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背景下听障儿童“特幼转衔”个案研究

2020-01-15 13:20龚旭波龙明忠
教师·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听障儿童融合教育

龚旭波 龙明忠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对象在“特幼转衔”融合教育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学习、生活适应问题,探究了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幼儿园存在的差异以及家校对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提出了采取“协同教育教学”的融合教育方式来解决听障儿童在“特幼转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期协助听障儿童顺利完成“特幼转衔”。

关键词:融合教育;听障儿童;特幼转衔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6-2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1-0103-02

一、问题提出

听障儿童“幼小转衔”的全过程,从时间的维度可以分为“特幼转衔”“幼小转衔”两个阶段,其中“特幼转衔”是“幼小转衔”的准备阶段。“特幼转衔”即听障儿童从特殊教育学校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其目的在于与同伴建立关系,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生活。听障儿童在“特幼转衔”过程中需要怎样的协助?特殊教育学校及普通幼儿园应该如何协助听障儿童完成“特幼转衔”呢?基于此问题,湖南省常德市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听障儿童幼小转衔”課题组于2016年12月与本地第一幼儿园衔接,开展“特幼转衔”融合教育活动,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观察研究。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乐乐,男,2012年10月出生,听觉年龄2岁8个月。因前庭病变致聋,听损左侧耳100db,右侧耳105db,2015年1月佩戴助听器,2016年3月左侧植入人工耳蜗。助听器、人工耳蜗助听效果为最适。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我校进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经过听觉言语专项评估,结果显示:言语最大识别率≥90%,听觉能力一级;语言年龄四岁及以上,言语康复级别为一级。希—内学习能力测验结果表明其认知能力接近同龄健听儿童水平。

(二)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根据乐乐在目标班级融合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对其进行课堂观察,了解其在“特幼转衔” 融合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制订策略并解决问题。

2.课堂观察法

采用“一对一”的课堂观察方式对乐乐在“特幼转衔”融合教育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主要记录其在幼儿园中课堂参与、生活自理能力、沟通交往等方面的表现。

(三)研究结果

1.存在的问题

(1)知识储备欠丰富,课堂参与欠积极。目标班级的普通幼儿课外知识储备量较大,学习能力较强,知识迁移能力较好,幼教教师在课堂上比较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拓展。乐乐因听力障碍导致知识储备不足,跟不上幼教教师的授课节奏。幼教教师教学时语速较快,乐乐听不懂。乐乐说话时,幼教教师和其他幼儿听得也很费力,乐乐在课堂上与教师、同伴的配合欠佳。据幼教教师反映,乐乐上语言课及绘本阅读课时有点跟不上,但是手工课会主动参与。

(2)情绪行为欠稳定,沟通交往欠主动。观察期间,乐乐在阅读理解速度跟不上同伴时,他就会默默地放下书,低下头,闷闷不乐地玩手指,幼教教师提醒他,他会表现出紧张焦虑的情绪,无助地望着教师。他不主动参加需要与其他同伴协作完成的集体活动,教师不安排他任务,他就安静地站在旁边看同伴玩;不会主动找同伴交流,同伴找他搭话,他礼貌性地回复,别人没听懂,他也不重复;遇到问题,第一时间用眼神向跟班特教教师求助,但缺乏主动性言语沟通。据家长反馈,乐乐在去幼儿园的路上有时会默默流泪。家长问及在园学习生活情况时,他也不愿意回答。

2.解决的方法

(1)扬长补短,延伸拓展。课题组对特教教师的跟班方式进行调整,变被动观察为主动干预,特教教师坐在乐乐身后对其进行协助。乐乐回答问题前,特教教师给予一定提示,回答完毕后,及时给予肯定,还鼓励其他幼儿为他点赞。特教教师加强个别化训练,提高乐乐在噪声背景下追踪目标音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加强开放式沟通对话,提高听觉理解能力;指导绘本阅读,提高文本阅读理解能力;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普通幼儿教师调整授课内容及课程目标,学习针对听障儿童的教学技巧。例如,教学用语使用短句,活动指令简洁清晰,给予听障儿童适当的视觉提示;在对话环节给听障儿童留足思考的时间;改善目标班级物理环境,授课期间关闭与隔壁教室相连的门;加强课堂常规管理,鼓励幼儿讨论问题时适当压低声音,减少环境噪音。

(2)友好结对,及时疏导。特教教师利用日常对话环节了解乐乐的心理状况,询问他在融合活动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告诉他解决的方法,鼓励他战胜困难,利用他的好胜心帮助他建立自信;鼓励乐乐说出自己所经历的、所思考的事,体会沟通的乐趣。特教教师的解惑和肯定缓解了乐乐的焦虑情绪,自信的微笑回到他的脸上。在幼儿园里,幼教教师采取“友好结对”的方式,给乐乐找了两个助学同伴,两个同伴在课堂上协助其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下课后带着乐乐去游戏区游戏。通过一段时间的互动交流,其他同伴能听懂乐乐的话了,乐乐的语言表达顺畅了,也敢于找同伴玩了。

