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体育赛事扶贫优势、劣势及策略分析

2020-01-18 18:24汪轶群
黄山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体育赛事贫困人口基础设施

汪轶群

(黄山学院 教务处,安徽 黄山 245041)

1 乡村体育赛事扶贫优势

1.1 扶贫政策叠加优势明显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逐渐摆脱了贫困。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扶贫成效显著,已有近8亿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1]。中国扶贫事业的发展及取得的成绩,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中国扶贫事业所取得的成果丰硕,创造了世界扶贫史奇迹。

应该说,通过几十年的接续扶贫,中国扶贫体系已经逐步完善。其中政策推动是我国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务院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事业单位,以及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通过顶层设计指导扶贫攻坚工作。

如《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 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保障了中国扶贫事业有效、有力、有序推进。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朝着精准的方向发展,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形成了专项、行业、社会扶贫联合推进的扶贫格局新局面,开放式扶贫深入推进,扶贫模式和扶贫手段精准多元,脱贫攻坚效率不断提高[2]。

2018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出台了《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体育扶贫方面的政策性文件,是体育扶贫主动融入脱贫攻坚的标志性政策事件。《意见》提出了实施赛事、体育综合体、体育设施、体育企业、冠军和体彩扶贫6大行动[3]。《意见》的落实对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健康水平提高等意义重大。

1.2 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优势凸显

体育赛事的举办需要满足一定的软硬件条件,包括技术条件、组织条件、制度条件和约束条件等[4]。虽然各项目体育赛事举办所需条件不尽相同,但基础设施条件要求却有相同之处。如吃住行、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其他一些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和公共体育服务基础设施条件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持续改善。如在农村实施的“村村通”工程,使乡村的公路、电力、生活饮用水、电话网和有线电视网及互联网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和提高。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所在区域的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强化型改善,国家对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更是不断加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在深度贫困区域推进交通、农村电网的建设攻坚行动,以实现深度贫困区域和贫困村网络的全覆盖[5]。

近年来,中国农村体育在政策叠加效应下,体育基础设施也是在逐步改善,为体育赛事在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农村地区举办提供了物质条件。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都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用地、建设项目和要求、投资原则和方式、管理和维护、覆盖面和使用率等作出了规定。2017年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结合实施扶贫攻坚项目,优先扶持贫困农村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6]贫困人口地区包括体育场地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为体育赛事在乡村的举办提供了基本物质条件,而通过在有贫困人口地区举办体育赛事对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也有积极地推动作用,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

1.3 体育消费增长潜力优势显现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4000 美元,体育文化消费激增的局面就会出现[7]。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出现了经济发展奇迹,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稳步提高;按照当年汇率折算,2018 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接近1 万美元[8],中等收入群体也已经达到了3 亿人[9]。换句话说,强大的国家经济实力和众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体现为直接参与体育赛事消费,间接参与体育赛事消费,及其带来的吃住行娱购消费群体数量增多,如果加以培育和合理引导,其消费潜力巨大。

在中央政府放管服改革引领下,地方各级政府、包括体育部门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如赛事申办审批制度改革对我国各类体育赛事的蓬勃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2013-2016 年,中国马拉松赛事的数量呈现快速的爆发式增长态势[10]。当然,其中的一些赛事如果安排在贫困乡村地区举办,对扶贫的贡献将会更大。2014年,中国·歙县新安江山水画廊国际马拉松赛的参赛运动员仅仅只有2000 余人。而到了2018 年,新安江山水画廊国际马拉松赛,有近万名选手参与了连接南源口村、瀹潭村、漳潭村和绵潭村等村落的马拉松赛跑[11]。该赛事的连续举办对黄山市体育赛事产业和所带动的旅游产业及其衍生产业发展,对乡村知名度的提升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乡村体育赛事扶贫劣势

2.1 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目前,社会力量办体育赛事的局面已经形成趋势,但还处于发展阶段。就目前来看,政府主导体育赛事举办权的局面还时有存在。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政府办赛事习惯思维还未根本改变,政府服务于社会力量办赛事的意识还不够强;二是社会组织发育还不充分、组织体育赛事能力水平还不够高;三是支持社会力量办赛事的政策体系还处在不断完善过程之中,等等。

2017年我国马拉松呈现爆发式增长,自行车赛事增长速度也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拉松、自行车赛事数量还将会继续增长;马拉松、自行车赛事各自所带动的消费能够释放的市场潜力空间将会很大[12]。总之,体育赛事的持续、快速增长所形成的巨大赛事市场,使得政府部门主导体育赛事的精力愈显不足,需要社会力量加以补充。因此,加大培育力度,使社会力量能够快速成长起来,担负起大中小型群众性体育赛事举办的责任和能力,为体育赛事服务于脱贫攻坚做出更大贡献。

