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子制度:艰难的抉择

2020-01-17 12:33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李建成高祖李世民

位子的传承历来是王朝兴衰荣辱的分水岭,也是权力更替中的核心问题。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嫡长子制度起到了重要的稳定器作用。由于它明确了权位由嫡长子接替,最大程度上确保了权力交接的平稳,从而进一步促进管理集团与社会阶层的稳定。嫡长子制度的优势显而易见,它极大地降低了内讧的可能性,将内耗下降到最低程度。尤其是嫡长子制度慢慢演化为一种文化力量之后,它就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无论是谁,包括最高统治者,要想撼动或者颠覆它都难之又难。当然也有许多强行否定它的历史案例,但随之而来的常常是动荡与混乱,较为极端的则带来了亡国换代,典型案例如秦二世亡秦、隋炀帝覆隋。正因为人们对嫡长子制度的认识不断固化和神化,以致在特殊时期也会胶柱鼓瑟,导致它在一些时期弊端尽显,社会陷入停滞或者出现大倒退。对于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嫡长子制度,的确让人一言难尽。或许,对之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客观剖析,才是当今应有的理性态度。

废嫡长子应该慎之又慎,因为很容易导致灾难性后果。晋献公废太子引发长期动荡,比较具有典型性,所以一再被后人提起。晋献公本来有八个儿子,太子申生德才俱佳,另外还有重耳、夷吾也很不错。如果时间平静流逝,那么申生继位应是顺理成章之事。然而那是一段波诡云谲的历史,最不缺乏的就是变化。晋献公攻伐骊戎时得到两位大美女,骊姬和她的妹妹。晋献公笑纳了这一对姐妹花,尤其是对骊姬宠爱得不得了。后来,骊姬生了个儿子,叫奚齐。骊姬的妹妹也给晋献公生了一个男孩,叫悼子。献公对骊姬的爱意与日俱增,逐渐萌生了废立长子申生而另立奚齐的想法。有了想法当然就会有行动,献公找个理由让三个儿子出外驻守重镇:太子申生去了曲沃,公子重耳去了蒲,公子夷吾去了屈。晋献公则带着爱妾骊姬,还有宝贝儿子奚齐,住在国都绛。明眼人一看这架势就明白了其中深意,太子申生要想接班可能悬了。

骊姬处心积虑玩起的“宫心计”,则大大加速了事情发展进程。晋献公对骊姬宠爱得无以复加,最后亮出了底牌:废掉太子申生,另立奚齐。谁知骊姬“深明大义”地进行了劝阻:大王您千万不能这么干,太子可是正儿八经公开册立的,更何况他立下许多军功,老百姓也很信服他;如果您一定要废嫡子而立庶子,我就死给您看!晋献公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对骊姬更加宠爱和信任。玩过“阳招”之后,骊姬立马使用“阴招”。她对太子说:国君梦见了你的生母,你得赶紧去祭祀母亲,并将供品送给国君。太子不敢怠慢,马上照做了,并送上祭祀物品。晋献公外出打猎了,于是上送的东西被留在宫里。骊姬派人往里面加了一点很特别的成分,就是毒药。两天之后,晋献公打猎回来了,准备吃一些太子送来的食品。骊姬在一旁关切地说:“东西是从很远的地方送来的,应该先让他人试一试。”不试不知道,试了吓一跳:将酒倒在地上,地面居然隆起一个小尖;食物给狗吃上一块,狗命就没了;再拿小臣来试验一下,臣子也旋即倒毙。骊姬见状,立刻流着眼泪向献公作了详细解释:您虽年事已高,但太子等不及了,选择此等卑劣手段;他之所以这么干,是担心我和奚齐会威胁他的位子,我看我们母子最好是逃亡他国或者干脆自杀;当初您想要废除他,我是坚决不同意,如今我知道是自己看走了眼。晋献公听罢,勃然大怒,马上要找太子算账。但没能抓住太子,因为他听见消息后逃走了,于是晋献公杀了太子的师傅杜原款。申生确实是个厚道人,面对从天而降的“莫须有”罪名,他竟然压根儿就没有进行申诉。有人劝说他:是骊姬放的毒药,不关您啥事啊,干吗不去申辩呢?申生回答:父君已老,没有骊姬就会睡不安、吃不香;本人若挑明此事,他老人家会因此而发怒。看到申生甘愿背黑锅,旁人就劝他逃到国外去。申生非常无奈地表示:本人蒙此恶名,又有谁愿意接纳我呢?申生觉得所有的窗口都向他关闭了,于是选择了自杀。