三、分析原因

(一)问题分析

1.转衔阶段差异较大,过于注重听力补偿

(1)课程目标的差异。我校注重听障儿童听、说能力,训练目标是能听懂他人的讲话,能用语言与他人沟通交往。目标班级更注重幼儿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及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2)课程内容的差异。我校参照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开展教学活动,给每个幼儿提供听觉言语个别化训练。目标班级课程由语言、科学、艺术、健康和社会五个领域以及各种室内外创意活动构成,知识能力拓展课程较多。

(3)课程组织的差异。我校以集体课与个别化训练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多媒体、教玩具使用频率较高。目标班级课程组织以游戏为主,采用语言表达、手工制作、音乐表演等活动形式,比较注重绘本等纸质读物阅读。

(4)教学语言的差异。我校教师在授课时,通常采用口语和肢体语言相结合的方式,语速缓慢,指令简短且指向清晰明确,同时给予眼神、手势等视觉提示。幼教教师的语言充满童趣且语速较快,经常出现背对幼儿说话或者边操作边说话的情况。

(5)物理环境的差异。我校活动区域固定,个训室墙壁有软包,环境噪音低。目标班级教室兼具饭厅、寝室、活动室的功能,两个教室共用洗漱间、厕所,环境噪音较高。

上述原因导致听障儿童在普通幼儿园的课堂里难以准确接收授课教师信息,出现“听不清楚,弄不明白”的情况,而特教学校过于强调听障儿童听觉障碍缺陷补偿,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

2.家校强调生理缺陷,心理健康教育缺位

(1)生理缺陷是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听力损失是导致听障儿童心理问题的生理因素,特殊的生理决定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他们在认知、学习、交往等方面容易遇到困难和出现心理偏差。很多听障儿童知道自己身患耳聋残疾,因此,他会刻意拒绝与他人接触,从而形成了过度自卑或者过度依赖的不健康心理。在融合教育活动中,乐乐表现出对集体活动退缩排斥,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等情绪行为。

(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引发心理问题。对听障儿童的教育大部分父母容易走极端。有的觉得亏欠了孩子,于是过度保护、迁就纵容。有的则认为孩子是讨债鬼,干脆扔给长辈养育不闻不问。家长采用控制保护、责备说教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孩子接收到的是家长不接纳的信号,势必削弱亲子关系,引发亲子冲突,直接或间接地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尽管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父母行为和儿童焦虑等心理问题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但大量的研究表明,这两者之间存在某种紧密的联系。

(3)学校对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听障儿童从家庭到特教学校进行听力言语康复,再从特教学校到普通幼儿园进行融合教育,短短一年多时间要经历两次大的调整和适应。看似简单的经历对听障儿童来说却是艰难的 “涅槃”,每一次调整和适应都将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当心理能量不足而造成适应性困难时,听障儿童就会出现焦虑、烦闷等心理反应,同时伴随着注意力下降、学习适应不良、人際交往困难等行为问题。

(二)提升策略

1.政策支持,专业引领

在“特幼转衔”的融合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政策的支持尤为重要,它是“特幼转衔”融合教育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再就是专业团队的引领,它是“特幼转衔”融合教育能否有效实施的保障。特教学校要“走出去”寻求政策支持,把专家“请进来”进行专业引领。

2.特幼融合,协同教学

“特幼转衔”的融合教育活动必须厘清特教学校的“转”与普通幼儿园“衔”的关系,转衔初期可以采取“协同教育教学”的方式,减少特教学校康复教育阶段和普通幼儿园学前融合教育阶段的差异。特教教师、幼教教师、家长可以采取“扬长补短”“适度疏导”的方法帮助听障儿童进行融合教育活动,妥善解决“特幼转衔”问题。同时,特教学校可以通过宣传讲座、融合教育活动对普通幼儿园家长及幼教教师进行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培训,引导他们了解听力障碍,尊重个体差异,接纳听障儿童。

3.家校合作,协同教育

家长是听障儿童最重要的“他人”,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其心理成长有直接的影响。特教学校、普通幼儿园要指导听障儿童家庭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重视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其适应环境的变化,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同时充分考虑其心理需求,努力协助其解决学习生活的困难,为其排除“特幼转衔”学习上的障碍。

参考文献:

[1]李婧婧.听障儿童心理障碍分析及教育对策[J].宁夏教育,2012(5):71.

[2]谭树华.心理能量对信息加工偏好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听障儿童融合教育
早期阅读在听障儿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聋生“随班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