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领域意识形态风险梳理分析

2020-01-16 20:05王红玉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工作

王红玉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2020年1月,尤权同志在全国统战部长会议上指出:“要增强风险意识,认真梳理和排查统一战线各领域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1]意识形态工作从来都是执政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特别是统一战线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本文旨在梳理分析当前统一战线各领域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风险隐患,以期对进一步做好统一战线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参考,推进统战工作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

一、多党合作领域政治共识与情感认同仍需不断增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政协联组讨论会时首次提出“新型政党制度”,言简意赅地总结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内在价值和时代特色。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这项制度是维护我国政局稳定的重要制度保障,这理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在讲共识之前,一些政治常识是否为大众知晓和有所了解呢?从普通民众到机关干部,有多少人知道我国有八个民主党派,他们是我国的参政党?调研表明,对我国政治制度不了解、政治常识缺失的这部分人,更容易受到西方国家以“人权”“民主”为借口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等行为的干扰。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的同盟者。但现实中,仍存在一些共识问题。当前的民主党派成员中,成长于改革开放以后的年轻一代,他们缺少老一辈民主人士与中共领导人之间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合作共事经历。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等基本职能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是,一些民主党派成员在政治立场上不够坚定,或是心口不一,或是摇摆不定。当网络上鼓吹西方“宪政民主”“多党制”时,一些民主党派成员会不自觉地随声附和、借机发力、高谈阔论。一些人并没有尊重现实,没有从新时代背景考虑问题,以为民主党派只有像当年李公朴、闻一多那样敢于对当权者“拍案而起、拂袖而去”才配得上“民主”二字,才是在履行对执政者的监督职能。以这样的观念行事,一些党派成员在网络上、社会上把“吐槽”“抹黑”当作参政议政,把道听途说、造谣诽谤当成社情民意。这些想法和行为却是错误的,是不容忽视的意识形态风险。

二、民族工作领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进一步铸牢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用自己辛勤劳动发展了生产,创造了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对我们伟大祖国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族历史上,各民族经过长期的接触,在经济上加强合作,在文化上加强交流,并多次共同抵抗外来侵略,各民族的命运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各民族实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基本政治制度。其重大意义,就在于能够保证少数民族在自己的聚居区内行使自治权,实现当家作主、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从而能够保证各民族更好地团结在祖国大家庭之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特色的民族工作堪称成功典范。然而,长期以来,一直有人对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存在种种误解,认为这是照搬苏联的做法,应该取消。这种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不了解与不自信,是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实上,我们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出发,结合中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走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道路,是对苏联模式的摒弃。理论界关于民族政策以及民族问题也存在一定争鸣,主要集中于民族工作领域是否应该把国家认同放在首位、发展是不是民族工作的终极目标、发展是否可以实现民族关系的必然团结等方面学术争鸣是可以有的,但是民族问题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在民族问题的理论研究中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随着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融入城市,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第一,民族地区本身的城镇化并没有改变民族聚居的传统格局。第二,以回族、维吾尔族等流动人员为主的穆斯林群体,从西部流向中东部城市的进程中,其同质程度比较高,对外交往程度不高,使得隐形的文化边界逐渐明显,这些容易形成城市中的小社会,不利于促进民族融合。第三,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在就业状况上呈现底端化、民族化情形:一部分人选择结伴务工,在建筑工地、搬家公司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事普通体力劳动;一些人选择从事工商业,经营牛羊肉、拉面、葡萄干、切糕等特色行业;一些人选择贩卖药材、藏刀、首饰等,成为流动商贩。实际上,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根本问题还是公民权益保障以及民族文化习俗的传承和适应问题。调研表明,当前民族工作首要问题还是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下功夫,如果这个主流意识形态起不到主导作用,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局面就不易形成。

三、宗教工作领域的特殊风险应高度重视

“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2]宗教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性热点与难点,是因为在国际国内社会的不断变革与发展中,宗教既可以发挥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也可能起到引发矛盾、加剧冲突的消极作用,抑或“帮忙”,抑或“添乱”,极具复杂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起,就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并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与规律相结合,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观点: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我国宗教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防范化解宗教领域重大风险,不是说当前我们的宗教领域工作出了重大偏差,而是说宗教本身的特殊复杂性,使其在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必须受到格外重视。

