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北省隆化县肉牛产业扶贫实践调研的思考

2020-01-17 02:50林湛椰刘士杰杨振海
中国畜牧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养牛肉牛畜牧

林湛椰,刘士杰,杨振海*

(1.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北京 100125;2.全国畜牧总站,北京 100125)

2019 年12 月底,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和全国畜牧总站组成联合调研组,赴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开展肉牛产业扶贫调研。调研组走访了当地代表性的养牛户、专业合作社和标准化养殖场,在村活动室与当地干部群众座谈交流,在农家小院悉心倾听普通百姓的所喜所盼,在农业综合服务站了解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所思所忧。调研组认为,农村贫困地区要想巩固脱贫成果,打造接续产业并实现产业兴旺是前提和基础。本文基于对河北省隆化县肉牛产业扶贫实践的调研,总结了该地在产业扶贫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并结合该地当前发展肉牛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我国畜牧兽医工作的若干政策建议。

1 因地制宜,以肉牛产业作为扶贫攻坚产业

隆化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属坝下深山区,是典型山区农牧业大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环京津贫困地区10 个深度贫困县之一,面积5 497 km2,总人口45 万。隆化县地处农牧交错带,“八山一水一分田”,具有一定的养牛资源优势,早在1978 年就被列为全国商品牛生产基地县,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省级肉牛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近年来,隆化县选准扶贫产业,重点发展以肉牛产业为主、设施农业和林果产业为辅的“一主两辅”加特色产业,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扎实推动产业扶贫进程。自2001 年确立了“举全县之力,发展养牛产业”的发展战略后,隆化县委县政府历届班子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广泛动员和发动当地群众参与肉牛养殖,取得积极成效。2019 年“隆化肉牛”被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评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目前,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48 万头,千头规模牛场26 个,百头以上规模肉牛场380 个,5 头以上养牛户达到1.67 万户,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4 500 元,脱贫贡献率达到31.5%。在以肉牛产业为代表的产业扶贫带动下,全县贫困人口由 2014 年的 42 130 户、111 645 人,下降到 2019 年底的531 户、1 421 人,贫困发生率由30.67%下降到0.39%。预计2020 年,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

实践证明,隆化县把畜牧业作为扶贫主导产业是正确的选择。畜牧业虽然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大,对资金、技术、渠道、品牌要求高,但同时产业链条长,对相关产业带动能力强,市场容量和产品增值空间大,是农民脱贫增收可以依托的重要产业。

2 河北省隆化县在产业扶贫工作中探索出的经验

2.1 坚持把“富民增收、带贫脱贫”作为发展产业的初心 隆化县把畜牧业当成了富民产业、强县产业,注重通过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创新实施村级养牛帮带小区模式,利用京津风沙源治理禁牧圈舍补助项目和涉农整合资金,在全县建立了114 个村级养牛帮带小区,采取贫困户直接进小区养牛、村托管、能人承包等形式帮带贫困户。经测算,贫困户参与养牛产业可实现“两头牛脱贫、五头牛小康”的良好效益。目前,肉牛产业覆盖全县143个贫困村,带动贫困人口9 923 户17 590 人,占全县总建档立卡贫困户的29.9%,实现户均增收10 500 元,贫困群众发展肉牛产业的内生动力得到充分激发。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认为,畜牧业虽然没有直接税收,但能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老百姓手里有了钱,就能活跃市场、拉动消费,最终激活整个县域经济。

2.2 坚持把“行政推动、服务保障”作为发展产业的动力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发展富民产业,政府的全力扶持至关重要。隆化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补贴文件,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在养牛圈舍建设上按照140 元/m2给予补贴,全县共新增圈舍52 万m2,共落实圈舍补贴7 280 余万元,同时在规模养殖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一事一议”给予资金扶持。同时,隆化县着力健全服务体系。一方面探索创新金融机制,努力破解肉牛养殖融资难、融资贵、风险高的问题。县政府与保险企业建立“政府+保险+资金池增信”融资合作平台,利用保险金为养殖户、企业、合作社等主体提供10 万~1 000 万元的贷款,并实行全额贴息;采取“财政补贴+ 农户自缴”的方式对全县肉牛进行统保,建立肉牛产业“普惠农险”制度。另一方面,强化科技支撑,组建肉牛产业发展专家组,遴选150 名技术骨干包保150 个贫困村,与贫困村养牛户做好产业、项目、技术“三个对接”,加快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和示范推广。

2.3 坚持把“龙头带动、市场竞争”作为发展产业的核心 龙头企业一头联农户、一头联市场,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与县域优势产业精准对接,有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隆化县利用龙头企业立标杆,树立合作社引领的理念,逐步形成了“一企带多社,一社带多户,多社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蝶变效应”,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取暖,增强了农户的风险抵抗能力。在抓好一批育肥龙头企业的同时,先后引进了数家生产加工企业。当地龙头企业10 万头肉牛加工项目和“生态肉牛”深加工项目已于2018 年正式投产;还有一家企业生产的肉牛已实现直供港澳。全县从事肉牛产业的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数量322 个,其中国家级合作社2 个、省级23 个,经营肉牛的农户参加合作社的户数达到1.2 万户,还成立了3 个相关社会组织。通过主流销售渠道和主要电商平台,隆化肉牛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美誉度不断提高,已经在北上广深等重要消费市场得到广泛认可。

