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下消除校园冷暴力探赜

2020-01-15 13:20张茜王晓波
教师·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冷暴力党建+党建

张茜 王晓波

摘 要: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种,其表现形式多为通过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及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校园冷暴力来自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诸多层面,预防冷暴力伤害,受害者本身的心理与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

关键词:“党建+”;校园;冷暴力;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8-1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1-0023-02

人们谈及冷暴力时大多会想到家庭冷暴力、职场冷暴力两种重要情形,实际上校园冷暴力也真真切切存在,而且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当然,我国已有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多注重理论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把工作中运用“党建+”引领作用来消除中学校园冷暴力的感悟总结出来,与广大同仁商榷,更希望与广大同仁共同研究。

一、校园冷暴力的成因与表现形式

中学生受到的校园冷暴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来自学校、教师方面

1.家长与学校、教师的沟通渠道、方式存在不妥,从而造成了冷暴力现象

有些家长唯恐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说有些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关照”,特意找关系、投门路给学校“打招呼”,给教师“递条子”,致使学校正常的学生管理秩序被打乱、正常的教学受到影响。这时,学校的无奈、教师的反感表现在学生管理及教学工作中就是对这些学生冷淡、疏远。而在学生及家长眼里,这便成了冷暴力。其实,在教师的眼里,这是对事件的冷处理,而非冷暴力,如果教师不这样处理的话,那么受伤害的学生会更多,因此家长用非正常手段干预学校的管理与教学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有些教师由于反感这些家长的做法,而对学生使用了冷暴力,但这只是少数。

2.教师迫于各方压力而对某些学生使用冷暴力

我们经常说“跪着的教师绝对教不出站直的学生”,社会、家长也呼吁教师要严格、认真地对学生进行管理。然而,在实际教学管理中,教师还是心存芥蒂的。一方面,学校为了不必要的麻烦,只能让教师进行柔性管理;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袒护,让教师不敢严格管理。在遇到学生调皮捣蛋且屡教不改时,很多时候教师希望进行刚性管理,让教学管理保持正常化,同时盼望得到学校的支持、家长的理解。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个别家长无理取闹,有时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所以,学校不得不要求教师做退步处理。这样的结果,使得某些学生更有恃无恐,教师则只能选择冷处理,对这些学生使用冷暴力。

(二)来自同学之间

1.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造成了冷暴力现象

无论学校还是家长大多以学习成绩来评判学生的优秀与否。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倍感压力。甚至有些学生会对学习成绩好于自己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进而想用非正常手段把成绩好的同学“拉下马”,让自己当“排头兵”。

2.环境变化让某些学生无法适应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从而生发出冷暴力现象

每换一个学习环境,学生在精神与心灵上都要接受一次洗礼。多数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慢慢适应新的环境,但也有少数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他们怀念过去、厌烦眼前,表现在学习上则是学习无头绪,心情特压抑;表现在行为上则是脾气很暴躁,交流不畅通。后果便是,他们用冷暴力手段让其他同学受到心灵的创伤,以暂时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殊不知,这种方式受伤最大的永远是自己。

3.个别学生的“老大”意识严重,想用冷暴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我们经常提及校园暴力时,多数指用肢体语言实施暴力。随着现代化设施的完善,可以说校园成了“全天候”“无死角”的领地。曾用肢体语言实施校园暴力的学生意识到,现在他们一旦实施暴力,他们的行为便会暴露。因此他们转而用冷暴力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言语刺激、孤立某些不听他们“领导”的同学,是他们惯用的伎俩。

二、利用“党建+”消除校园冷暴力的策略

校园冷暴力的受害者,在心理及行为上受到伤害的深浅程度是难以用数字来量化的,并且这种伤害有可能影响一生。我们应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减少这样的伤害,或说怎样可以避免这种伤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做起:

(一)分清教师、家长、学生的不同作用

1.应用“党建+沟通示范”,让家长重视自己的示范作用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爱孩子,进而娇惯孩子是多数家长的惯性,然而孩子早晚要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所以每位家长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规范意识。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在语言、行动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当孩子长大后,特别是高中阶段,应与其加强沟通。可是大多数家长对如何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进而起到示范作用了解不多,这时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多在“党建+沟通示范”引领下,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协同融合,让家长重视个人的一言一行,进而为孩子展示正能量的示范行为。

