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终生的修行

2020-01-15 13:20林彰增
教师·上 2020年11期

林彰增

摘 要:人是个体的存在,也是系统的存在,更是过程的存在。人生的完善是一個不断实践和思考的过程。 解决好人生矛盾需要哲学的指引,“一分为三”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智慧。人生需要终生修行。

关键词:一分为三;人生拓展;修行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9-07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1-0118-0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卢梭曾感言: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中。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体验人生困惑、思考人生之路。一个人,只有融入家庭、社会、国家之中,他的生命方可称得上人生。品读周德义先生充满思辨的“一分为三”哲学,让笔者体会到,真正的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智慧。

周先生的“一分为三”哲学理论,概括为六个命题:“‘一分为三是一个哲学命题;事物普遍是‘一分为三的;‘一为一个事物的整体;‘三为一个事物所包含的三个方面;三个方面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一分为三是事物的客观存在,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凡事一分为三,事物时时处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切不可忘记‘一分为三。” 周先生发现:“任何具体的存在物,无一不是时间性的存在、空间性的存在,以及一定因缘条件的存在。”人生存在,既是个体的存在,也是系统的存在,更是过程的存在;人生修炼拓展,要坚持“以自然为本的原则、以和为贵的原则、以礼法处世的原则、凡事适度的原则”,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指引我们:要辩证地立体地认识人生,把握人生存在、变化的本质属性,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人的状态,科学做出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从而开拓发展人生;人生完善是一个不断实践与思考的过程。那么,一个人要如何去完成终生的修行呢?

一、从时间维度开拓发展人生

周先生的哲学认为:“时间是一维的,它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流动。这种流动,始终是按照过去、现在、将来的顺序流逝的。”我们要抱着对过去、现在和将来负责的态度,“有所作为”,从而达到“无为”之境。什么是有为?周先生阐释道:“‘有为之核心是‘有。‘有是主观的、积极的、能动的生活态度,‘为是行动和实践,也就是说,‘有为是相对于‘无为‘不为的第三种存在状态。实际情况,‘有为也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符合‘无为规律和客观实际的‘有为,即通常说的‘有所作为;一类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有为,实际上是祸国殃民的‘胡作非为;还有一类只是‘不为的代名词而已。……要想从‘有为上升到‘无为的境界,关键在于力求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历史的逻辑的统一。”我们如何理解和实践对过去、现在和未来负责,有所作为?

对过去负责,人就要明白“我从哪里来?”

人生不可重来。当人思考“我从哪里来”时,首要含义是:“没有祖先和父母,就没有我;我得到过许多有缘人的照护;没有过去时代的观照,我就不能完整判断今天社会的好坏与大趋势。”其进一步含义是:“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激亲友师长的教诲和相助,感谢过去时代的风雨让我坚强;也明白自己能做些什么,做不了什么;而恰恰这一切的积累成就了今天的我。”完全照搬过去的观念和做法不可取;彻底否定过去的一切同样十分有害。反思过去,扬长避短,就是对过去负责的表现。

对现在负责,人应该明确“现在我是谁?”

阿波罗神庙上有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当人自问“现在我是谁”时,这个谁,有兴趣爱好和优缺点,有职业,有在家庭、社会中的多重角色。兴趣爱好谁都要有:无论笔墨乾坤、茶酒日月,还是琴棋山川、闲步晨昏,只要适度都于人有益 。人若什么爱好都没有,心灵会没有停靠地,人生就失去休憩所。理想职业人人都会尽力找。把职业当谋生手段,可得金钱;把职业当事业,可以得到金钱、尊严和幸福;常埋怨自己的职业,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人生无时不在扮演些角色,如父母、子女、亲朋、同学、同事……我的角色独一无二,多数时候无可替代。人要及时转换角色定位,适应演员和观众的经常变化,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若不知天高地厚,则会自酿苦果。战胜自己的缺点才会超越自我。人生诸多的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都与“现在我是谁”的认知和实践紧紧相随。

对未来负责,人需要知晓“我将去向何方?”

人先要生存,然后才有自由的生活。现实中,柴米油盐酱醋茶,不会从天而降,要人辛勤劳作获得,这可称生存。想遇见更好的自己,就要追求诗和远方,超越梦想。但通向诗和远方的路途,有春花烂漫、夏叶繁茂,也会有秋风萧瑟、冬雪飘飞,让人欣喜也伴随孤寂伤悲。面对未来,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我将去向何方?”想好后风雨无阻朝前走!诗和远方在那里,我们都是追梦人。热烈向往过,无悔奋斗过,一切便是人生最好的安排!

