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视域下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2020-01-18 03:48陈姗姗李兆华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旅游业河南省融合

陈姗姗,李兆华

产业融合视域下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陈姗姗,李兆华

(河南工学院 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通过对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调研,发现目前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但产业融合水平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基于产业融合的理念,提出河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对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资金、农村土地使用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前期规划设计,打造田园综合体精品项目;整合农业资源,实现多样化发展,突出地域特色,延长产业链条;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产业融合;河南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旅游资源

0 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日趋活跃。产业融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它能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1]。

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河南省农业资源极其丰富,具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而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既能促进河南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又能加快传统农业改造,还能促使乡村旅游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河南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实现乡村振兴、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必要性分析

旅游产业融合是跨产业跨行业的融合,既有旅游业为了拓展发展空间向其他产业的延伸融合,也有其他产业为了提高附加值而主动向旅游业延伸的融合。因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是彼此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是彼此产业发展升级的需要,是一种面向彼此的双向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

1.1 延长休闲农业产业链的需要

在城市追逐梦想,在乡村释放情怀,远离城市喧嚣,重温田园时光,获得自然纯真的乡村生活体验是城市游客对于乡村旅游的普遍心理需求。乡村旅游凭借乡村自然景观、人文遗迹、乡村民俗风情,吸引城市游客到农村参观游览,可以通过当地特色文化和美食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将农业产业链延伸至种植、采摘、销售等环节。农业资源既可用于现代农产品生产,又可以被乡村旅游业作为观光项目开发利用。通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产业融合能够进一步拉长农业产业链,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之间形成共同的市场基础,进而推进产业由低级向高级演化。

1.2 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在经过快速发展期之后,竞争同质化、功能单一、产业附加值低等弊端逐渐显现,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国务院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发〔2016〕70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旅游业要推进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供给,形成综合新动能[3]。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为乡村旅游业进一步开拓空间,增强乡村旅游环境建设,还能够进一步保留乡土气息,挖掘乡村文化,创新乡村旅游业发展新业态,推进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

1.3 满足游客旅游消费需求变化的需要

旅游产业融合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产业要素扩散与整合的过程。其中,旅游需求的带动作用、技术与创意的支持作用、产业系统的开放性、模块化分工的演进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4]。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旅游消费能力的提升,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他们期待参与设计旅游线路,参与订制旅游产品与服务,追求旅游项目的深度体验。乡村旅游虽然为美好生活增加内涵,添加情趣,但是传统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消费升级的需要。乡村悠闲、安逸、宁静、传统的自然文化环境,承载着游客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游客对于农村的住宿条件和接待标准有了更高的期望,对于乡村旅游产生了更多的个性化要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有助于满足游客新的旅游消费需求,而作为旧乡愁与新乡土结合产物的民宿业正是由此而生,并出现井喷式发展。

2 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分析

2.1 农业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作为华夏文明和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河南省农村地域广袤,农业资源丰富,生产规模庞大,小麦、花生、芝麻、食用菌产量位居全国首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河南省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焦作四大怀药、封丘树莓、新乡金银花、南阳手工柞绸、沿黄优质稻米、信阳毛尖等特色农产品在全国享有盛誉。同时,悠久的农业发展史为河南省孕育了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俗艺术,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民间技艺和节庆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豫剧戏曲、少林功夫、濮阳东北庄杂技、浚县民间社火、罗山皮影戏、河洛大鼓、朱仙镇木版年画等丰富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构成了河南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资源优势。

2.2 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十分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将乡村旅游列入“河南省十大民生工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2010年2月,河南省启动“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重点扶持建设100个特色旅游村和10,000户农家乐;2013年12月,河南省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意见的通知》,计划通过培育现代农业休闲农庄和建设特色旅游村,使河南成为我国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截至目前,河南省已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4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8个。郑州卡乐童话小镇、丰乐农庄、绿兴农业生态园,开封双九农业文化生态园,鄢陵建业绿色基地,洛阳太阳雨观光农业生态园、薰衣草庄园等一批休闲农业项目已具有稳定的客源,在省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河南省以黄河滩区、南太行、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为核心,推动乡村旅游成片开发。其中,新乡市辉县市、焦作市修武县和安阳市林州市利用生态资源和气候条件优势,在南太行打造了成片的农家乐集聚区,暑期住宿火爆,出现了一房难求的喜人局面。洛阳市栾川县已有45个村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已有8个村被列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已经建成农家乐1178家,2018年全年共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5]。