首先是关于信教人数及比例的风险点。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信教群众达2亿之多,而事实上还存在不少未公开信仰的人群,其心态值得推敲,其身份也值得关注。据了解,有些隐形信教人员还是中共党员,受宗教影响,这部分人在思想上对党的忠诚出现问题,不仅仅是认知上出现偏差。其次,宗教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历史和现实的矛盾相交错,因此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环境下,信教群众能否成功抵御外来势力“西化”“分化”渗透的风险点就明显增高。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宗教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的正确认识。宗教信仰问题是思想认识问题,而宗教就其起源来说,是自然力量的压迫和社会力量的压迫在阶级社会条件的产物。相当数量的普通民众具有朴素的宗教意识,比如很多人喜欢求签问卦、星座测试、周公解梦、看相算命,那么宗教的消亡归根到底就必须从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中找出路。笔者认为,宗教工作风险点的源头在于对“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理解与宣传不到位。宗教信仰自由是指“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一个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过去不信仰现在信仰有自由,过去信仰现在不信仰也有自由。也就是说,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仰什么宗教,都不受国家强力的干涉”[3](P677),这个解释足以表明,党的宗教政策的出发点,是要争取和团结宗教界的最大多数人为社会主义服务,防范和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我们要鼓励并帮助人民群众逐渐地信仰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化解宗教信仰极易被利用的风险。因此,应该尽量摸清信教群众的底数,要及时关注处于“信”与“不信”边缘上的群众利益与需求。比如农村群众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由于基层党组织的缺位或工作滞后,使得非法宗教组织有机可乘。本来是一个单纯的群众生活问题,就有可能演变成群众对党不信任不支持而陷入非法宗教组织的严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信仰宗教的群众,是极易受到宗教势力煽动宗教狂热、制造宗教仇恨、瓦解党的执政基础等负面影响的。与此类似的情况,高校的学生群体也要格外关注,比如新生入学感到迷茫、不适应大学生活;毕业生遇到就业及情感困扰;经济困难生面临生活压力大;后进生存在学习压力大等等问题。如果缺少教师或党组织的人文关怀,他们极易成为宗教渗透势力的锁定目标。近年来,高校具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比例有增加迹象,成为宗教工作不容忽视的风险点。

四、要高度警惕党外知识分子领域面临日趋隐蔽的渗透手段的问题

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具有特殊且重要的作用,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根据党外知识分子在新时代的发展变化,要分类施策,具体分为三类: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党外知识分子,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

第一类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体制内党外知识分子,主要就职于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或学术研究。党组(党委)负责本领域、本单位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组织党外知识分子参加统一战线工作和活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这些单位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不能只抓业务不抓思想,要处理好坚持正确导向与鼓励学术自由的关系。这里的正确导向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当前,“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淡化论”“意识形态多元论”“意识形态污名论”“意识形态普世化”等错误思潮在思想理论界以至全社会都产生了不小影响。而一些学者把坚持马克思主义说成“左”或“思想僵化”,把批评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看作“与时俱进”,以淡化甚至去掉意识形态为时髦。还有一个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现象是,在大学课堂、公开讲坛等场合邀请的海外知名嘉宾,其中一些人实际上是西方国家下大力气培养出的一批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这些人虽然不是中国国籍,但他们有中国血统和面孔,也熟悉中国文化和国情,利用自身所谓的跨国企业高管、公益慈善人士、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等身份为掩护,以及一些中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大肆宣扬西方的所谓民主、自由、宪政、人权、新自由主义、私有化等资本主义思潮,嘲笑我国一直推崇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乐于助人、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等思想观念,大肆诬蔑、丑化、攻击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和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典型、模范人物。在受到错误思潮的冲击下,特别是在高校,青年大学生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难辨是非、道德滑坡、信仰迷失等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包括四大群体。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经济上属“金领”群体,他们对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养老问题、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领域特别关注,其中一部分人热衷参加宗教活动,尚未形成很强的政治凝聚力和社会凝聚力。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中,需要格外关注的一个群体是律师群体,他们同评估师、会计师等相比,政治性、社会性更强,他们对社会思潮、国家政策导向等更敏感,也对普通民众的思想有一定影响。自由职业人员,由于不供职于任何经济组织、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缺少组织归属感,加之职业身份与社会角色的不稳定性,容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甚至是错误思潮的干扰。新媒体从业人员,作为新时代统一战线需要重点团结的三类群体之一,必须发挥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从来源看,他们的成分非常复杂却又良莠不齐,在网络虚拟性和匿名性的掩护下,他们在网络上发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待增强。从专业水平看,他们往往各有专长,并且能言善辩,眼界更宽广,思维更敏锐,视角更独特,十分关注舆论热点,影响舆论方向。从影响力看,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意见人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容小觑,有调查显示,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与一些网络意见人士不无关系。可以说,他们给网络舆情管理、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增加了不小的难度系数。

