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思考

2020-01-18 06:16蔡永萍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育人时代

蔡永萍,王 超

(1.安徽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2.安徽大学 办公室,安徽 合肥 230032)

爱国,作为“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受到人们乐此不疲的关注和诠释,不仅在于其是我们每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还在于其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价值。爱国主义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和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作为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始终关注爱国主义教育问题,要求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2]。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力指导,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尤其在当代大学生群体,需要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从理论的、情感的和文化的视域切入,思考探索铸魂育人的路径,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

一、强化认知教育,明晰爱国之理

从社会心理学维度看,爱国主义思想意识是在对国家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即所谓惟知之深,故爱之切。通过国家认知教育,让大学生明晰爱国之理,是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大学生国家认知教育实践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知国家的什么的问题,这是其产生爱国主义思想意识的根本依据;一是如何认知的问题,这是国家认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问题,同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密切关联。基于此,要实现以理服人的教育目标,需从这两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祖国历史的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知教育的基础。龚自珍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众所周知,我国历史悠久,史籍记载丰富翔实。除上古神话外,仅文字可考的史料,便包括从先秦史传散文、中经二十四史、宋元明清民国史,到党的历史、新中国历史和改革开放史在内的系统历史资料。此外,还有壮丽的河山、璀璨的文化、深邃的思想以及一批批前仆后继、彪炳史册的仁人志士,可以为新时代大学生认识自己的祖国,提供生动而厚重的思想营养。现实国情的教育,是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国家认知教育的关键。爱国主义思想意识,不仅源于大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的全面了解和认同,更植根于其对中国现实发展成就的深切体会与感受。新中国成立71年来,既是中华民族从“一穷二白”和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中艰难奋起的过程,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勇于拼搏,稳步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和走向强起来的奋进历程。这一时期所创造的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政治长期稳定和谐的奇迹,不仅向世人充分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无论是国史教育,还是国情教育,都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中,把国史和国情这个“理”讲深、讲透、讲到大学生的心坎上,需要尊重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以“95后”为主的当代大学生群体具有思想独立、自我意识强、喜欢接触新事物等个性特征,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诸如注重物质利益、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集体主义意识较为淡薄等价值取向。因此,在深入研究把握当代大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需要对国史、国情等教育资料进行有机整合与提炼,逐步探索并适时建构推进理论话语向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意识转化的教育范式,以实现爱国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由无动于衷向情不自禁转变。

二、践行以情育人,厚植爱国之心

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相较于国家认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爱国情感的涵养更为关键。因为,“人不仅用思维,而且用全部感情向自己证明对象世界”[3]125。如果“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4]255。既然情感在人的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那么,如何孕育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呢?正如有学者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5]177由此可见,以情育人不但必要,而且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

所谓以情育人,即在教育活动中,立足于满怀真挚的情感去同教育对象进行沟通、交流和交往,以期感化和打动对方,并以情感共鸣的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育主体朝着既定方向发展变化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手段。从情感心理学的维度来看,以情育人的基本依据在于,“人们的言行主要受情感支配而很少经过理性考虑,即使是很难对付的人,从情感上影响他们也要比从理性上影响他们容易得多”。而且,某种特定的情感“一经产生,便能有选择地促进并巩固同这种情感有联系的认识”[6]155。因此,需要密切关注跟踪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和身心发展动态,善于因应其情绪、情感的不同需要,有的放矢地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意识转化工作。只有致力于研究他们的真实学习和生活状态,身体力行地“去研究行为活动主体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精神因素,尤其是情感因素”[7]76-79,才能使育人工作保持主动,取得实效。

以情育人,不仅需要理解其内涵,更需要实践探索。就当代大学生的代际特征而言,“年龄多数在18至25岁之间,处于青年过渡到成人阶段,思想活跃、朝气蓬勃、富有活力、具有创造性,但情感心理尚未成熟,因而导致不少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难以适应环境变化”[8]。基于此,需要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发展动态和情绪情感的基本倾向为着力点,精准切入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击发点”和思想意识的“共鸣点”,通过生活帮扶、团队关爱、组织指导、学习点拨和人格感召等,对其进行情绪情感和思想意识的熏陶和引导。通过师生间思想意识的同频共振和情绪情感的交相辉映,以真心化解大学生的戒心,以真情消融大学生的猜疑,融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循序渐进推动他们由了解而理解,由理解而信任,由信任而感动,由感动而信仰,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情有义”[9]和情理交融的价值期待。

三、增强文化自信,营造爱国之境

在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无论是以理服人,还是以情感人,都需要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载体。因为就其性质而言,文化本身具有人化的特征和意识形态之属性。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文化源自于人们对自然的改造,是人化的自然。“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0]32。由此可见,文化是人的本质在观念形态上的体现,不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人的本质规定性,而且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文化语境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伦理型的文化形态,中华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内容俯拾即是。无论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慷慨,还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抑或“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豪迈,无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为国家利益奋不顾身的爱国情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肯定中国文化的社会功能并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立德树人和以文化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使命加以强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文化语境要素,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因此,一方面应充分运用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模式,打造一批承载爱国主义传统和精神的精品课程,通过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和理论教育,坚定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信念;另一方面,针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大学生热衷新媒体、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心理特征,努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及时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理论实践协同、历史和现实融通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机制,为当代大学生营造砺志进取、赏心悦目的文化育人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

四、结语

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话语,事关我们为党和国家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意义重大而深远。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中,需要在深刻研究和把握受教育主体身心特征和意识形态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有条不紊地从认知、情感和文化语境等切入,引领大学生在情理交融的文化意境中,循序渐进涵养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的明理怡情中,提升道德境界和思想觉悟,进而实现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由自发向自觉的升华。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