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初步形成了五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域:

一是以现代生态农庄、生态园为代表的环郑州旅游区,典型项目有普兰斯薰衣草庄园、富景生态园、丰乐农庄、建业绿色基地、五彩大地旅游区等。该区域特点是环境优美、精致有加、趣味性强、田园气息浓郁。

二是以赏红崖绝壁、住农家避暑度假为主基调的南太行旅游度假区,典型乡村有焦作云台山镇岸上村和一斗水村及寨豁乡青天河村、新乡万仙山郭亮村和南坪村、鹤壁市姬家山乡西顶村、安阳林州市石板岩镇石板沟村等。该区域特点是绝壁峡谷雄伟秀丽、蔚为壮观,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民风淳朴、太行风情浓郁。

三是以“慢节奏、悠生活、注养生、重休闲、享度假”为主基调的伏牛山乡村旅游度假区,典型乡村有栾川县狮子庙镇王府沟村、庙子镇庄子村、石庙镇杨树坪村,嵩县车村镇天桥沟村,内乡县七里坪乡大龙村等。该区域特点是植被茂密、林深谷幽、石奇水秀。

四是以品饮信阳毛尖、享用信阳美食、探索先辈足迹、铭记红色历史为主基调的桐柏-大别山旅游区,典型乡村有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郝堂村、浉河区董家河乡车云山村、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村和灵山镇王大湾村、新县田铺乡河铺村等。该地区常年气候温暖湿润,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食材精良,可以重拾田园时光,重温红色记忆。

五是以逛庙会、赏花鼓、学剪纸、捏泥塑、画老虎为主基调的豫东平原民俗旅游区,典型乡村有商丘市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梁园区闫庄新村、虞城县田庙乡刘杨庄村、宁陵县石桥乡刘花桥村、永城市陈官庄乡李门庄村和芒山镇张庄村等。该区域特点是历史文化深厚,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地方文化淳朴厚重,具有浓郁的中原文化韵味。

3 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问题分析

河南省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发展总体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政府在土地、资金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有限

传统农业中,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而要实现休闲农业的观光、度假等功能,需要一定的商业用地,并建设有相应的商业配套和服务设施,因此势必涉及农村土地产权问题。在乡村旅游业和休闲农业产业融合过程中,土地是核心问题,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来解决。目前已有的政策对于社会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所给予的用地支持并不明显,可操作性不强。在资金扶持方面,福建、安徽等省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项目有明确的财政奖励和金融扶持政策,而河南省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2 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型田园综合体项目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须由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科学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整体提升规划水平。河南省尚未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作统一规划部署,产业融合水平低,农业资源未被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要素未做统筹部署和安排,由此导致产业融合地区分布不平衡。因人口基数大、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游率高等原因,省会郑州市周边休闲农业发展一枝独秀,而其他地市的休闲农业发展规模和投资规模明显滞后,经营实体数量少、规模小。总体上看,河南省缺少能够满足游客深刻体验农耕文化的项目,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集现代农业、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亲子教育、生态居住于一体的大型田园综合体项目。

3.3 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资源利用率低,产业链条短,核心竞争力弱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层次较低,农业资源分散且产业关联度低。部分休闲农业项目因缺少前期市场调研,战略定位不清晰,缺乏系统性思维和统一布局,开发模式相对单一,形式多为采摘园、垂钓园等,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此外,旅游者参与体验的程度不深,产业价值链短,资源利用程度低。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在于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于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但部分乡村旅游项目缺乏原生态的田园气息,甚至为了迎合某些游客的喜好,传统习俗被刻意隐藏或修改,原汁原味的文化被破坏。

