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活态非遗传承浸润校园的策略与实践

2020-01-17 13:34哈尔滨市马家沟小学沈金波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技艺遗传文化

哈尔滨市马家沟小学 沈金波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在渔樵农耕的悠悠历史中形成了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形态,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脊梁和历史的发展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了华夏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历史活化石进行保护与传承,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学校教育是引导少年儿童认识、继承、发展非遗文化的主阵地,对非遗传承人才贮备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基于实践基础,探究多种教育手段的有效融合,是活态校园非遗传承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一、通过多元化宣传手段,感受非遗文化的多样性,明确普及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激发民族文化觉醒意识

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民间手工技艺为载体,通过图片、故事、历史文献等,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每一个非遗项目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文化积淀,以及传承人为保护非遗项目做出的努力,激发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热情。

加大宣传力度,聘请专家来校,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多彩非遗——助推中国梦》讲座,专家用PPT介绍不同非遗项目如木雕、油纸伞、云间盘扣、皮影戏等的历史起源、造型变化过程、制作手法等,学生和家长体会到不同种类的非遗文化承载着前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明确非遗文化是以人为本,以艺传人。讲座后进行调查问卷:家长和学生对非遗文化知识和种类的了解?最喜爱的非遗文化有哪些?等为下一步学校开设非遗课程做准备。根据学生意愿签属了“我是小小传承人”的签名活动,引起学生及家长对非遗文化的关注与支持。讲座后邀请专家团队进行《非遗技艺大观园》展演,学生们被多彩非遗文化精湛的技艺所深深吸引。

利用小小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宣传非遗文化知识,为我国已有40多个非遗申报项目入选而骄傲,同时也了解到我国非遗传承所面临的实际困境。学生再次明确非物质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激发了学生对非遗传承的自我责任感和使命感。利用校内前厅、楼廊、宣传板、文化墙等场所进行不同艺术形式的非遗展示,使学生感到非遗就在自己身边,提升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这些丰富多彩的宣传方式,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吸引磁场,不仅完成了非遗传承从外知到内行的转变,同时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行为热情,体会到自己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享用者,更是未来薪火传承的接力人,自己正肩负着民族文化觉醒的责任和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

二、将非遗植根于课堂,与多学科巧妙融合,把非遗文化渗透到本真教育教学中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最直接获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非遗传承最好的主渠道。不同学科非遗知识的渗透与整合,从不同角度对非遗文化有更深入地认识和解析。音乐课上通过介绍“昆曲”使学生了解它是我国申报的第一个非遗文化项目,堪称“百戏之祖,百戏之师”;领略国粹——京剧的前世今生,学生在学习模仿中体会到京剧独特的文化魅力;美术课上通过对黑陶瓷烧、盘扣、鱼皮画等民间手工技艺的欣赏与挖掘,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了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综合实践课上交流中国24节气非遗申报成功的原因;体育课上把非遗传统游戏引入课堂,当游戏和教育相结合,就会变成新的认知理念,营造了寓教于乐的非遗游戏文化氛围;借助微博、抖音等线上资源,交流讨论抵制传统文化技艺被淡忘和抛弃的现象。

通过一系列举措,全体师生不仅激发了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同时更体会到非遗文化的深邃内涵和内在品质,形成了积极良好的校园氛围,具有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三、校本化活态非遗传承,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让非遗之花在校园里绽放

校本课程以其独特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特点成为了非遗传承的有力途径。结合东北地方特色,有选择地开设不同类别的校本课程,以促进学校非遗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例如:在《黑陶润智课程》教材编写中,聘请专家对有特长的教师进行黑陶技法的培训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积极探讨课程资源,根据低、中、高不同学段特点进行了螺旋上升式的教材编排,从选材制胚到塑型、刻画烧制,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使学生在校本课堂上能认识触陶之美、体验制陶之乐。随着与其他各项不同非遗课程持续性、常态化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得到了知识的滋养,技能的提高,非遗文化在校园内遍地开花,实实在在地落地生根。

学校开设了不同项目的非遗传承社团、手工作坊、兴趣创客等,学生根据自我喜好有选择地参与到“戏曲艺术类、民间手工艺类、医药民俗、礼仪风俗”等不同非遗选修课程中。以皮影社团为例,把龙江传承人请进教室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聆听老艺人演讲岁月中百年的坚守,跌宕起伏的经历只为传承不断。学生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非遗文化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在老艺人亲手传授皮影制作步骤的技艺观摩中,他精妙高超的技艺、严谨的制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感染着学生们。他们亲自实践操作,从打稿、镂空、剪料、敷彩、缀节到配合一人、多人表演,深深感受到了高超技艺是来自于勤学苦练和踏实用功,润物无声中点燃了学生对非遗技艺的探寻之火,增强了对非遗文化传承的执着坚守信念。不仅使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更促进团结合作、敢于尝试创新,达成了“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可喜成效。

四、开展多主题活动的评价推进,结合创新发展,让古老非遗焕发时尚生命力

大力开展以非遗为主题的竞猜、展示、竞赛等活动,如非遗知识大比拼、非遗技能擂台赛、最佳非遗班级评选等,充分利用假日、学校艺术节等营造人人知、人人爱、人人参与、人人学的良好风尚,树立以非遗学习传承为荣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学校设立非遗开放日,请家长、媒体走进校园,进行参观评价、采访报道。不仅激发师生学习传承非遗文化的热情,打造了艺术教育特色,更彰显了学校的亮点。

如果说丰富的评价机制发挥了激励导向作用,那么创新发展则是促进学校非遗动态传承的最佳方式。非遗做为一种活态的文化基因它来源于生活,必将回归于生活。鼓励学生在模仿中有创新,在创新中有超越,如在创作非遗皮影戏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满足传统的艺术形象,融入了现代动漫的元素,葫芦娃、灰太狼等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和喜爱;高年级的学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尝试用机器人操作皮影戏的表演;用3D打印机进行陶艺制作的造型设计可以说是事倍功半。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遇,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思维的灵动,更赋予了未来传统文化新的活力与生机。

五、借助校外教育资源,壮大传承教育队伍,提升非遗活态传承品质

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通过组织学生去少年宫、非遗文化馆、非遗综合实践基地等场所,通过研学活动、社区展演、《非遗转动大舞台》广场展示活动,学生与群众近距离接触,体会自己做为承载者和传递者的优越感,感受做为“小小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使命感。非遗文化如同历史记忆长廊,伴随着时间隧道,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中,而当代智能科技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又赋予非遗文化新的起点和高度。学生在展示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不仅要坚守匠心,还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才能适应未来非遗文化传承的需要。

活态非遗教育的开发和利用任重而道远,需要教育人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更有效的常态化、多样化的途径和方法。非遗教育也是跨界教育,需要多方联动共同努力,让传承非遗文化的使命与时代共鸣,让保护传承与发展非遗的种子根植于学生幼小的心田。做为中华民族根之灵魂,国家未来精神文化的兴旺标志,非遗未来的发展与希望需要青少年去接力承载和创造。用简单的心做单纯的事,潜心钻研非遗文化教育,是我们的使命与幸福所在。在超越创新的教育探索发展之路上,我们将不辱使命,推陈出新、永不停步。

猜你喜欢
技艺遗传文化
非遗传承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年味里的“虎文化”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