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刍议

2020-01-18 23:41朱月友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农村

朱月友

(安徽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1)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阶段与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方位。而在此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农村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尤为突出[1]。为促使农村地区跟进国家建设水平与时代发展速度,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制度及体制重构实现农村地区深度改革,提升“三农”发展效力,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2]。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多元化经济趋势、金融服务体系以及普惠金融理念等成为现阶段广大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核心。其中,普惠金融指针对农村用户、低收入群体、中小微企业等各类群体开展的能够承担成本的适应性金融服务,旨在促进金融体系公平公正,使经济成果惠及各类社会群体[3]。而在传统农村金融体系环境下,农民能够接收到的金融服务种类并不完善,并且在质量方面也有所欠缺,是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建设水平滞后的关键因素。而普惠金融的出现极大程度地弥补了现阶段经济落后地区金融欠缺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显得格外必要。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现阶段农村地区建设与发展的行动指南,是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乡村经济提升以及城乡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乡村建设会迎来新面貌,经济主体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能够为农村金融打造环境基础。而普惠金融作为面向低收入人群的金融服务,能够为乡村地区提供更为合理且简易的金融资源,是推动精准扶贫、拓宽金融服务可及性与突破资源时空限制的关键。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具有定点解决贫困问题、满足乡企融资需求以及平衡地区发展水平等现实价值。

(一)振兴战略激发经济发展,夯实普惠金融环境基础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农村地区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指南,是推动城乡融合、改善三农问题、深化乡村供给侧改革的基础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各部委在落实具体政策方针时会根据农村发展需求出台相关文件,其中人民银行联合部委发布了《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从金融角度给予乡村振兴经济支撑,这为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带来了政策基础[4]。此外,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农村地区会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乡村厕所改造、管道改造以及道路整改等改善乡村生活条件的造福工程,此类工程会促使农村经济链增长,从而使乡村地区涌入大量资金,改善整体金融环境,为普惠金融发展夯实基础。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激励下,农村各类产业得到广泛发展,这使得经济市场被激活,对金融融资与贷款业务需求增多,促使乡村形成广泛金融需求,为普惠金融发展拓宽道路。例如,湖北恩施地区为在乡村振兴背景支持下出台政策性金融服务,专门为恩施地区乡村振兴工程提供贷款服务,这为农村金融发展探索了前进道路,使普惠金融发展有据可循[5]。

(二)强化农村脱贫政策实施,定点解决乡村贫困问题

贫困问题是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是历史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遗留问题,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在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对贫困地区、特殊贫困人员的保障措施[6]。各地区积极响应党中央及国务院号召,为做好脱贫工作出台了诸多脱贫政策,旨在为贫困地区提供坚实的制度服务与资源保障。而推动脱贫政策落实到各地区的关键是要有经济支撑,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则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该问题。普惠金融具有明显针对性,其对低收入群体以及贫困人群有着极强友好性,同时在我国脱贫攻坚政策推动下,普惠金融能够有效地为农村地区贫困家庭提供金融服务,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平稳前进。此外,造成农村地区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其一是乡村地区金融体系尚未健全,贫困人员无法享受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因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能够为贫困群体提供适宜、平等且易获取的金融服务,并能够为脱贫政策打牢经济基础,从而定点解决乡村贫困问题。

(三)农村普惠金融全面覆盖,满足乡镇企业融资需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整体经济实力提升,乡村地区逐步摆脱受土地资源限制的传统农业经济束缚,经济发展形势呈现出多元化,主要由家庭型农产业、集体企业以及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为核心,形成新型农村经济态势。而多元化经济发展趋势的转变,使得乡村地区对金融资源需求变大。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刺激下乡镇企业融资需求增多;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实力仍处于落后水平,各类经营主体在初期投入运营建设时存在着资金不足问题,这使得融资需求增多;另一方面,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产生多种贷款需求。在多元化经营主体背景下,乡镇经营主体可分为个体、集体以及企业等形式,不同类型主体在进行产业资源建设以及生产要素投入时对资金需求有着差异,例如个体户对短期小额贷款需求较为明显,集体与企业则偏重于中长期大额贷款[7]。而传统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无法满足现阶段乡镇企业需求,会阻碍乡村经济发展,进而会影响乡村振兴脚步。农村普惠金融作为提升地区金融实力的新理念,对欠发达地区影响较大,其普适性能够使金融服务有效覆盖各乡镇地区与各类经营主体,从而满足乡镇企业等农村经济体的新型融资需求,进而促使乡村经济振兴。