3.4 企业创新意识薄弱,专业和创新人才缺失

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需要创新思维的嵌入,将乡村旅游与现代化农业充分结合,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全价值链的技术含量,推动各项融合价值的加速实现[6]。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整体开发水平不高,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农业与旅游产业、创意文化产业的融合力度小,未能形成综合新产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一批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人才队伍,而专业和创新人才匮乏是制约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同时,河南省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导致的农村劳动力流失和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已十分突出,也成为制约河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 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对策

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农村的发展与振兴被社会资本普遍看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作为正在蓬勃发展的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目光。为加快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本文提出两者融合的发展对策。

4.1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资金、农村土地使用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加快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在土地使用、资金补助、税收减免方面予以政策性扶持。要制定科学、统一的标准,对特色旅游村、休闲农业示范点进行认定与奖励,加大对特色旅游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设立河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重点建设项目。要创新农村土地开发与利用模式,根据近年中央文件的规定与要求,完善农村新增建设用地的保障机制,逐步解决各地田园综合体建设用地问题。要加强行业监管,在企业基本条件、从业资格、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等方面加强管理;同时应积极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行业协会,以利于行业交流与合作。

4.2 加强前期规划设计,打造田园综合体精品项目

河南省要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作为现代农村建设和农业转型的重点发展方向,纳入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形成系统、科学、完善、统一的规划体系。要组织专家对河南省农业旅游进行科学归类和定量评价,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规划,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要科学布局,统筹兼顾,实行保护性开发,稳步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实现整个产业的良性、持续、健康发展。要积极打造精品项目,重点引进国内一流如田园东方、多利农庄等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产业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发挥其核心吸引力和示范性带动作用,提升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4.3 整合资源,实现多样化发展,突出地域特色,延长产业链条

整合利用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资源,实现二者协同发展。龙头企业是行业领头羊,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把各产业串联起来,实现产业链延伸的重要力量[7]。对于河南省已形成一定规模和档次的现代农业基地和特色村,如信阳毛尖、西峡菌类、温县山药、新郑红枣等产区,地方龙头企业要以当地特色农业生产为依托,充分利用区域农业资源优势,打造集生产、加工、包装、营销、配送、餐饮等功能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整体收入。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与提炼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加强乡村旅游与手工制作、民间传统技艺、民间风俗文化的融合,注重保持当地乡村原有的文脉与地脉,发扬地域特色优势,实现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积极发展农业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庄、农业主题公园、特色民宿等休闲农业新模式,注重提高乡村旅游的趣味性,强调自然、真实的田园风格旅游生态环境体验,将休闲旅游、农耕体验、农业知识传授等功能集于一体,实现多元化的乡村旅游功能。

4.4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河南省各地政府一要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努力提高企业创新意识;要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和专业人才的积极性,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二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打击非法侵权行为,保护科技创新成果。三要搭建平台,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创新,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落地转化,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动能。四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制度,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模式培养专业人才,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优秀青年返乡创业;要建立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体系,通过定期讲座培训、网络远程培训等形式,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行业带头人、经营业主和其他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 李进军,陈云川.现代旅游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业态及问题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15):167-169.

[2] 刘祥恒.旅游产业融合机制及融合度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 2016.

[3] 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EB/OL]. [2019-10-2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26/content_5152993.htm.

[4] 付琦.旅游产业融合动因与过程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5] 戚帅华.我市新增10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EB/OL]. [2019-12-21]. http://lyrb.lyd.com.cn/html2/2018-10/23/ content_180120.htm.

[6] 陈薇.基于产业融合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全价值链体系构建分析[J].农业经济, 2016(1) :74-75.

[7] 朱丽君,施六林,王艳.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8(8):12-14.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of Henan Based on Industry Convergence Theory

CHEN Shan-shan, LI Zhao-hua

(College of Management, He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inxiang 453003, China)

Through investig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Henan's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are developing rapidly,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s generally in primary stag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t first, more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is in need on policy, finance and using rural area; secondly, the rural planning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once again, th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needs to be integrated; finally, the incentive system needs to be built to attract talent.

industry convergence; Henan Province; leisure agriculture; rural tourism; tourism resource

F323.4

A

2096–7772(2020)03–0038–04

2020-03-15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资助项目(19A790008)

陈姗姗(1976―),女,河南新乡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史长宽)

猜你喜欢
旅游业河南省融合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