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传播视角下恩施博物馆民族文化空间的建构与传播

2020-01-17 03:43王婷钰佘高慧韦薇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环球首映 2020年8期
关键词:恩施参观者媒介

王婷钰 佘高慧 韦薇 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多样性、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各国家、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媒介的发展,民族文化原有的传播空间被改变,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遭遇瓶颈。博物馆作为公益性质的公共文化机构,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但目前对于博物馆的研究,少有将博物馆空间当作物化的文化表达、符号化的存在以及社会关系的体现进行探讨。[1]

空间传播这一概念起源于20 世纪中下期的“空间转向”思潮,由于空间在社会中的重大意义,传播学者开始关注实体空间的研究。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提出“空间生产”的观点,将空间分为“空间实践”“空间表象”与“表征性空间”[2],认为空间应包含物质、精神、社会三个领域,列斐伏尔倡导的空间突破了物理空间的局限,注重能感知、能体验的社会空间,[3]博物馆空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集中展示,在不同的空间形态里,民族文化空间的建构与传播方式也不尽相同。

一、物理空间:民族文化空间的实体化

物理空间即自然空间,既来源于自然,存在于物质运动中,同时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融合了人们的精神文化意识。博物馆在物理空间上,主要从建筑空间和展陈空间两方面进行民族文化空间的建构与传播。

博物馆作为建筑的一部分,其空间首先应当是建筑学意义上的空间实体[4],恩施博物馆位于恩施经济开发区恩施州文化中心内,主体建筑为四层陈列式结构,融民族传统、时代气息、地方特色为一体;馆前有宽阔的广场和音乐喷泉,建筑通透性强;多样的绿化植物不仅改善空气质量,而且丰富空间层次;健身器材的合理摆放融洽参观者与博物馆的关系。

展陈空间即将藏品进行有机组合,对展陈内容按照一定逻辑进行单元划分,采用丰富的平面和空间设计方法对各个单元在展厅内具体位置、形式进行规划,民族地区的博物馆还要在展示内容中注重民族文化的呈现。恩施博物馆的常设展览有“武陵足音”“恩施记忆”和“生态恩施”三个系列,以“路”为延伸,连接各个展厅,通过复原生态场景、还原生产生活工具,详细介绍了鄂西南地区人类的发展过程,用时间叙述空间,用空间展示时间,向参观者讲述了灿烂的土家文化,辉煌的巴族历史。

藏品最能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是博物馆陈列中最宝贵的陈列要素。恩施博物馆的精品典藏以双虎钮錞于、清唐崖长官司铜印等最为有名。在展览中,藏品被包围在橱窗之中,营造出空间上的神秘感和威严感,科学地运用声、光、电技术,让参观者从视、听、触等方面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交往空间:民族文化空间的交互性

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提升,博物馆的功能逐渐从单纯的藏品展览向营造公共交流空间转变,博物馆与观众的双向互动成为博物馆公共活动的核心内容。博物馆的交往空间即观众参观或休息时与博物馆互动的区域[5],一般包括门厅、中庭、公共过道、露台、休息厅、咖啡座等。

博物馆在馆内的交往空间设计中,将展陈空间设计到路径之上,参观者按一定的参观路线进行游览,适当地延长路线或缩短路径宽度等都可加强与参观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在空间布局上,展陈空间中可以设置过渡空间,如休息椅、瞭望台等。随着博物馆功能的复合化,各个空间的界限越趋模糊,往往一个空间内可以提供多个服务活动,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民族文化空间的建构与传播。为了促进公众间的交流,恩施博物馆积极拓展室内空间,将三楼的茶室和商店设计为民俗体验区,进行特产和纪念品的售卖,加深参观者对民族文化的理解。除了空间设计,交往空间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人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在对民族文化参观、学习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往往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尺寸空间内,参观者在电子摄像头、工作人员的监管下,有效规避自己的言行,并将心得体会反馈给博物馆,实现双向互动。

三、媒介空间:民族文化空间的媒介化

对媒介空间的定义,李耘耕在探讨空间媒介还是媒介空间时曾这样论述,他认为媒介空间是将媒介本身作为空间的延伸或是现实空间在虚拟空间的复刻。[6]陈常静、杨军认为:“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孵化下,交互体验设计已逐步运用到传统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在视听设备、灯光控制和数字技术的共同作用下,营造出一个动态的陈列空间,设计的重点由对空间、展品等物质实体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7]在本文的讨论中,媒介空间主要指数字媒体的兴起对博物馆民族文化空间的拓展与传播。

2020 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许多博物馆无法开放,但在5G、VR 等技术支持下,“云展览”应运而生,云端赏文物、线上看展览成为时尚。恩施博物馆同样在官方网站开通了虚拟展厅通道,将展览空间分为:外景、武陵足音、生态恩施,打破了物理空间的局限,最大限度提高参观者对民族文化的理解程度,真正让文物活了起来。除了“云展览”还有“云直播”,这种跨屏交互的方式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播物馆”。除此之外,恩施博物馆的抖音账号、微信公众号进行定期推送,将土家织锦、傩戏、摆手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新媒体进行对外传播,这是对博物馆民族文化空间的拓展与延伸。

四、总结

恩施博物馆对民族文化空间的建构有其独特之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随着博物馆功能升级,在交往空间的建设上表现出更大的需求,参观者在游览过程中,不但要感受和学习历史文化,还需要体验回归自然的舒适感。另一方面,在5G 等技术下,应充分运用科技进行民族文化传播,例如打造民族文化体验区,让参观者参与到特色美食、民族服饰的制作中,增加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才能更好建构民族文化空间,传播优秀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恩施参观者媒介
最美的蝌蚪
简约欧式9.4.4全景声影院 湖北恩施红星美凯龙
恩施藤茶乙醇提取物对高温煮熟鱼肉腐败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交互式展示空间设计
飞檐走壁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脑洞大开
书,最优雅的媒介
关上手机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