(四)普惠金融突破地域限制,促进乡村地区均衡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主旨是提升乡村地区建设水平,促使城乡发展均衡化与融合化,城乡之间以及乡镇之间的协同发展成为现阶段乡村经济发展基本目标[8]。而在国家初期发展过程中,由于金融资源、政策力度与发展重心等方面的偏移,使得城市发展速率远高于乡村地区。此外,由于受到地区地理位置影响,部分偏远地区存在着交通不发达、信息不畅通的问题,使得其发展水平落后严重,与其他乡村相比也存在着明显差异。针对上述现象,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要将金融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将重点调整到经济薄弱的乡村地区,从而促使各乡村地区均衡发展,逐步贴近城镇建设脚步。而普惠金融作为以低收入人群为信贷主体的金融理念,是能够全领域为基层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新体系,其核心宗旨便是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强化金融体系普遍性。因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能够促使金融服务走进各乡村地区,通过其针对性金融服务与强制性资源倾斜突破传统空间壁垒,弥补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劣势,从而使城乡间与乡村间均衡发展。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实际问题

农村金融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部分,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伴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提升,农村经济建设水平有所提高,在此背景下虽然农村金融在机构建设、服务项目拓展以及信用贷款方面有所改进,但其整体架构体系仍未达到城镇标准,依旧存在着质量问题。而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同样会面临上述问题,具体而言是农村用户金融素养偏低、金融业务针对性差、贷款体制存在缺陷等问题导致普惠金融无法持续发展、不能精准满足农村振兴需求。

(一)农村用户金融素养偏低,无法支撑普惠金融持续发展

普惠金融的面向群体是广泛且普遍的农村居民,其发展需要依托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需要有充足的农村用户参与进而支撑起可持续发展。然而,虽然近年来农村地区金融业务开展有所提升,但广泛的农村居民存在着金融素质偏低的问题,使得普惠金融无法获取充分的客户源,进而不能得到持续发展。根据《中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抽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中国农户仅有67%对假币区分有所了解,但基本对金融知识了解甚少[9]。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到传统思维以及理财观念影响,农村居民相对保守的经济观念,仍旧以简单地定期存款获取利息等方式进行理财,对金融业务有抵触情绪,认为贷款等银行服务有明显风险,这使得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会受到一定程度阻碍;另一方面,受到教育因素影响,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偏低,使得农村居民在知识掌握方面较为薄弱,在加上农村地区缺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农村居民获取金融知识来源不足,使得乡村地区整体金融素养偏低,对风险评估、金融产品选择等关键性问题缺乏认知,进而导致农村用户对参与金融产业积极性不足,未能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空间。