二、在处理好空间关系中修炼拓展人生

作为空间存在,人生需要在和谐自身、和谐他人、和谐自然中,完成由此岸渡达彼岸的旅程。周先生的哲学指出:“我存在于上下左右之间,即我不仅存在于历史与未来的现实时间之中,而且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要协调好上下左右的关系,必须遵循“中庸之道”。因为“中庸是规矩、礼仪和法则,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一个适宜的‘度……‘适度,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那么,如何在空间关系定位中拓展人生呢?

人要从运动与静止的统一中修炼自我。做人、做事、做学问,我的水平处在初级、中级、高级中哪个阶段?是倒退、停滞不前还是前进了?是上升状态还是下降状态?是有量变没有质变,还是有了质变,并在此基础上继续量变前进?是处在初期的肯定状态、中期的否定状态还是后期的创新发展状态?是“不及、中庸、过分”中的哪种情况?认识自己的空间存在状态,以修正自己的言行;适度最好,最能保持精力和行动力。

人要在与他人比较中拓展自我。人生离不开他人和社会。与他人比,为人做事读书,我处在前列、中游、后列中的哪个位置?我与他人有哪些同与异?看到优势,增强信心勇气;找准差距,定好前进目标。学人之长提升自己素质。

人要在随时随地的学习中成就自我。坚持读好書,养心致用是硬道理。培根曾论:“读书使人充实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神交作者能品味:孔子的练达、庄子的豪纵;李白的豪情、杜甫的悲悯;苏东坡的通透、泰戈尔的柔情;托尔斯泰的大爱、马尔克斯的孤独;陆游的家国情怀、海明威的特立独行;马克思人类解放的宏论、习近平人民至上的宝贵……从中可以求索人生幸福的密码,获取终极关怀的灼见。向专家学习,可提升真本事。大自然亦吾师:观天自强不息,感地厚德载物;看草木顺应四时花开叶落,风来婆娑起舞,雪压坦然承受,安静不张扬,朴实不虚伪,净化环境不居功。天地草木“充实、笃定、乐观、从容”的品质,正是人要学习的自然之道。坚持时时处处学习,知行合一,让爱、善、忍的种子在心灵生根发芽滋长,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

在空间的存在中,人喜欢照玻璃镜子,常因潇洒漂亮或打扮新潮而自喜。但若忘了照历史之镜、他人之镜、自然之镜,人就难以领悟曾经的顺逆得失、师友的点拨引领,更难以写就壮丽的人生。

三、在把握好三个世界中开拓升华人生

周先生的哲学主张人类有三个世界:一是客观的世界,具有实在性、规定性和变化性;二是感觉的世界,具有可感知性、个体差异性和经验性;三是梦幻的世界,具有超越性、理想性和虚拟性。没有完整的三个世界的人是不幸的。人生充满了矛盾,周先生提出人生三大最重要的矛盾:“一是生命的有限性与思想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二是认识对象的无限性与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三是欲望需求的无限性与现实存在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些构成了人与人生的最大矛盾性,也是人与人生的最大幸运与不幸,人的一切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均发源于此。”在这里,涉及处理义利关系、适应社会规则、保持人的独立性等人生课题,人要在把握好三个世界中开拓人生境界。

人在现实世界要正当看待义利。周先生曾说:“‘义即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天下合宜之理……今天人们讲‘义,主要指合乎正义或公益。‘利是指生命、金钱、财务等物质层面和名誉、感情等精神层面的利益。对于个人而言,至高至大的‘利莫过于生命。”“当生死、义利二者不能两全时,中国传统文化‘舍生取义的价值追求,孕育和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血性和脊梁,培育了无数‘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的仁人志士。”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爱国家,尚科学,自觉居家,避免聚集;而白衣战士为人民逆流而上,舍生忘死。这是正确对待义利的生动范例。人活着不能没有物质金钱,得之有正道,花之有益处,人生才会更幸福。

人要适应道德、习俗、规章制度、法律等社会规则。只有融入社会,人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属铁律的规则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规则,我们要入乡随俗遵循。人类的尊严在于思想,而思想独立是“和而不同”。一个能站在事物客观性立场、兼顾人情冷暖、考虑规则行动的人,是真正自由的独特性的人。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自然和社会的环境,生活在滚滚红尘中,感知酸、甜、苦、辣等诸般滋味,这是我们人生的常态。而即使世界赐我以磨难甚至灾难,但我仍然愿意报之以歌,则是人生本质要求的可喜态度。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的这句诗,让我们赞叹草根的担当、小草的无限生机和规律的不可阻挡。我们同样应该坚信,人生无论有多少困难和挫折,亲情友情等真情都会生生不息存在于我们周围,慰藉我们疲惫的身心。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只要把根留住,拥有“野草”精神,坚定信念信心,坚持勇敢前行,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新我必将胜过旧我。

人生有限,上善若水。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国人,秉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行事,将自己一滴水的生命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海,人生便不会干涸而走向了永恒。

参考文献:

[1]周德义.我在何方一分为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培根.培根随笔集中文完整版[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