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策略研究

2020-01-18 18:24吕贤清
黄山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课程思政育人

吕贤清

(黄山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德智体美劳”,德育为首、全面发展一直是我国教育的趋向目标。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正确的政治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育。体育是教授学生健康方面的知识和体育技能,强健他们的体魄,培养他们的意志力、毅力品质等的教育,虽有先后,但不可分割。大学即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后教育阶段,也是学生在道德、人格等方面逐步成熟走向社会的准备阶段。“课程思政”指的是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将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紧密结合,合力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之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理念。大学体育教学中重视德育教育不仅是很好地贯彻“课程思政”,也是服务于“德智体美劳”这个教育目标的需要。本文将探索研究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体育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的策略。

1 “课程思政”的背景与内涵

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兵作战的境况,尤其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脱节现象,上海市率先开展了相关探索和研究,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他学科课程教学中,开发利用相关课程的思政教育方面的元素, 以达到发挥所有课程的思政教育和德育功能这一目的。这些探索对于形成各个课程合力育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而引发了大家的讨论和关注,相关部委颁布的通知和文件中“课程思政”也经常出现[1]。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非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方面的内容,结合所授课程的特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等思政元素融入非思政课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达到德育育人的效果[2]。“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就是通过深入挖掘非思政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推动非思政课和思政课协同发展,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3]。

2 大学体育课程中的德育资源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写到“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4],体育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和德育资源,大学体育课进行德育教育即发挥了体育课的本位价值,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体育教学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效果比其他学科更好[5]。大学体育教学既要教授学生体育技能技巧,更要培养学生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自觉遵守规则意识、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合作精神、责任感及坚强的意志品质、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体育教学要抓住契机,把相关思政元素转化为开展德育教育的原动力,充分发挥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思政的作用。

2.1 通过体育名人的经历培养学生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

一个体育名人的成长除具备极高的天赋外,更需要经历大量的练习和长时间的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才能获得成功,在很多成功的运动员身上我们都能看到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如中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她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运动员,先后获得了18 次世界冠军,取得了4 枚奥运会金牌,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也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体育明星,但凡了解中国乒乓球的人都知道邓亚萍的身体条件并不好,1.55 米的身高对于很多运动来说都不是很理想,但她通过自己的顽强拼搏获得如此成就,萨马兰奇曾评价邓亚萍自身条件并不好,但能够长久称霸女子乒坛,让他看到了奥林匹克精神。

2.2 利用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

体育竞赛指的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在裁判的主持下,组织和实施运动员个人或者团体之间的竞技较量[6]。遵守规则是一般体育竞赛的主要特点,每个比赛都有运动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每个体育项目也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这种规则不仅仅包含了对肢体使用的限制,还包含了对其他方面的限制。如举重比赛就是按参赛运动员的体重不同来分级,超过规定级别体重的人就不能参加相应级别的比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体育竞赛可以培养学生遵守比赛规则的意识,做到尊重比赛、尊重裁判。

作为大局意识、服务精神和协作精神集中体现的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体育竞赛中的团体比赛需要每个参赛队员服从大局、相互协作、有牺牲精神。通过组织课内的小型比赛或带学生参加体育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尤其是在团体比赛中,为了团队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在所难免。

2.3 利用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不同的体育项目的德育资源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有些体育项目侧重于思想教育,有些则侧重于心理素质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项目,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尤其是集体类项目,除需要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力、丰富的个人技巧外,还需要有团队合作、大局意识及敢于挑战的精神。如篮球运动训练让学生明白比赛的胜利离不开每个团队成员的团结友爱和平时艰苦的训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的品德教育。个人类体育项目如长跑等可以训练学生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瑜伽则可以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令人尊重的人格、淡泊名利的气度。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授体育项目的同时,让学生懂得要学好体育必须要有优良的思想品德与坚强的意志品质[7]。

3 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策略

3.1 德育进大纲

大学体育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规定,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目标、教学任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材等。大纲作为课程的纲领性文件,将思政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要求写进大学体育大纲中,才能对体育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明确总体方向。大学体育大纲中除要求同学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外,更应该纳入德育教育的内容,从而达到终身受益的良好效果。例如作为大学体育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综合素养”的加入,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怀、理想信念、诚实守信、团队合作、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

3.2 德育进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以课时或教时为单位,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课本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重点、内容、步骤和方法等进行具体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好的教案设计,既能引起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又能将思想道德教育根植于学生内心。大学体育教师在撰写教案时应该明确将德育教育内容纳入其中,并结合课程授课内容合理安排和有效实施。

3.3 德育进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亲和力,其他课程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8]。

大学体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理解教材及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和德育资源,找出二者的共同点,真正使“德育”走进课堂,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要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程的独特魅力,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发挥大学体育的育人功能[9]。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锻炼,使其变得自信、果断、勇敢、顽强、开朗、热情等,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4 结 语

大学教师的工作不仅仅要重视知识、真理和思想的传播,更重要的是要在塑造灵魂、品行和人格上下功夫。“课程思政”就是要在专业体系、教材体系、学科体系中贯穿思想政治的内容,教授学生科学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转化为内在素养和德性,是高校德育的突破口。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愉悦、快乐的氛围中树立价值观、学习道德规则、提升人文素养、强化心理素质,并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