2.2 贫困群体的体育能力不足

导致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能力贫困是重要原因之一,能力贫困也是造成持续贫困的实质性因素[13]。能力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系统,体现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表征行动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力不足必将导致贫困人口在创业、就业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从而落入能力贫困——经济贫困——生活质量低的劣性循环之中。

服务于体育赛事的门槛比较高,贫困人口在体育赛事方面的能力缺失,将导致其直接服务于体育赛事获得收入的道路行不通。而餐饮、住宿的一般性服务门槛相对较低,同时也是贫困人口比较熟悉的领域,所以在政府的帮扶下,贫困人口服务于餐饮、住宿,或者出售土特产品获得收入相对更可行一些。

2.3 举办体育赛事的条件欠缺

举办体育赛事所需条件很多,主要有体育赛事基础设施条件,体育赛事技术条件,以及体育赛事规模条件等。

从体育赛事基础设施条件看,虽然我国逐年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体育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逐步实现15分钟健身。但我国农村地区体育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贫困乡村短板现象就更突出。承包体育赛事所需的基础设施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体育赛事的开展。从体育赛事技术条件看,体育赛事技术条件要求偏高的项目也不适合在乡村举办,这是制约体育赛事在乡村举办的又一个原因。从体育赛事规模看,大中型的综合性、单项体育赛事,由于参赛人数多,乡村可以接纳吃住的条件有限,所以也不适合在乡村举办。综合来看,要遵循乡村条件实际,科学规划,引进一批易于在乡村举办的体育赛事,不断丰富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体育赛事活动,为体育赛事助力脱贫攻坚搭建平台。

3 乡村体育赛事扶贫策略

3.1 用足政策,助力体育赛事在乡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浦东的发展得益于政策红利。同样,中国扶贫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得益于一系列政策的制定、落实、实施。如2014 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到了发展健身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等;随后在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促进推动健身休闲业发展;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继续配套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的121 号文件(以下简称国办发〔2018〕121 号文件),强化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势头;可以预见的是,系列政策文件的下发,对丰富我国相关体育产业发展将起到越来越积极的作用[14,15]。再如,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随后各省级体育局和扶贫办很快就联合出台了相关实施方案。作为扶贫攻坚一线的地市、县级体育局和扶贫办应该紧紧跟随,尽快出台与当地实际相符的落实方案;并通过规范引导,推动体育赛事在乡村有序举办,充分重视并发挥体育赛事在脱贫攻坚中的应有作用。

3.2 紧跟放管服改革步伐,丰富乡村体育赛事

近年来,体育放管服改革力度持续加强,体育赛事活动爆发性增长,带动了体育赛事产业迅猛发展。这种局面的形成,得益于各级体育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放管服政策,切实改革群众性商业性体育赛事审批制度[15]。国办发〔2018〕121号文件,对简化体育赛事举办关联审批事项不仅提出了指导意见,同时还提出了有关部门优化各项审批流程的要求。相信随着体育赛事审批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体育赛事供给将进一步丰富,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赛事举办的活力也将进一步释放。为此,地方政府及体育行政部门要抓住机遇,在规范办赛、标准办赛指引下,充分发挥政府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及减费降税作用,通过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加强体育赛事权利归属和收益保护方面的制度建设,激发社会力量在乡村办赛积极性,丰富乡村体育赛事,支持其为脱贫攻坚做贡献。

3.3 搭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快车,配套

建设乡村体育赛事场地设施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01号),提出了基础设施领域聚焦精准脱贫补短板,以及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要求。上层相关会议信息及金融部门的行动也表明,2019 年将是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回升之年。为此,地方政府要积极做好规划、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结合乡村振兴加快布局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地方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调研、加快调研进度,结合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提出一体化的包括体育赛事基础设施在内的乡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方案,会同乡镇政府积极争取资金、争取项目,为在乡村举办体育赛事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根据乡村实际,统筹规划建设一批体育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运动基地,建设棋类、垂钓、登山道、健步道、骑行道等在乡村易于开展比赛的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将一系列赛事引向乡村,为体育扶贫搭建服务平台。

4 结 语

近年来,我国体育赛事呈现了爆发式增长,但受制于各方面条件制约,乡村体育赛事数量增长比较缓慢。广大乡村是贫困人口存在的主要区域,乡村体育赛事与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距离更近,更便于赛事与扶贫的联系。如果体育赛事能够在贫困村举办,所能发挥的体育扶贫作用将更加显著。相信在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的《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指引下,在地方各级政府、体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科学规划乡村体育赛事方案,合理引入体育赛事进乡村,与贫困户、贫困人口精准对接,体育赛事在扶贫事业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对脱贫攻坚的贡献将会越来越大。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贫困人口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