种种茧柞蚕微粒子带毒率基本控制在2%以内。

柞蚕微粒子病是柞蚕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我们要用一种打持久战的心理去面对它,决不能掉以轻心,要从源头做起,认真把关,尽可能切断其所有可能的传染途径,并在蚕期精心饲养,提高柞蚕体质,以期把柞蚕微粒子带毒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除了上面介绍的主要发病原因外,还有野外带病昆虫与柞蚕的交叉感染等,我们对它也要正确看待,只要我们在生产中认真抓住关键,严格操作,减少或杜绝柞蚕微粒子病传染的几率,就能有效地防止柞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应该在制种期,要通过目选、镜选和卵面消毒等措施截断柞蚕微粒子病的胚种传染,确保柞蚕微粒子病不传染给下一代,再通过精心放养保证柞蚕健康生长,从而实现最终的柞蚕茧稳产高产。

猜你喜欢
柞蚕制种传染
辽宁地区柞蚕寄生虫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吉林省柞蚕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
柞蚕茧系统分形研究
Our Mood Can Affect Others
新疆兵团制种玉米获丰收
中央财政下达奖励资金10亿元支持制种大县建设
柞蚕新品种“川柞3号”选育报告
听说,笑容是会“传染”的
传染
蔬菜制种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