随着太子死去,骊姬首战告捷。可是太子后面还有人啊,重耳、夷吾可不是吃素的。骊姬乘胜追击,她向献公吹耳边风:申生给供品下毒,这事重耳和夷吾也知道,但他们就是不说!二位公子本想向父皇表明与此事无关,听到骊姬的流言,吓得拔腿就逃回驻地。晋献公也是老糊涂了,认为两个公子与太子串通一气来害自己,就派兵去抓捕他们。宦官勃鞮去了蒲地传达君命,要求重耳马上自杀。可是重耳不干,直接翻墙逃跑。勃鞮追上去,象征性地将重耳的衣袖斩下一块,就回去复命去了。军队攻打屈地,怎么也攻不下来,所以也没法抓到夷吾。

日子一天天过去,事情陷入了僵局。可是晋献公等不及了,他快要向世界告别了。献公找了个可靠的大臣,名叫荀息,将宝贝儿子奚齐托付给他,不久就撒手尘寰。献公没有看走眼,荀息确实很靠谱。荀息准备立奚齐为国君,可其他大臣如里克、邳郑不同意。里克做事不拖泥带水,在晋献公棺材前直接将奚齐杀死。荀息还是坚持履行自己对献公的承诺,又立奚齐的弟弟悼子为君。里克也迅速跟进,在朝廷上干净利落地将悼子击毙。荀息干不过他们,只好自杀。至此,骊姬精心构想的美梦彻底破碎了,像是刻意吹成的一个巨大的斑斓的肥皂泡,被现实之剑轻轻一点,立马就炸掉了。此后,晋国陷入长时间的动乱之中。直至重耳即位,成为晋文公,晋国才得以重振河山。

晋献公废嫡长子常被当作反面案例,在后世被提起,阻止了很多皇帝不够理性的想法。当然,凡事都不可绝对化,也不能将嫡长子制度视为铁律。唐高祖李渊舍弃功勋卓著的二儿子李世民,维护李建成的太子地位,结果酿成了玄武门之变的惨剧。

李渊能够当上大唐的开国皇帝,很大部分功劳要归给家里的老二秦王李世民。即位之后,李渊还是按照常规进行操作,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千年流传下来的老传统嘛,必须遵循。李建成自身能力并不差,性情较为平和,也立下过一些战功,重点是他是大儿子,所以被立为太子也在情理之中。但他心里一直颇为不安,总觉得自己的位子不太稳固。原因很明显,就是二弟李世民太强了,完全将自己比下去了。怎么办呢?得增强自身,削弱对方啊。李建成拉上三弟齐王李元吉,合伙对付李世民。即使是二比一,也干不过啊,李建成于是再进一步,准备将老父皇也拉过来。李建成将目标瞄准了年轻的庶母们,也就是唐高祖身边的一群妃嫔。面对太子的主动示好,尹德妃、张婕妤等求之不得,因为她们也得为自己将来找靠山。双方一拍即合,关系越处越好,甚至到了暧昧的程度。而李世民对这些庶母感到厌恶,当然不会降低身份去迎合讨好。于是,太子、李元吉与一群庶母结成同盟,不断攻击和诋毁李世民。唐高祖本来高度信任和依靠老二,但听负面之词多了,难免会有“投杼之惑”,逐渐对李世民不满起来。

小冲突不断积累,终于出现了一个小高潮。高祖带着儿子们出城南打猎,兴致很高,让他们比试一下骑马射箭之术。太子提前作了准备,牵出一匹西域烈马,交给李世民,说二弟你骑术高超,你来试试吧。李世民策马逐鹿,技压群雄。虽然烈马旧病又犯,蹶蹄掀鞍,接连三次,都被秦王躲闪过去。李世民明白了太子的诡计,对身边人说:“太子想要我的命,但生死天定,耍手段又有何用!”谁知李建成偷听到此话,他通过庶母去高祖那里打小报告,篡改秦王的原话:“秦王在夸海口,说他的天命是做天下主宰,是不会随便死的!”高祖心里自然不爽,召来李建成、李元吉进行对质。两人异口同声进行肯定,再添枝加叶描述了一番。李渊立即喊秦王过来面训,劈头盖脸地一顿呵斥。李世民被骂懵了,赶快脱帽谢罪,并希望就此事进行严查,给出一个公平合理的说法。但此事很快不了了之,因为突厥军队打过来了,高祖召来秦王,好生一番安慰,并摆酒叙情,要求他带兵出战。

