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探索

2020-01-18 23:00刘社欣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学子思政课思政

何 霜,刘社欣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 广东 510640)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使命, 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和创新的必要举措。“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P70)。高校思政课意义重大,有助于更好地引领青年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勇担重任、讲好中国故事。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以先进理论为载体,以中国故事为依托,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强大支撑,进一步提升了思政课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一)“讲好中国故事” 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实保障

何谓中国故事?中国故事是指蕴涵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反映中国人民的实践创造、 精神风貌和核心价值,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及成就的各种真实事例[2]。 从内容上看,高校思政课与中国故事具有同源性,可谓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中国故事。高校思政课是向青年学生宣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授课内容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理论成果,介绍中国革命的历史沿革、党的方针政策,凸显革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让广大青年学子深切了解国家、认识世界。从方法上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国故事,可视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的创新。 广大青年学子正处于日新月异、生机勃勃的自媒体时代,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东方与西方相互交融,多元文化紧密结合,不断更新着青年学子的世界观,拓宽他们对世界的了解渠道。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牢牢抓住思政课主渠道,精心提炼中国故事,细心挖掘文化内涵,热心弘扬中国精神,势必要求思政课突破原有理论框架,以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向广大青年学子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要引领他们了解中国故事、认同中国故事、有朝一日传播中国故事,从中国故事的倾听者转为中国故事的书写者, 有效阻隔各种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入侵, 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对“四个自信”的认识, 这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讲好中国故事”是坚定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强国的活力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 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3](P209)! 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书写并见证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高校思政课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更应讲好中国故事,厘清中国故事的历史来源,向青年学子们展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画卷是如何荡气回肠、扣人心弦,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中国故事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继承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讲述中国故事的基础和保证,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 中国故事就成了无木之林、无源之水, 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中国故事源于近代中国革命战争丰富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中国近代史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实现中华民族自强独立、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的奋斗征程。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动摇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专制文化根基,无数民众冲破思想禁锢,为了实现民主、平等寻求新的出路。 中国故事源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经历了探索过程中的一系列曲折和艰难,中国共产党意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无法离开先进文化的指导。 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人民丰富的精神财富, 没有民族文化自强的屏障,我们很快会陷入被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危机,前行无方向,脚下无力量。

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无一不是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中,对中华传统文化鞭辟入里的理解分析中,逐步开拓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更持久的力量”[1](P203)。 讲好中国故事势必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素材,在思政课上向广大青年学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三)“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思政课感染力、说服力、影响力的重要渠道

“讲故事”不同于“讲道理”,传统思政课似乎更侧重于对“道理”进行论述。在人们普遍心理认知中“道理”理论性更强,一味讲道理难免让学生心生枯燥之感,对“道理”缺乏兴趣,那么学生在思政课上抬头率自然不高,关注度也较低。相反,“讲故事”与“讲道理”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故事”具有生动性,在不脱离道理的前提下填充事例进行叙述,不需要反复强调或着意刻画道理的重要性,而是将道理融入故事中娓娓道来,催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是单纯论述道理无法达到的效果,在极大程度上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衍生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中国故事,在高校思政课上讲好中国故事,用故事作为媒介串联起师生情感,加强话语主客体的沟通协调, 让青年学子了解各个领域的中国故事,诸如历史故事、名人故事、革命故事、航天故事、抗震救灾故事、举国上下同心戮力战“疫”故事等,将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和感人事迹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新时代全党及各个部门、各条战线都要讲好中国故事,尤其要着重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3](P201)。 通过回溯历史和类比联想等方法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理性看待国内外形势,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 基于对中国故事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思政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青年学生增强文化传播的自觉性,了解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增强思政课的影响力。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则归旨

讲故事是为了讲道理,讲好中国故事不能生搬硬套,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讲好中国故事,引导青年学子以理性辩证的眼光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高校思政课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明确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力争“讲好中国故事,讲中国好故事,讲中国真故事”,避免一切杜撰、伪造、歪曲中国故事的行径。我国从积贫积弱的农业大国发展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迅猛发展令国人欣喜之余也引起西方社会某些国家的警惕。“在国际上,网络信息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日本等信息基础设施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的总人口不到世界总人口的30%,却拥有世界邮件量的95%,数据库的92%, 网络上频频被访问的主要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站点,广大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接受信息”[4]。 某些国家利用互联网优势恶意传播我国为“汇率操纵国”和“企图谋求东亚霸权”等不实言论,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担忧恐慌和误解。青年学子是网络信息的主要接收者,存在被非主流意识形态入侵的风险,因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讲好中国故事,消除各方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有利于提升青年辨别信息、判断是非能力,在此基础上有理有据地维护国家尊严。一方面,讲好中国故事,讲我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从物质追求到精神需要,从城市文明到乡村建设,从国内阵地到世界舞台,中国的崛起毋庸置疑。另一方面,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承认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各领域、各方面仍然存在实力薄弱之处,我们必须承认问题、正视不足,亟需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讲好中国故事,不夸大、不推诿、不质疑,教导青年学生以辩证思维看待国家发展,聆听世界声音。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

中国故事深深扎根于祖国大地的土壤上,源于中华儿女的实践创造,是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因此,讲好中国故事要求思政课牢牢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中国故事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更不是口头上的一时之快,切记泛泛而谈。 中国故事要讲得接地气、切实际,才能让青年学子喜欢思政课,爱听中国故事。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中国故事提供丰富素材和实践经验。中国古代社会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等神话中蕴含着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当西方的坚船利器敲开国门,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更是用血与泪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民族乐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红军长征的艰辛、数场残酷的战役,新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故事愈加扣人心弦。 中国故事不仅需要回顾历史,更加需要创造历史,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新的中国故事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高校思政课不能反复讲述中国历史,中国故事若无法推陈出新,青年学生也会觉得索然无味。 鼓励广大青年积极参与三下乡、社会调研走访、偏远地区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化认识。过去的故事固然需要铭记和回顾,但“知行中国”更需要青年行走在路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让中国故事更有底气、更接地气。