2.4 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循环”作为发展产业的底线 隆化县认识到唯有找准“百姓富”与“生态优”的平衡点,才能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该县着力构建良种繁育、饲草饲料、市场营销、粪污无害化处理等“四大体系”。依托张三营、郭家屯、步古沟、山湾等4 个繁育基地,强化肉牛改良和科技支撑,全县肉牛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粮改饲”项目为抓手,对全县规模养殖场普及饲料青贮、氨化、微贮等技术和设备。以“隆化肉牛”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依托,引进多家龙头企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运行模式,打造高端牛肉品牌,2018 年肉牛产业产值近17 亿元。合理布局有机肥生产基地,特别是争取到投资5 860 万元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形成“肉牛养殖—粪污处理—有机肥加工—生态种植—饲草饲料”循环发展模式,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牢固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3 河北省隆化县肉牛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隆化县肉牛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带动农民稳定脱贫奔小康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这其中,之前调研中发现的当地现代肉牛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据当地干部群众反映,当地肉牛在养殖过程中各种疫病仍时有散发,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力量较为薄弱,活畜交易方式仍显粗放,已经成为制约当地肉牛产业提质增效、健康发展的一块短板。3.1 动物疫病造成的生产损失较大 据了解,2018 年当地犊牛死亡率曾一度偏高,通过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才在2019 年回落到常年水平。一养牛大户反映,2019 年当地活牛收购价格高,收入比较可观,但全年生产的约500 头牛犊入冬以后仅腹泻就造成十多头死亡。另据一次调查问卷统计,当地50%的新型经营主体和72%的养殖贫困户认为当地肉牛养殖面临的动物疫病风险较高,认为会直接影响养殖收益。

3.2 基层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 一些干部群众反映,近年来当地的动物防疫体系不断弱化,“人、财、物”各方面均存在较大问题。“人”的方面,原有防疫人员严重老化,年轻骨干进不来、留不住,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财”的方面,人员待遇低又缺乏其他有效的激励机制,一定程度上造成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有所下降。“物”的方面,全县9 个区域站,目前还有3 个没有站址,有2 个虽有站址但房屋老化破旧,冷链设施普遍不健全。3.3 落后的活畜交易方式加大疫病传播风险 当地虽然依托华北地区最大的大家畜交易市场张三营市场,通过从牧区和东北地区大量调入架子牛,然后进行舍饲,解决了犊牛的来源问题,但同时也带来疫情风险。特别是有些牛在产地检疫时临床健康,但经长途运输后,抵抗力下降,易产生应激反应,造成短时间内集中发病,并造成部分牛只死亡。所幸当地肉牛普遍有养殖业政策性保险,病死牛基本能得到无害化处理,避免了流入消费市场。

4 启 示

隆化县肉牛产业扶贫的探索与实践,引发了调研组就如何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做好畜牧兽医工作的几点思考。当前,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生猪产能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作为畜牧兽医部门,应主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着力推动补齐动物防疫体系短板,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共同夺取脱贫攻坚决胜阶段的全面胜利做出更大贡献。

4.1 统筹推进畜牧业发展和动物疫病防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育种到繁育,从技术研发到市场销售,我国畜牧产业已经建立起了一套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产业体系,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风险的抵御和化解能力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下,疫病风险对养殖业可能造成的危害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以说能够逆转生猪生产加快恢复的最大风险就是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应着力推动全行业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既引导养殖主体更加重视兽医工作,压实其防疫主体责任,又将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置于兽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重中之重来谋划和布局。应坚持行业发展与疫病防控并重,加快实施畜禽健康养殖计划,将畜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与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体考虑、一体推进、一体落实。

4.2 加快推动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是中央的明确要求,更是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必须推动落实的重点难点工作。应通过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督促各地特别是市县两级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建设,推动基层动物防疫能力与当地畜禽养殖量相匹配。特别是针对当前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短缺和防疫工作量繁重之间的矛盾,在乡镇加快实施动物防疫特聘计划,充实防疫一线兽医专业人员力量。

4.3 逐步建立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 应顺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将有限的政府资源集中用于市场机制容易失灵的重大动物疫病和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控以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其余部分在做好规划引领和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可以更多地交给市场,真正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除引导市场化运行已经比较完善的养殖、屠宰、饲料加工等环节进一步提质增效外,还可以着力激活市场化程度尚不高的相关环节活力,在全国推行执业兽医“一点注册、多点行医”管理模式,鼓励良种繁育与推广、动物临床诊疗等生产性服务组织的发育,积极推动第三方检测等社会化服务参与畜牧兽医工作。此外,还应加强与金融、保险的联动,用好用足普惠金融、政策性保险等“绿箱”政策,增贷款,扩险种,强保障。多措并举,促进技术、营销和金融等社会化服务与产业融合发展。

4.4 着力推进畜牧兽医行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我国拥有世界一流的通信基础设施,4G 网络覆盖面和智能移动终端渗透率世界领先,这就为有关部门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畜牧业和全链条监管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应进一步加强畜牧兽医信息资源整合和数据深度挖掘,全面推进养殖、经营、运输、屠宰等生产经营单位基础信息全国联网备案,用好动物疫病防控及动物卫生监督云平台,做到畜牧兽医监管监测“一张表”、“一套数”和经营单位“一个码”,推进全产业链各环节监管监测信息互联互通。加快畜牧兽医大数据建设,积极探索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 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畜牧兽医领域的应用,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生产保供提供有力支撑。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调整动物检疫相关制度,为畜禽分段饲养等现代化养殖模式做好服务,加快变“运畜”为“运肉”进程,推动建立现代畜禽养殖体系和流通体系。

猜你喜欢
养牛肉牛畜牧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肉牛口炎咋防治
夏季养牛提高利润有办法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杨伟军:养牛脱贫谋致富 “牛劲十足”奔小康
青贮饲料在肉牛养殖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