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问题解析及路径探析

2020-01-18 05:48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劳动人类教育

杨 慧

(福建江夏学院 教务处,福州 350108)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1](下文简称《意见》)。这一《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力素质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素质,要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为一体,把劳动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是我国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与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的新要求之间的矛盾。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角度来看出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的目标是树立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时代应遵循劳动育人的内在规律,从日常基础劳动、服务劳动、探究劳动、人文劳动、智力劳动等多方面开展劳动教育,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民族社会复兴的建设者。

一、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在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被淡化、弱化,在青少年中存在着不珍惜劳动成果、不会劳动也不想劳动的现象。当前,劳动教育被政策异化,观念异化,在总体上表现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重政策引导,轻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

1949年以来在党的教育方针上劳动教育经历了不同时期,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实践形式及实施效果均有不同。分析建国70年以来不同时期的劳动教育的理念导向和实践形态,可以看出,劳动教育表现出明显的外生性特点,即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推动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外在目的取向[2]。有一段时期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态度经历了截然相反的态度。因此也决定了学校劳动教育的落实和走向。劳动教育未能全面挖掘出劳动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我国劳动教育缺乏内在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二)重应试教育,轻劳动教育

在当今强大的应试教育主导下,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分数,劳动教育被边缘化和“沙漠化”。表现为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虚化。在学校,目前劳动课程设置率低,课程设置也存在单一化和合理性的问题。在家庭中,劳动教育被“软化”。“把书念好,其余的都不用你管”已然成为许多家长共识。日常生活的动手被家长大包大揽。有些家长甚至在学校周边租房,全天候或全职照顾子女的日常生活。在社会中,劳动被“虚”化了[3]。例如,每年“五一劳动节”,各大媒体在报道出游多少人,创收多少,俨然已经成了“五一旅游黄金周”了。“五一劳动节”它只有“节日”,没有“劳动”了[4]。

(三)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

当前,教育陷入了狭隘的学科培养与应试教育的怪圈。每个人都以知识为生命线,拿高分、拿文凭、求知、拿学位、写论文、评职称、求地位。看来,成功越高,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越值得称赞。我们也可以在“好”工作岗位上成就自己,远离贫穷、苦涩、廉价的体力劳动。它也催生了只追求“脑力劳动”的年轻人。陶行知先生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一书中批评了中国的农村教育“他教人们离开农村到城市去……他教导人们不要种稻,不要穿棉衣,不要盖房子,不要种树。……他教导人们要忌妒奢侈,鄙视农耕,教人分利而不牟利,教农民的孩子变成书虫,中国教育的通病是教脑力劳动的人不用手,教脑力劳动的人不用手,与脑力劳动无关”。[5]今天也是如此。

劳动机会的减少或置换,直接后果是一些青少年缺乏劳动意识,不重视劳动成果,不想劳动。同时,劳动教育作为一种育人方式,也被忽视和弱化,难以发挥育人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当前,劳动教育的本质被遮蔽和掩盖了。什么是“劳动的本质?”什么是“劳动教育的本质”?我们不妨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论述里寻找某些关键的智慧和启示。劳动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线索。马克思从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分析劳动的本质,给劳动赋予了哲学内涵,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现状,指出复归人真正劳动“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共产主义出路。

(一)劳动的内在教育功能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书的第一段中指出:“劳动和自然是万物财富的源泉,但劳动的作用远远不止于此……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必须说:在某种意义上,劳动创造了人。”[6]“劳动创造人”这一重要结论的提出,是因为劳动在类人猿的进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自然界中,人类利用劳动为自己创造生存的基本条件,为自己创造一切财富。

劳动力的内涵是与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发展主题。人类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在马克思看来,整个人类历史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的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之前的“原始社会形态”,典型的商品经济形态是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是“第三大形态”。

第一,“最初的社会形态”中的劳动是指与自然的物质交换,以保证生命的存在。人类利用自己的体力,借助自然力。劳动的主要对象是土地、石头、动植物等,以增加其价值。人类劳动的目的是获得存在的信息。原始社会没有发达的社会分工。此时,劳动的对象是直接自然。主体与主体是自然统一的,主体与主体是动态统一的。在生产力低下的早期,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劳动。

第二,“第二大社会形态”的劳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劳动异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分工的细化和深化,加剧了人的物质和精神因素的分离,导致了精神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化。此时,维持身体的存在成为劳动的终极目标,自我创造从主体意识中消失。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已成为劳动成果的主要形式,即进入消费社会,一方有劳动而无享受(消费);另一方有享受(消费)却没有劳动。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劳动的目的不仅是中间目的,更重要的目的是人在劳动中不断发展的力量,即人的自我创造和升华。

