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环境学派:找回大众传播的技术座架

2020-01-17 15:41陈艾媛暨南大学
环球首映 2020年5期
关键词:卢汉学派麦克

陈艾媛 暨南大学

1962 年麦克卢汉在《印刷文明的诞生》中,将媒介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期,将文字、口语、印刷技术和电子媒介列为四大传播革新,这是当前记录中媒介环境学一词最早的来源。走出传播学科,媒介环境学理念的思想可从先前物理学科、生物学科、技术哲学中发现踪迹。此后传媒的起始回溯到口头传播出现之前,这种“前技术”也属于环境。他与麦克卢汉都强调技术的非中立性,认为“技术等同于媒介、环境,同时也属于文化范畴”。

1964年麦克卢汉《理解媒介》首次提出媒介环境学概念,“媒介是人的延伸”正出自此书。他将人类伟大发明与各传媒对应,如机械文明、民主政治是印刷术的延伸,口头传播是思想的延伸。在麦克卢汉看来文明史即媒介的演进史。这本书奠基了对媒介环境学的研究进路:从媒介技术切入,窥视人类文明与社会变革。主要包括三个命题,首先传媒不是中性的,传播工具的客观构成和外在符码起着约束型功能;其次传媒有偏向性,如时空偏向论和感知偏向论;最后传播技术对人类社会结构和文化样态产生影响。

后续学者在麦克卢汉的导引下,继续开拓和丰富了媒介环境学理论的论述细节。媒介环境学有两个中心:多伦多和纽约。受麦克卢汉启发,尼尔·波兹曼1971年在纽约大学创立了媒介环境学课程,进一步发展麦克卢汉建立的理论,是纽约学派的精神领袖和旗手。国内对他媒介理论的了解,通过《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集中阐释了新兴的电视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他指出“新式传播媒介动摇着旧式技术,经由价值观、经验、体验的重塑影响着先前的传播工具”,“传播工具的革新不是渐进的,而是全方位的”,技术裹挟着价值观偏向、感受偏向、认知偏向。2009年媒介环境学协会网站刊登了波兹曼的论文《什么是媒介环境学》,遗憾的是,这篇文章回应的问题,即外界关于媒介环境学“技术决定论”的质疑未得到相关研究者注意,至今媒介环境学仍未摆脱“技术决定论”的污帽。

与波兹曼的研究思路相似,麦克卢汉携手埃里克·麦克卢汉一起编写了《媒介规律》出版发表,解释了媒介技术更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认为传播工具的四种功能:提升、过时、再现和逆转,并且一直处在变化过程中。何道宽认为这种概述抽象、理性化,同时又富有诗意、充满辩证法的智慧。这四种功能形成一个反馈回路:技术影响社会,社会又影响技术的发展。我们研究媒介的目的就是发展批判性思维,为伴随每一次技术进步而来的“社会和身体的混乱”做准备。

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介的出现,又验证了麦克卢汉的预见。近年来学界通过媒介环境学视角开展的研究,多聚焦关注Twitter等社交平台对社会传播的影响。2014年Poell在《信息,传播与社会》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社交媒介与激进分子传播的转型》的文章,是较早依托社交媒介进行的研究。在文章中,他着重呈现了在这次抗议活动中各种社交媒介是如何独立使用整理它们的信息的。他发现每个网站都被用于不同形式的社会抗议活动;各个社交媒介做着各种阻挠信息扩散的事情。这表明社交媒介并非一种中立的信息发布平台,而是一种过滤整合机制,它的传播特征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成员的知识形态与组织形式,影响社会运动的进展方向。

中国媒介学研究分为两个阶段,以2007年为界。首先为国内的媒介生态学派时期。在麦克卢汉的媒介环境学引入前,国内已有名称相近的媒介生态学,以1996年尹鸿的《电视媒介:被忽略的生态环境》、2001年浙江大学教授邵培仁的《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为代表,指引了一个国内本土新闻传播方向的新领域。遵循社会系统功能学说,中国本土的媒介生态将社会情境作为大的场景,传播工具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传播媒介的向前发展,需维护好与大的社会环境的关系。这一观点早期也影响了中国学界对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解。随后国外的媒介环境学派进入中国。国内研究媒介生态学的学者崔保国率先介绍北美的媒介环境学。他的《媒介是条鱼》中,将其命名为成“媒介生态学”,进而继续用中国本土的媒介生态学观点:传播工具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的关系去阐明北美的环境学派,背离了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基本观点。之后,为了在中文翻译上区分北美的环境学派与国内的媒介生态学,学者何道宽与林文刚达成一致,将北美环境学派的中文翻译确定为媒介环境学。

关于二者区别有学者指出,本土的媒介生态学关注主体对传播场景的影响,国外的环境学派强调传播工具对传播场景和主体的功能,二者焦点及研究范围不同。(遗憾的是,这一区分并未在国内明确普及,到2018年仍有部分国内学者在研究中用媒介生态学指代北美的媒介环境学,梁颐也曾为这一问题撰文)2007年,由林文刚撰写的《媒介环境学》在中国出版,这是国内学界最早系统性地介绍国外环境学派的作品。作者开篇系统诠释了媒介环境学科的现实意义、基本理念、主题与研究问题,之后用纪传体的方式介绍并评价了具有开创性和代表性的代表专家,包括尼尔·波斯曼、路易斯·芒福德、哈罗德·伊尼斯等。这本专著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媒介环境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成熟阶段。

中国大陆媒介环境学主要聚焦以下几个主题。首先对重要代表人物理论的研究,包括由学者何道宽主持的北京大学“媒介环境学译丛”,有影响力的期刊与学术论文,多为理论介绍。其次是媒介环境学与互联网、新媒体结合展开的应用层面的研究,包括以环境学派为切口窥察新的传播技术的功能、媒介技术带来的阅读革命。还有相当部分技术哲学反思与批判,如新媒介技术导致的知识传播样态改变、后现代技术下的社会治理、对未来媒介技术发展的展望等。综上所述,媒介环境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勾连起人与社会变革的视角。不仅仅是因为人作为技术的使用主体,由于人的能动性、使用并选择了技术从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还因为技术本身就作为一种生命体,具有换代更替、革新的社会生产力量,影响着社会团体的组织形态,影响着知识的传播与继承样态。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媒介环境学为我们把技术当作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来创作一部由技术革新出发,串联起来的社会史与人类史提供了理论基座。

猜你喜欢
卢汉学派麦克
伯明翰学派“黑色大西洋”表征政治研究
生活很艰难,但你被爱着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解放昆明:起义义举中有憾事
卢汉巧与蒋介石周旋—昆明起义前的一场尖锐斗争
是捍卫还是曲解?
卢汉与云南起义
2017年西麦克展览公司展览计划
论浙江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