(三)坚持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救的历史性错误”[5]。这一重要论断充分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为了切实保障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为了稳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建设,在这其中坚持巩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极其重要。广大青年学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充分运用高校思政课这一有利传播渠道,在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大背景中讲好中国故事, 强化思想引领,切实有效发挥高校思政课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中的关键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6](P6)。 讲述国家和民族的故事,关心一个个家庭的故事。 万家灯火的守望中,中国故事别具一格,与每一位青年学子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故事中熔铸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浅出解读时代热点,引经据典阐述时代内涵,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勇于担当使命,树立远大理想,让中国故事焕发崭新生机。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探索

高校思政课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渠道,肩负着理论武装、价值引领、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思政课教学要着力提高教师教学感召力、学生主体参与性,积极运用多元媒体平台,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有效地讲好中国故事。

(一)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要提高教师教学感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这同样也是讲好中国故事所必需的能力和素质。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源自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怀,对中国故事的热爱。 惟有讲授者热爱中国故事,才能用生动而饱含情感的语言将中国故事展现出来,一字一句都承载着直击人心的力量。对中国故事真切而细致地描述能够赋予人物、情节完整的意义,为师生在思政课中搭建共同的情感支点,愈真切方能愈感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7](P107)。为了推动广大青年学子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继续前进,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一腔热血,更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理论修养,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注重知行合一,方能用先进理论说服人,用实际行动感染人。

当然,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照本宣科、流于说教,应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灵活地在中国故事中嵌入正向价值观。 教师应把自身经历、学生经历和中国故事相融合,让青年学子深切感到自我命运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 于潜移默化中锻造理想信念,培养高尚品德。 除此之外,教师应注重教学技巧的运用。 “讲故事”和“讲课”既有区别又相联系,二者都是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区别在于“讲故事”对口语表达能力、情感展示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教师在讲故事过程中应使自己沉浸于故事情境中, 随着故事情节转变适当变化声调、音量来凸显情绪波动,将中国故事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二)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要凸显学生主体参与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到要坚持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协同作用。 讲中国故事需要突破固化的“老师教、学生学”模式,中国故事不仅属于教师,更应该属于每一位中华儿女。 因此,广大青年不仅是中国故事的倾听者,也应该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讲述当今青年眼里的中国故事,探索青年眼中的中华智慧。

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兴授课形式迅速发展,不断适应着时代发展变化,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求讲好中国故事, 必须凸显学生主体参与性,利用翻转课堂模式让中国故事入脑入心。青年学生在课前自主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以第一视角讲述他所了解、所关注的中国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性得到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得到提升, 同时于自我实践中深入把握中国故事内涵,提高青年学子对中国故事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能够以学生讲述为切入点,从学生视角出发,思索当下青年学子关注什么? 需要什么? 从而不断改进并更新教育手段, 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国内多所城市开始重视青年学子引领力,举办诸如“中国故事我来说”“讲好中国故事,培育中国精神”“世界青年说”等活动,此类活动不仅面向国内青年学子, 同时面向来华留学生。中国故事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也要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让更多国际友人聆听中国好声音。 因此,在思政课上凸显学生主体参与能力,让国内外青年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不失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三)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要深耕多元媒介传播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青年学子接受信息的特点,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不得不借助时下流行的短视频、微博、弹幕等新元素,丰富中国故事的表现形式,凸显中国故事的深厚意蕴,强化中国故事的感染力。 中国故事并非藏于书中的只言片语,为了向世界展示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思政课应有效吸收、借鉴多元媒介传播力,结合时下热点话题, 增强思政课讲述中国故事的实效性,改变青年学生对思政课固有的刻板印象。

近段时间,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成为话题人物,在国内外圈粉无数,她的短视频在境内外平台播放量飞速增长,引发热议。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官方媒体纷纷发博肯定李子柒传播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在乡村山野间把摘菜、酿酒、弹棉花、纳布鞋等场景塑造得充满诗意。 每一段小视频没有多余繁杂的文字,哗众取宠的喧嚣,在蝉鸣、流水、 竹叶沙沙中悄无声息地踏入中华儿女精神原乡, 把这一份独特而别具韵味的山水静谧之美、农家劳作之美呈现给世界, 一帧帧画面真正体现了“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思政课可以借助“李子柒文化现象”等做深刻研讨, 一方面这符合当下青年学子的实际特点,对短视频、微博等较为熟悉;另一方面,李子柒短视频不同于以往的理论说教,不同于主题宏大的主旋律影片,精炼、短小的视频,题材上也较为新颖。 由此可见,中国故事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高校思政课要想把中国故事讲好, 应该从新兴媒介载体入手,创新运用当下青年感兴趣的传播媒介,挖掘中国故事新意,把这些生动、形象的中国故事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青年在社会进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使命正在于坚持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先进思想理论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提供精神养料, 筑牢思想根基,强化价值引领,帮助青年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 一则则中国故事,犹如历史充实厚重的扉页,承载着往昔的苦难辉煌,传递着中国声音,鼓舞广大青年在时代的舞台上不辱使命,书写今日之中国故事,活出一代人的认真与勇敢。

猜你喜欢
学子思政课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杏林组曲·学子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