(二)普惠金融对接精准度有待提升,未能针对性满足振兴需求

乡村振兴是国家推出的关于新时代农村地区建设的关键战略,其战略核心是乡村地区发展与建设,一切政策、资源以及规划均需围绕乡村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地区金融体系应当搭建起以“三农”为核心的精准式对接服务,然而现阶段农村普惠金融存在着针对性不足的问题,无法有效满足农村振兴经济需求。具体而言,一是农村产业发展缺少对应融资服务。现阶段,农村地区资金链呈现出外流趋势,本土产业发展缺少资金支撑,邮政银行、国商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等资金拖农问题较为显著,导致农村地区贷款及融资审批与流程繁杂,使得普惠金融无法惠及农村产业;二是乡村专项业务不足。乡村地区与城镇地区本质特征有所差异,无论是在人文教育还是思想观念方面均有不同,开展农村普惠金融业务要根据当地特点拓展适宜性、针对性金融产品。而当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专项业务开发不足,未能根据地区特点开创新业务,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三是以金融工作为核心的精准扶贫有待深入。贫困问题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核心,普惠金融要立足于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提供扶贫资金,而现阶段农村普惠金融在扶贫工作方面存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三)乡村贷款存在经济体制缺陷,普惠金融缺乏可靠空间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政策、资源以及机会会向农村地区倾斜,这会刺激乡村地区经济发展,能够促使各类经营主体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来。然而,受到农村经济特征影响,民营小微企业通常存在着财务治理不规范、组织架构不明晰等问题,导致乡村企业普遍存在着周期小、寿命短以及迭代频次高等问题,使得乡村地区整体贷款风险化解与补偿能力较弱,诸多企业无法长期存续下去给贷款业务带来较大风险,使农村金融整体环境缺乏可靠性,进而导致普惠金融无法发展[10]。此外,农村地区存在着社会担保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使得融资成本提升,导致普惠金融缺乏可靠空间。由于乡村企业自身存在一定缺陷,使得其寻求担保机构时会出现成本过高问题,部分组织收费甚至高于贷款利息,这导致乡村贷款民间担保成本提升,会阻碍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同时,受到地域因素、资金因素等方面影响,国家在投入相应资源搭建融资担保基金时也存在着分配不均、供不应求的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这使得农村地区整体担保功能受限,无法满足普惠金融发展。

(四)普惠金融团队专业性亟需增强,信息化时代优势并未彰显

农村普惠金融作为涉农金融产业,需要为乡村振兴提供差异化服务,并且要在开展针对性金融产品的同时降低金融风险成本。因此,相较于传统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具有运营成本高、产品风险大以及用户变化强等特点,其运作方式与管理架构有着较强专业性。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信用社以及邮政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推行普惠金融产品时,仅仅将传统业务职员进行简单培训与整合,从而组建起普惠金融团队进行服务。然而,由于农村普惠金融具有涉农性质,与其他金融产品有所差异,其提供的三农联保贷款、农村产业链贷款、新农主体小额贷以及精准扶贫贷款等金融产品均具有不同特征,对从业人员专业性要求较高,当前普惠金融团队在开展工作时会出现业务生疏、情况不明晰等问题,进而导致普惠金融未达到理想服务目标[11]。此外,由于农村客户金融素质偏低、担保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存在,使得乡村企业认知信息成本提高,进而导致普惠金融开展难度提升。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客户信息整合、市场信息调研等工作难度降低,乡企信息认知问题迎刃而解。然而,由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电子银行普及率较低,使得信息化技术并未在乡村地区发挥明显作用,其时代优势未能推动普惠金融有序前进。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践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在农业、农村以及农民发展方面有了新转变,这对农村金融需求提出新要求,多元化、层次化以及长期化等金融服务成为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方向。而普惠金融作为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与产品创新的新途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支撑。为使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具体可从加强农村地区金融教育,提升普惠金融认知深度、深化乡村振兴战略解读,政银联动开展精准服务、完善地区金融体系构建,降低农村普惠金融风险以及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提升管理团队专业实力等实践路径出发开展具体工作。

(一)加强农村地区金融教育,提升普惠金融认知深度

用户良好的金融素养是营造优良金融环境的基础,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根本。受到教育体系影响,农村居民普遍存在金融素养偏低问题,使得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受阻。因而,乡村地区要注重提升金融教育供给,不断加强农村居民对普惠金融认知深度。首先,要进行农村地区金融教育规划,开展合理有序的金融教育;由于乡村地区之间发展有所差异,其居民金融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经济行为特征具有不同,各地区应当全面摸查本区域农村居民情况,并分析如何开展金融教育、开展何种金融教育、怎样提升金融素养等内容,从而有序地开展农村地区金融教育;其次,注重强化普及性金融教育。乡村地区应当形成金融教育体系,定期邀请经济专业学者、金融机构职员等专家走进乡村,到农村深处开展金融知识宣讲,从而丰富农村居民信息获取渠道,提高其金融素养[12],同时,要注重提升基础教育中金融知识比例。通过提升金融知识在基础教育中的占比,能够有效提升中小学生金融素养,进而产生连带效应影响促使其家庭金融素养提升;最后,要发挥农村金融机构教育价值。合作社及乡镇银行等机构应当在开展业务办理时同步进行金融教育,通过实例演示、视频宣传等方式提升用户风险意识与金融意识,从而为普惠金融发展夯实基础。