调研显示,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同比增长超11%,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同年,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较上一年增长超11%,达到48万余人。改革开放40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519万人。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教育中过分强化的英语教学带来的“文化殖民”对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产生了巨大冲击。一些人在国内学习英语时形成的对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可甚至崇拜,通过留学、研修、交流等形式出国后,看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物质上的富有、生活上的奢华、个人主义的张扬、自由主义的泛滥等所谓的繁荣和进步之后,往往会对自己的祖国产生不满意甚至厌弃等情绪。不少领导干部的子女在出国留学或在跨国公司工作期间,深受西方思潮影响而患上的“文明冲突病”还会“传染”给他们的父母,这种影响越来越值得警惕。这种背景下,如果西方国家对其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收买,这部分人就很有可能站到祖国的对立面,甚至成为西方国家分化、西化中国的工具。正如列宁所言:“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它们就不能和平相处,最后不是这个胜利,就是那个胜利;不是为苏维埃共和国唱挽歌,就是为资本主义唱挽歌。”[4](P330)因此,必须严防西方少数敌对势力对我国留学人员的渗透。

五、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对党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倾向应引起关注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科学定位,充分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在统一战线中的重要性,以及关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意识形态的必要性。“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5]“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党的十五大上被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重申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党中央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一贯方针下,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并作出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5]的突出贡献。

当前,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意识形态呈现总体态势良好、积极健康向上的状况,但是在整体稳定中也孕育着一些变化。比如,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度较高,但是对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发展中的思想引领作用存在模糊和混乱的认识。这一潜在的风险,应该引起关注。另外,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存有功利主义态度和实用主义倾向,希望党的方针政策更多为他们所用,远没有达到政治认同的高度。此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也比较模糊,虽然认同自己作为企业家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或信仰,引领企业的发展,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还远远不够。而年轻一代企业家,不少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深度接触过西方文化,并且受我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宗教信仰等多元文化交融影响,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呈现疏离倾向。这些潜在的意识形态风险都值得我们关注与深思。

六、港澳台海外侨胞领域构筑心灵契合的命运共同体任重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一国两制’深入实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大陆内和大陆外统一战线两个范围联盟中的成员流动更加频繁、联系日趋紧密,要适应新形势,切实做好港澳工作、对台工作、侨务工作。”[6]香港地区2019年发生的一系列游行示威活动和暴力事件让人揪心,可以肯定的是,其中有境外反华势力的煽动与利用。但是,更需要我们反思的是,他们为什么能利用香港年轻人。一些香港年轻人,不了解“一国两制”政策的真正内涵,误以为“一国两制”政策是单纯为香港利益而制定,却没有首先形成国家整体利益的概念,片面认为中央需要承诺尊重香港的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忽视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责任,而且视中央权力的行使为非法的、甚至是来自“外部”的干涉。这表明,部分香港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一直存在抗拒心理。我们必须痛心反思,香港回归20多年来,人心回归却仍然“路漫漫其修远兮”。海峡对岸的宝岛台湾,近年来岛内局势并不利于两岸统一。蔡英文和民进党当局对两岸统一的对抗态度,对“九二共识”的不接受,极力地“去中国化”,让整个台湾行走在悬崖的边缘。在对台工作中,要用真诚、善意、亲情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增强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实现心灵契合。这条路很艰辛,但是我们必须“要拓展同台湾同胞特别是基层民众的联系,加强与反对‘台独’、拥护祖国统一的台湾社团及人士的交流,注重团结各方面人士,进一步厚植岛内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基础”[7],铺垫好赢得民心的基础。

七、结语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凝心是聚力的前提,凝心又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更是触及统一战线灵魂深处的重要工作,做好统一战线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受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深刻影响,统一战线领域的意识形态风险,集中体现在统战成员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有待增进、对主流意识形态呈疏离倾向、越来越容易成为意识形态斗争中境外势力的利用工具以及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透手段更加隐蔽等几个方面。

做好统一战线领域意识形态工作,还需从思想、理论、实践等多个层面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辩证处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从解决社会存在问题的视角去寻求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根源。以统战思维确立基本工作方法,要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的重要方针,使统一战线领域意识形态实现“和而不同”的最佳境界。在具体实践中遵循意识形态问题解决的特殊规律,避免简单生硬的泛政治化倾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润物无声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统战”格局中统战委员在基层统战工作中的春风化雨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作为统一战线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作用,探索建立以文化和文明交流为渠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纽带的国际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意识形态工作任重道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统一战线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的工作更加艰巨、更加繁重。但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统一战线牢不可破的思想基石,在事关道路、制度、旗帜、方向等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步调”[8]。推进统战工作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让统一战线重要法宝作用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猜你喜欢
工作
我的工作
养工作比换工作更重要
工作能让人幸福吗
不工作,爽飞了?
工作至死何所用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
工作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