第三,“第三大形态”的劳动,是指劳动本身的升华。马克思指出,要使物质生产劳动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那劳动必须具有三个特征,社会性、科学性和主体性[7]。在未来社会里,劳动的社会性,就社会历史而言,同私有、利己相对立的“真实共同体”,生产手段受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支配,劳动者直接占有劳动及丰富的劳动产品。劳动的科学性,就生产过程而言,是指劳动者不再被当作生产工作,被某种固定的模式刻造出来,被限定在狭隘分工的位置上,而是物质生产过程为一种完全的科学流程所代替。劳动主体性是指生产主体作为能动主体,主动控制各种自然力,了解各种文化知识,了解各种内在尺度,按照一切自然事物的规律进行生产。具体地说,这是一般劳动,即人类的剧烈活动。这种人不是经过某种刻板训练而形成的自然力,而是生产过程中的主体,不是纯自然的形式,而是支配一切自然力的活动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在这个阶段,人已经进入了“真正的自由劳动”阶段,不是枯燥的劳动,而是创造的利益。它是一种完全独立的活动,是人类全面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价值表达。消除异化劳动的途径是人的全面发展。

(二)劳动教育的本质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通过劳动才创造了人类社会本身。在形成人的社会关系中,人的生产劳动是建构社会关系的主要载体[8]。因此,研究人的劳动作用就变成了研究人如何通过劳动学习生产和生活,人与人之间具体的生产劳动如何影响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为了让人们了解整个生产系统,教育必须使年轻人不断接受各种形式的生产劳动,并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可见,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劳动也能够不断丰富人的精力、拓展人的才能和实现人自身的成长。“劳动教育是‘活劳动’的教育,它能够打破资本逻辑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关系在教育中的统治地位,解放大众,实现弱势群体和阶层的教育平等。”[9]。从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来看,劳动教育是人的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劳动是改变世界的重要载体,劳动教育是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亦是培养改变世界的新人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劳动教育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上,更要践行马克思劳动价值观,即如何通过劳动教育促成人的全面发展[10]。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构建路径

新时代劳动教育构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遵循劳动育人的内在规律。劳动教育的建构必须把握和挖掘“劳动创造人本身”的内在教育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祛除劳动教育被遮蔽的各种现象,重视体、脑共用,重视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的劳动教育。各级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应促进脑力劳动(学科学习)和体力劳动(应用实践)之间的真正联系。”真正的教育只有通过正确的“真正的”劳动才能实现。本文试图从日常基础劳动、服务劳动、探究劳动、人文劳动、智力劳动等方面开展劳动教育,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民族复兴建设者。

(一)日常基础劳动

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11]。在当下社会,日常基础性的劳动也就每个人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基本条件。日常基础性劳动主要指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为目的的保障个人日常生活的基础性劳动。在每个人的成长阶段,要养成凡个人整理清洁之事,不应假手与他人,以去依赖他人的恶习,养成劳苦操作的习惯,勤俭诚朴的良性,避免好逸恶劳的恶性。徐特立先生曾说,“如果我们给青年安排一条轻便的道路,他们只需要饭来张嘴,上课就念书,什么也不管,这样我们就会害了青年,会使聪明的人也变成傻瓜。”[12]。这类劳动主要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养成良好日常劳动习惯,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体会劳动乐趣和劳动光荣。

(二)服务劳动

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通过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本身。因此,作为社会性存在物,个人是在社会之中的,个人的劳动也具有社会意义[13]。这里的服务性劳动是指利用自身的知识、技能、工具、设备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并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意识,进而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这类劳动主要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开展社区服务,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养成吃苦耐劳、主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意识,培育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三)探究劳动

马克思指出,应该开辟使人的所有肉体的精神的力量得以自由发展的无限可能,决不能限定人的发展的开放性的前景。它主要围绕人的潜能展开,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才”)[14]。探究性劳动主要是指提高主体知识应用能力的探究性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人的潜能的开发和创造。信息技术的新时代告诉我们一个现实:获取知识本身已不再是第一要务,但如何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激发人的潜能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探索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方式之一,也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探究性劳动教育的实质是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生成和形成过程,使他们学会独立运用自己的脑力劳动,并经过个人实践的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知识发现、实践劳动、获取方法和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用新方法、新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诚实劳动和社会服务意识,培养艰苦奋斗、奉献精神。

(四)人文劳动

如上所述,在马克思劳动的“第三种形态”中,劳动具有主体性。劳动者作为一个“真实的社会群体”,作为一个能够控制一切自然力的能动主体,熟悉各种文化知识,了解内在尺度,能够按照一切自然事物的尺度进行生产。他们积极参与大规模生产。在这里,劳动主要是指人们理解、分析和研究人们的情感、风俗习惯和思想的人文劳动。理解不同的文化知识,理解不同的自然和社会规律,不是因为外在生活和高考的压力,而是自由个体成长中全面发展的需要。它是对个体内在精神的追求。探索和理解人类精神的传承,创造文化,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特点和喜好所做的工作。这种劳动主要关注人类文化,探索社会规律,培育道德和人文精神。

四、结语

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面向教育现代化,面向未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指引,挖掘劳动的独特育人作用,遵循劳动教育内在规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猜你喜欢
劳动人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