(二)深化乡村振兴战略解读,政银联动开展精准服务

乡村振兴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激发农村发展潜力的根本性战略,其内容涉及到农业农村农民等多方面,能够为乡村地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机遇,具有强化市场活力、促进经营主体数量增长的作用,会使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态势。因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时,需深化战略内容解读,在政府与银行机构互通互联条件下开展极具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从而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地区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与专项整理基金。各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建设现状存在差异,地区政府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时要根据自身特点出台本土化文件,从而提升乡村振兴适宜性,并根据地区经济建设要点对普惠金融提出专项需求,促使普惠金融能够精准服务乡村重点经济体。例如,在适宜发展旅游业的乡村地区,政府要监督银行创新旅游业专项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针对性;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强化市场调研与产品营销。普惠金融作为一项金融业务,仍旧需要从业人员进行广泛调查与营销工作。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时,金融机构要及时地调查本地经济发展重点需求,并主动走进小微企业进行深度考核,从而向其推广适宜的普惠金融产品,从而开展精准金融服务。

(三)完善地区金融体系构建,降低农村普惠金融风险

科学系统的金融体系机构能够为普惠金融发展拓宽路径,能够降低融资风险与贷款难度。现阶段,乡村地区金融发展仍旧面临着担保体系不健全、信贷架构不完善等问题,使得普惠金融推广与发展难度提升。因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需完善地区金融体系构建,从而降低农村普惠金融风险。一则,要加强乡村地区金融基础建设强度。完善的金融基础建设是体系搭建的根本,是落实各项具体内容的关键。农村地区要进行金融网点布局规划,从而提升普惠金融覆盖率与服务率,更好地对接乡村振兴经济建设项目。同时,还要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通过发挥互联网与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量;二则,组建系统担保体系降低金融风险。融资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地区发展的紧急需要,在加上农村企业治理体制有缺陷,使得担保体系构建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地方政府应当出台政策性担保体系,减缓乡企担保成本,从而促使企业参与到普惠金融服务中;三则,强化金融机构信用体系建设。在面向农村地区开展普惠金融时,深度了解用户信息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构建农村信用体系能够有效降低金融机构在开展金融服务时承担的风险,从而使普惠金融得到持续发展。

(四)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提升运营团队整体实力

人才是社会进步与行业竞争的关键因素,是促使普惠金融有效发展的核心。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行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时,要注重提升内部员工综合素养,培养一批专业人才,从而提升金融管理团队整体实力,保障普惠金融市场竞争力。其一,要注重强化人才队伍构建。金融机构在招聘职员时,要摒弃传统唯学历论的观念,注重完善人才选拔机制,依托从业素养与基本能力等关键性指标构建科学招聘体系,并严格遵循考评体系结果进行人才筛查,从而为引进优秀人才做足保障;其二,金融机构还需完善在职员工培训。普惠金融与传统金融业务有所不同,其业务开展重点与技能核心具有专属特性,金融机构要注重定期培训相关员工,通过主题教育与案例展示等方法提升其对普惠金融的熟识程度,从而培养一批专业人才,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其三,要搭建有效激励体制。员工持续性在职发展是保障团队整体实力的关键。为提升农村普惠金融运营团队整体实力,金融机构应当从薪酬、福利以及名誉等各个角度构建完善的激励体制,促使工作积极认真的员工得到相应回报,从而有效激发团队整体主观能动性,促使各员工在其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提供持续力量。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