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本逐末

2020-01-14 13:37陈丽萍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功利主义教育

陈丽萍

摘要:部分教师的教学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放着教材精心选编的篇目不用,摒弃自读类的好文章,而去另外搜集所谓的类型文章来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从应试的层面上,使语文课堂走进了一个舍本逐末的怪圈,不立足于文本教学。

关键词:教育 功利主义 舍本逐末 快餐式解读

办公室里闲聊,一位同事说起,她在外地教语文的同学有好些现代文单元的自读课文不在课堂上与学生统一学习,而是让学生自己课后阅读,然后完成练习册就完事了。我皱起了眉头,内心响起了重重的一声叹息,不禁想起了前不久我校语文科组会议上有好几个同事也说到了这种现象,说县城里有些学校的语文老师就是这样讲课的,重点讲古诗文单元、上名著阅读课,而现代文单元却走马观花地带过,尤其是自读课文干脆不讲。而采用了这种授课方式的不单是九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也如此!原因何在?只因中考的两篇现代文阅读不考课内篇章。

从何时起,语文课堂走进了一个舍本逐末的怪圈?唯分数、唯升学率是求,教育的功利主义让一些教育者已到了焦虑的程度。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现在的确有一些老师不关心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潜心研究各种考试技巧,然后将这些技巧变成一个又一个套路在课堂上给学生下套,最终学生只知道低头学习,成了一个学习的机器!

愚以为,语文教育给人的绝不仅仅是知识,它还要给你美的享受,心灵的洗礼。

本人愚笨,学不来那套聪明的教学方法,对语文教材中编排的每一篇课文,近乎偏执地都认真备课,然后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学习。因为我知道,好的文章浩如烟海,而被初中六册教材选进来的每一篇文章,对于学生构筑文学的形象、提升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都大有裨益,教师若以此为依托来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必是事半而功倍。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课文为例,该单元共4课,选入五篇散文,14课朱自清的《背影》是寫人记事散文的典范,作者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父亲的背影去表现父爱的深切,而没有去写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切入点小而寓意深刻,语言朴素却感人至深;15课茅盾的《白杨礼赞》则是典型的托物言志散文,借白杨树的形象去象征北方的抗战军民以及那种“精神和意志”;16课《散文两篇》分别是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和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它们是短小精悍的哲理散文,用精炼有力的语言宣示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揭示生命的哲理;而17课《昆明的雨》则是写景抒情散文,通过“雨”串联起作者当初七载昆明生活的一系列往事,堪称美文的代表。四篇课文,每一篇选取一种典范,旨在呈现不同散文类型的特点,缺一不可。

诚然,对于讲读课文《背影》和《白杨礼赞》,这些老师估计不会放任学生自读,但在他们框定的“现代文不考课内阅读”的大前提下,我不敢乐观地揣测,他们会舍得用2-3课时去细读细品?而快餐式解读,何谈营养!

从认知能力层面上来说,学生往往缺乏细致阅读的能力,若没有教师在阅读的关键环节、在文章的要害之处点拨一二,他们如何能将阅读推向深入?

当然,不可否认,有小部分优秀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强,但窃以为,只有在师生共读的课堂氛围中,才能更专注更高效地去欣赏课文,否则在“这些课文不在考试范围不是重点篇目”的诸如此类的暗示之下,怕是随意浏览一下就算了。

新课标语文教学的任务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理念于一体,而后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些老师的心中已是虚设,形同丫鬟小妾,毫无地位可言。

且看被抛弃的自读课文《永久的生命》:

“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它充满了希望……”,

再看《我为什么而活着》:

“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

看看这些充满哲理的句子吧,它们思考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真谛,这是多么弥足珍贵的一种情感教育啊,在美文共赏中,学生将感动地领悟到,要做个生活态度积极的人,做个心中有大爱的人。

可是,一些为师者,他们放着教材精心选编的篇目不用,而去另外搜集所谓的类型文章来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难道不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吗?

即使是退到应试的层面上来说,抛开这些好文章的情感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作用不说,这些被摒弃的自读课文,真的没有价值可言吗?

先说说写作方面吧。散文写作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形散神也散”,文章语言不连贯,零碎散乱,而《昆明的雨》从一幅画写起,以在莲花池边酒店与友人小酌结束,其间的一些段落围绕一个话题信笔写去,看似松散,却又不离话题本身,始终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怀念,作者的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这种结构全文的匠心独运,不好好阅读,如何能品砸出来?如果教师能好好利用这篇美文,将阅读学习与随堂练笔结合起来,不就有效地提高了写作教学的效率吗?

那么《昆明的雨》于考试的阅读部分有无价值?有,答案毋庸置疑。请看我在课堂教学中如此设置问题探究:“课文从一张描绘昆明雨季的画开始写,这样写有什么妙处?”参考答案是:其妙处有两点,①内容上: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引出对昆明的雨的描述。

——这是否让熟稔历年中考试题的您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可不是吗,这类考题难道在考场上还少见么?

所以立足于文本教学,难道不比舍本逐末地去寻找一些课外的类型阅读篇章或写作技巧方法更能提高学生赏析文章与写作的能力吗?那种抛弃文本的套路教学模式,效果绝不可同日而言!

赵旭老师在“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中说:“在这样的时代,我做着这样的教育,我甘之如饴,我踏实无比,我寂静欢喜。”我想借此作为本文的结尾,与每一位语文老师共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功利主义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不能将功利主义标签化
自由·幸福·教育:密尔功利主义思想的三要素
福柯眼中的微观权力
功利主义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柔和
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观成因及其对策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