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0-01-18 18:24许竟成马雪泷
黄山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生理学应用型人体

许竟成,马雪泷

(黄山学院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是一门阐述人类及动物群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综合性课程,它以生物科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石,总结人类及动物群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并揭示控制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的内在机制及本质,有助于生物科学专业学生领悟生命活动的意义,从而激发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1]。按照教育部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意见,《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应列为生物科学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当前,中国各类各层次高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绝大多数均将此课程列为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人及脊椎动物的生理为梗概,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描述了不同动物的生理机能及其调节机制,涉及的内容包括系统生理学、各器官生理学以及细胞层面的生理学,主要包括了血液、呼吸、消化、排泄、神经、内分泌以及生殖等动物体重要的生理系统,重点阐述了不同系统的重要生理功能、参与活动的规律以及对动物机能调节的潜在机制。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加剧,市场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日益提高的现实面前,填鸭式教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符合社会需求。因此,以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变革为抓手,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已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应用型复合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近年来不断升温的教学研究课题之一。

1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程开设现状

黄山学院自开办生物科学专业以来,便将《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设置为专业基础及核心课程。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该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由理论课程和配套实验课程组成,其中理论课程安排48学时,实验课程安排24 学时,实验课共设置12 项目。课程选用王玢、左明雪主编的《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版)作为教材,并推荐《生理学》(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人体解剖生理学》(左明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等相关书籍作为参考书目。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理论、实验以及实习的多元化教学体系。

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调研以及文献检索,发现地方本科院校在践行应用型建设目标,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的过程中,《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存在一些共性问题[2]。

1.课程教学目标偏离专业培养要求。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未能体现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一般情况下,授课侧重点主要围绕着器官、系统的主要生理机能及功能的发生机制,理论性较强,且知识点比较孤立,而对各功能之间的联系、与内外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关系,以及学生运用结构与功能统一、局部与整体统一、运动与静止统一、机体与环境统一的观点,辨证地观察、揭示和解决生命现象有关问题的能力培养涉及非常有限。因此,学生通常缺乏分析生物机体生命活动特点及其规律、剖析机体复杂环境行为的基本能力,知识过于理论化,很难满足社会相关工作岗位的要求。

2.过度依赖教材,学生知识体系滞后。随着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中一些新概念、新机制、新技术和新规律不断涌现,而教材和参考书目中相关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教学过程若不能及时补充最新理论知识、研究成果,便会使得学生学习滞后,从而导致知识体系相对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现实生活中生物机体的反应是系统整体的连锁反应,涉及多个器官或系统,而教材的编排有不同的思路和体系。因此,过度依赖教材照本宣科,很难快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要求。

3.填鸭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以满堂灌填鸭式为主,手段比较单一,多媒体往往以文字为主,图片、视频、仿真画面等素材不够丰富,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加之生理学专业理论抽象难懂,学生学习和理解比较吃力。如此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4.配套实验以验证性为主,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课程配套开设的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课中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目前,很多高校《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项目大多以验证性为主,鲜有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而在进行验证性实验中,学生很容易陷入思维定势,创造性空间相对较小。

3 教学改革措施

基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院校建设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

1.调整教学思路,优化整合教材内容,补充学科前沿动态。调整原教学大纲授课内容,对教材中部分原理性偏重、实用性不强的基础知识进行相对弱化,以动物行为和应激反应为主线,串联讲解机体内在的相关机制,同时结合教师自身科研工作,补充领域中最新的理论和动态,从而提升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3]。例如,讲解泌尿系统相关知识点时,先以生活中常见的糖尿病为切入点,层层揭示肾小体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对人体血糖控制的内在机制。

2.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实施案例化项目化教学。广泛收集、充实和采用图片、音频、视频或者仿真软件等多媒体素材,坚决摈弃照“屏”宣科。多元化教学素材的有机组合,可在短时间内对学生形成不同的感官刺激,从而加强学生对相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消化[4]。例如神经生理的教学,以痴呆症、帕金森病患者视频引入相关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用神经网络图代替大幅文字描述,揭示神经元和神经细胞对信息传递的作用,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再如在讲授内分泌系统有关知识时,以日常生活中生物钟现象为例,图文并茂地阐述下丘脑对生物体节律性作用机制。

3.变革考核模式,学在平时,重在过程。考查学生注重平时表现,对于期末纸质考试适当弱化。将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中的占比由30%提升至40%,并增加课堂表现、随堂测试、即兴研讨、ppt汇报、小组辩论等考查内容。日常教学中,不定期组织“头脑风暴”、分组讨论等课堂活动,教师现场点评并记录相应得分。期末考试,也改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为灵活应用。这些改变有助引导学生更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5,6]。

4.精心设计配套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通过精心设计,将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替换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变原来教师为主为学生自主,突出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分成固定的几个实验小组,每组由4名同学组成,实验项目开始前,任课教师交待清楚要达到的目标,具体途径和方法设计由各小组讨论商定,学生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实验仪器设备最终完成实验任务。整个过程教师给予巡回指导,并针对各小组不同表现给出精细的专业点评,对每位同学的具体操作进行针对性辅导,指出其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设计安排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团队协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可得到快速提升[7,8]。

5.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和参加专业竞赛,以研促学,以赛促学。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其专业应用能力,还有助于教师顺利完成科研任务。同时,教师还积极指导学生申报本专业方向的大学生“三创”项目,组建学生团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动物标本大赛等各级各类赛事。通过系统科研和赛事训练,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进一步浓厚,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也更具有钻研精神[9]。

4 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不足

1.教师的专业实践和应用水平有待提升。在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案例的收集和分析、以及项目化教学方式,都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水平。目前生物科学专业该课程组的教师理论化水平较高,但生产一线的实践水平相对薄弱,因此在案例和项目教学过程中,对于素材的梳理、消化、吸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今后,在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科技挂职等途径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

2.专业性实习基地不能满足教改推进的现实需要,有待不断扩充。黄山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在本地的实习基地数量较少、规模较小,且形式单一,这不利于课程实习的深入开展,更难保障课程实习的效果。从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角度,在做好专业服务地方外,还应加强与杭州、上海、南京、宁波等地知名企业开展合作。

5 结 语

经过对《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初步教学改革尝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创造性得以发挥,对专业知识的把握和灵活运用能力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对科研的兴趣明显提升,每年都有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课题组,并发表科研论文。当然本课程教学改革还处于探索期,部分环节还需要不断磨合和完善,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师生教与学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课程培养目标就能更好地实现。

猜你喜欢
生理学应用型人体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人体“修补匠”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人体冷知识(一)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质疑与思考: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十个问题
人体可笑堂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