眼看小打小闹是没法打倒秦王了,太子索性使出了狠招。他宴请二弟,趁机偷偷地上了一杯毒酒。秦王不知情,一口干掉了,效果自然特别明显:心如刀绞,还一口接一口地吐血。大约是李世民命不该绝,也可能是他的身体健壮,抵抗力特强,后来吃了解毒药,竟然缓过来了。高祖探视老二之后,心里也明白了七八分,但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时也难以作出取舍。高祖要求太子,今后不准在夜里请秦王喝酒。他想让秦王去洛阳行宫,免得兄弟骨肉相残。而太子担心秦王一去,犹如放虎归山,将来更加不好对付,就让人进谗言,结果事情再次搁置。

既然谁也没有办法扭转趋势,那么最后的决战早晚都会到来。突厥人再次南侵,点燃了皇位争夺最后一战的导火索。为了削弱秦王的影响力,太子推荐同党齐王李元吉督军迎战。齐王则借机挖秦王的墙脚,要求将秦王府中一批名将如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等都调到自己军中来。高祖认为建议合理,同意施行。太子与李元吉合谋,在出征宴会上,提前布置好刀斧手,杀死秦王。李世民当然不缺眼线,得知太子阴谋后他决定摊牌,新账旧账一块儿算。他向父皇密报了李建成与李元吉的罪恶行径,也讲了他们与庶母们厮混的不齿行为,高祖听后火冒三丈。秦王非常诚恳地向父亲表明了心迹:不希望兄弟反目,可他们二人以死相逼,似乎在帮您的死对头王世充、窦建德报仇呢。高祖一听,就明白了老二的意思:他的主要对手王世充与窦建德,都是李世民给荡平的,因此不能委屈了这个功高盖世的儿子。高祖表示第二天就审问此事,并让秦王早点上朝。

626 年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事件上演。高祖准备审问太子,将事情搞清楚,防止进一步激化。秦王显然不那么想,他要将悬而未决之事作个了断。他预先安排武士在玄武门埋伏,然后上朝。太子这边也得知了消息,马上命令东宫将士冯吉、薛万彻等人率领二千精兵赶往玄武门。之后,李建成与李元吉入朝打探消息。两人到了临湖殿,隐隐感觉不妙,立刻回马逃走。秦王这时已从后面追来,说父皇在等你们入殿啦。齐王硬着头皮调转马头,准备射杀李世民。没奈何心里发虚,接连三次都没法拉满弓弦,箭也就射不出去。秦王可是久经沙场的老手,见过太多的大场面,他可不含糊,一支硬箭当场结果了太子。齐王当然也逃不了,被赶过来助战的大将尉迟恭射死。

唐高祖李渊算不上糊涂,但也不是特别圣明之主,因为从很大程度上讲,他的皇位也是依靠家里的老二才获取的,怎么能够因为他不是长子就不立其为太子呢?玄武门之变,高祖自身要负比较大的责任。事变发生之后,高祖李渊虽然惊愕不已,但也无可奈何,只得立李世民为太子,随后主动让位,辉煌的“贞观之治”由此拉开序幕。

大致来说,嫡长子制度在历史上作出了很大贡献:确保权力正常更替,维护社会平稳运行,稳定上下内外思想。嫡长子继位有其合理性,对之不可进行简单的否定。时至今日,嫡长子制度仍在或隐或显地产生着影响,长兄如父的观念依然存在并起着特定的文化作用。当然,时代在进步,观念在发展,我们不可抱残守缺,食古不化。尤其是在嬗进更替、推陈出新之际,天命注定或论资排辈的想法必须彻底祛除掉。总而言之,人岗匹配是最为理想的。倘是嫡长子且能力最强,则其自然为最佳继位人选。

猜你喜欢
李建成高祖李世民
牵手“袖珍之恋”, 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牵手“袖珍之恋”,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殷卜辞中“高祖河”的点读问题
三张纸条
“冒犯”太子官位牢
皇帝不能玩权术
“相交线”检测题
以诚相待
李建成:被历史严重歪曲的大唐太子
太子李建成:被弟弟扭曲的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