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

2020-01-14 21:21采编部,刘源
中国畜牧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科技国家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1月1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韩正主持大会。

上午10时30分,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颁发奖章、证书,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并请他们到主席台就座。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两位最高奖获得者一道,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发证书。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向参与和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李克强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波澜壮阔、成就辉煌。2019年,我国科技事业再创佳绩,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迈向深入,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今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李克强说,要筑牢基础研究这一科技创新的根基。加大财政稳定支持,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成果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尊重规律、宽容失败,支持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要紧扣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把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加速产业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加大重大疾病防控、环境治理等研发力度,让技术贴近群众、创新造福人民。

李克强说,要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减税降费政策,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企业创新的能力和意愿。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大中小企业、高校院所、普通创客融通创新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提升创新整体效能。

李克强说,要增强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和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完善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办法,人才不论年龄资历、背景出身,都应一视同仁、凭本事说话,让金子都能发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注重为青年人才挑大梁创造更多机会。拓展国际创新合作,为各国科技人员来华交流、企业来华发展提供便利。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主持大会时说,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精神特质。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获奖者为榜样,坚定创新信心和决心,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黄旭华、曾庆存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

奖励大会开始前,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丁薛祥、许其亮、陈希、黄坤明、蔡达峰、肖捷、何立峰出席大会。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军队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及亲属代表,首都科技界代表和学生代表等约3300人参加大会。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5项,其中一等奖3项(通用项目1项,专用项目2项)、二等奖62项(通用项目46项,专用项目1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5项,其中特等奖3项(通用项目2项,专用项目1项)、一等奖22项(通用项目12项,专用项目9项,创新团队1项)、二等奖160项(通用项目131项,专用项目29项);授予10名外籍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农业领域获奖项目近40个

当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广泛渗透到农业农村各领域,全球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59.2%,农业科技论文总体竞争力和专利总体竞争力均居全球第二。农业科技的发展在获奖项目中也有体现,农业领域获奖项目近40个,涵盖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等不同领域,尤其在农产品安全及深加工技术实现了新突破。涉及畜牧兽医及其相关的检测、加工等领域的获奖项目有14项,获奖数量超过了2018年度。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等“动物流感病毒跨种感染人及传播能力研究”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王静等“农产品中典型化学污染物精准识别与检测关键技术”、扬州大学刘秀梵等“基因Ⅶ型新城疫新型疫苗的创制与应用”、中国农业大学谯仕彦等“新型饲用氨基酸与猪低蛋白质饲料创制技术”获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卢立志等“蛋鸭种质创新与产业化”、浙江大学汪以真等“猪健康养殖的饲用抗生素替代关键技术及应用”、华南农业大学刘雅红等“动物专用新型抗菌原料药及制剂创制与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熊本海等“家畜养殖数字化关键技术与智能饲喂装备创制及应用”、中国农业大学杨富裕等“饲草优质高效青贮关键技术与应用”、吉林农业大学刘景圣等“玉米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王守伟等“传统特色肉制品现代化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浙江工商大学顾青等“功能性乳酸菌靶向筛选及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张峰等“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检测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南京农业大学周光宏等“肉品风味与凝胶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等10个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9年国家科技奖励特点

1.青年人才已成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52.5岁,分别比2018年下降了2岁和2.6岁。超过60%的完成人年龄不足45岁,有7项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年龄不到45岁。团队平均年龄不足45岁的项目26项,占比56.5%。最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

2.创新驱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机械装备、新一代半导体照明、航空安全和飞机制造等重要领域,多年的科研积累和沉淀厚积薄发,涌现出多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优秀成果。

3.科技支撑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金属材料、轻工、化工、建筑、机械、农业工程等各行业的获奖成果彰显绿色发展理念,从污染机制的基础研究到空气质量治理、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等领域创新成果硕果累累,为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

4.农产品安全及深加工技术实现新突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成果,丰富了农产品安全技术手段,有力提升了从生产到餐桌全过程的消费安全水平。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产业的成果,在关注品质的同时注重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显著提升了经济社会效益。

5.国际科技合作向更大范围更广领域迈进。2019年度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参评人数、获奖人数和国别分布均创历史新高。10位获奖人既有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有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等欧美发达国家;合作领域既有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又有空气污染防治、疾病防控、新药研发等惠及民生的热点领域。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工作创新举措

1.全面实行提名制。2018年起,国家科学技术奖五个奖种全面实施专家学者提名,单位提名不限指标。2019年进一步完善提名制,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三评”改革精神,精简提名材料,简化各类证明,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2.首次在自然科学奖中试行放开完成人国籍限制。稳步推进三大奖对在华外国人的奖励。今年共有10名长期在华工作的外籍专家作为项目完成人被提名(5人牵头,5人参与),为吸引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进行了有益探索。

3.进一步明晰评审专家与政府部门的职责。系统梳理国家科技奖励评审机构、监督机构、服务机构的职能,完善优化各级组织的工作机制。修订完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章程》,更好发挥奖励委员会特别是其中的专家委员作用。进一步明确网络评审组、初评组、评审委员会、奖励委员会等各级评审组织的职责定位、组成原则、评委任期、评审方式以及相互衔接规则等。

4.完善国家科技奖评审机制。强化小同行作用,民口项目网评实现全覆盖,小同行意见全面带入后续评审阶段。优化会评专家回避规则。进一步增大海外专家参加自然科学奖会评的领域范围与人数。组织会评专家对成果包装拼凑、重复报奖等问题重点讨论审查。试点开展对候选项目的真实性核查。

5.健全科技奖励监督制度。完成《科学技术奖励监督委员会章程》修订工作,进一步发挥科字口部门和单位的协同作用,充实完善监督委员会职责功能,推进各部门科研诚信共享共建共治。完善项目公示制度、三大奖初评通过项目行业咨询制度和社会公众旁听评审制度,强化科技界和全社会的监督。完善异议和信访处理制度,研究细化对不端行为的界定和相关处罚标准,对实名、匿名、冒名提出的异议、对异议期内和异议期外提出的异议区别处理,研究完善调查处理程序。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科技国家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