2.应用“党建+细密管理”,重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接触的学生是各式各样的,针对具体的个体,教师給出的意见及建议值得每位家长和学生去关注。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个体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而且再好的方法也需要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实施才行。由于冷暴力这种校园欺凌行为是非常隐蔽的,不容易被发现,当教师发现事实时,学生可能已经受到伤害了。因此教师在平时管理及具体教学中,要多应用“党建+细密管理”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及家长时时应该关注什么、注意什么,如何避免冷暴力问题的出现。

3.应用“党建+激励原理”,让学生提高对冷暴力的防范能力

“春江水暖鸭先知”,学生之中冷暴力的出现,最先发现或最先感知的是学生。假若某学生在受到冷暴力初期,能及时得到周围同学的精神激励,那么他受到的伤害相对来说会少很多。假如同学能阻止冷暴力实施者的行为,那么效果会更好。当然,学校、教师及家长应有培育学生对同学实施激励的意识。

(二)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预防冷暴力伤害的几点具体做法

在预防冷暴力伤害的问题中,受害者本身的心理与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环境、教师、家长、同学等人为的因素也挺多,而且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这里,我们以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以下简称“烟台二中”)高中部为例,进行预防冷暴力伤害具体做法的探讨。烟台二中有着150多年的历史,教学质量、人文环境在烟台地区首屈一指。2014年高中部新址才启用,是烟台地区唯一的一所全日制寄宿高中。由于其自身特点,学校在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异于其他本地学校。经过师生几年的共同努力,学校在各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

1.以“党建+后勤保障”创建新生适宜的生活环境

全日制寄宿学校的最大特点就是学校是学生生活的“家园”,只有学生生活舒心,学习才能“全心”,家长才能放心。为此,学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宗旨,在为每一名学生打造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学校的具体做法:第一,宿舍的安排与整理蕴含人文理念。这样一是为了防止床位安排带来的“不爽”而造成冷暴力的滋生,二是得到家长理解与支持后的学生管理更加顺畅,三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高满意度让接下来的教学有了高质量的可能。第二,学校从多方面努力,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口味。多渠道打饭通道,缓解了学生集中打饭时的拥堵情况,避免了餐厅的各种“小摩擦”,当然这也间接地减少了由此派生出来的各种暴力行为。

2.以“党建+量化管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分享”,以减少冷暴力的发生

成绩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在学习中“争先恐后”是值得推崇的,然而也有部分学生乐于享用其他同学的解题技巧、理解问题的方式,却把自己的好“东西”保存在“心底”。久而久之他被“边缘化”了,他的内心倍感冷暴力的痛苦。在这些现象出现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及时利用数学中的量化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分享的重要性。

对学生来说,高考是他们人生路上非常严峻的考验,以今天的高考制度来看,他们的竞争对手是全省的高考学子,而非班级的同学。假若他们都分享自己的成功“果实”,高考时全班同学都提高了几分,那么在某个分数段就会在全省提高几万个名次。这种量化的方式在其他方面也有类似应用。只要学生理解了量化中蕴藏的小哲理,那些冷暴力的实施者、冷暴力的受害者就会以更轻松的心态投入学习、生活中。

3.在“党建+家校沟通”引领下,使学生与家长协同合作,减少家庭冷暴力

有些家长或许不了解教育的方式方法,但他们关心孩子和甘心为之付出的心情却是一样的。学生受到家庭冷暴力后的直接后果是学习情绪不高、生活信心下降,这会影响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受到来自孩子的冷暴力后,家长又会进一步影响孩子。烟台二中每个班级的班主任都建立了家长QQ群、微信群。群的主要作用是及时汇报学生在校情况,当然教师还会有意识地与家长就某些具体事件进行沟通和讨论,以加深家长对教育理念的理解、让家长掌握更多与学生的沟通技巧。

参考文献:

[1]罗茜雯.浅谈高职英语教学“冷暴力”的成因及對策[J].科教文汇,2012(31):112-113.

[2]徐云.论情绪应对中的“冷暴力”[J].才智,2019(21):222.

[3]胡  雯,彭  熠.对校园“冷暴力”的热关注[J].科教导刊,2010(7):163-164.

[4]丁  曦.对中小学校园教育冷暴力现象的反思[J].科教导刊,2009(24):4-5.

猜你喜欢
冷暴力党建+党建
家庭冷暴力引发离婚诉讼
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行为冷暴力现状调查报告
——以四川省某市A学校为例
班主任工作应杜绝“教育冷暴力”
实施“党建+” 释放党建新活力
“党建+”助力贫困县摘帽
美丽乡村建设的“党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