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时代高密度城市园林绿化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2020-01-19 00:26邹润涛
中华建设 2020年9期
关键词:绿地园林绿化绿化

邹润涛

普遍认为人口密度超过1.5万人/km2的城市可视为高密度城市。在高密度环境下,空间配置失衡,公共绿地空间不足,人居环境品质下降等矛盾逐步凸显,开展高密度城市园林绿化品质提升规划研究具有一定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本文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探索存量时代下的高密度城市园林绿化提升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背景与困境

1.绿化总量不足、人均绿化面积较低

江汉区现状公园绿地面积为151.0公顷(实施率54%),在主城市各区排名末位;另一方面,随着迈入存量时代,土地开发价值高,意味着城市改造和建设成本高,在改造中规划建设看似“毫无经济价值”的公共绿地的难度较大,与此同时人口密度的逐步增加带来的人均公共绿地不足的矛盾日益严重,2017年江汉区人均公园绿地2.22m2/人,低于全市平均值8.9m2/人,远低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以及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2.绿化网络不完善、结构体系不健全

现状公园以大型市区级公园为主,绿道尚未串联成网,道路绿化景观尚未改造完成;口袋公园、小游园等点状绿化数量不足,尚未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网络空间结构。

3.空间布局不均、服务半径有盲区

江汉区现状公园绿地500m缓冲区的覆盖率为78%,在1000m缓冲区的覆盖率仅为88%。服务半径存在盲区。现状公园多隅于离江内陆区域,核心临江地区绿化严重不足。南北区域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4.环境品质不佳、高品质绿化空间稀缺

城市中心区在不断更新过程中,都会形成独特的历史文化沉淀,但绿化空间与文化魅力、城市形象展示等方面结合较少,更为普遍的是会出现大型公园可视性、可达性不足,重点地区空间消极、使用率不足,窗口地区标志性、特色性不足等问题。

二、园林绿化品质提升规划策略

1.规划目标

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化服务水平和品质好坏与否不能单从人均绿地指标上判定,而更应该从人的感官体验出发,综合考量园林绿化的可视性、可达性、舒适性及使用的安全性等,在园林绿化初始化阶段可能是以增量为主,发展到了一定时期就应转向提质为主、增量为辅的 更高阶段,特别是高密度城市,提升既有园林绿化空间综合环境品质比重新开辟绿化空间增加绿地指标的实施难度更小。作为引领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中枢、代表武汉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化功能承载地、彰显武汉多元创新魅力的形象展示平台,江汉区应打造成为品质优、小而精、多元化的特色精品园林绿化先行示范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2.总体品质提升规划策略

基于江汉的自身特色和发展机遇,规划提出园林绿化的总体策略为“连点构面、织网筑城”,即以“引领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中枢和彰显武汉多元创新魅力的形象展示平台”为战略目标引导,以链接各类绿化空间为导向,到2035年全面建成江汉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结构格局,构筑“一核、二纵、三区、四带”的结构体系。

(1)以优化滨江滨湖公园为抓手,打造主题各异的城市公园,提升蓝绿斑块综合服务品质

以“品质、特色”为先导,重点优化城市滨江滨湖公园,充分发挥湖泊公园的“蓝绿节点”作用,彰显大武汉滨江滨湖特色。结合公园周边绿道、自行车道等在内的各类绿脉建设,将滨水公园同周边旅游、文化、休闲功能区相联系,形成畅游带和游憩网,全面提升周边地区城市品质,形成城市升级版的“新亮点”。

(2)以强化线性慢行空间为亮点,打造通江达湖的蓝绿网络

通过城市重要景观干道的景观提升强化江汉区“十字拓展、三主两辅、八大板块”的总体空间结构,同时有效串联区域内的点、面状绿化节点空间和重要的公共空间节点,打造以生态休闲与文化体验功能为主导的慢行绿化网络体系。

(3)以构建“三小” 绿地、立体绿化为依托,提升点状绿化覆盖率

因地制宜,建成一批“三小”绿地。按市民出行500米到达一处公共绿地的标准要求,新增若干处街头游园,建成一批贴近市民生活需要的“三小”绿地,提升“婴儿车指数”,使城市绿地分布更趋合理,市民游园更加便捷。

因势利导,大力发展街区立体绿化。立体绿化具有占地少,覆盖面大、造价低、见效快的优点,江汉区人口密集,寸土寸金,绿化用地紧张,采取立体绿化形式更突显其重要性、可行性。通过增加三维方向绿量,向空中要绿,不仅能够丰富城市空中景观,提升绿化层次,在场地有限的情况下,做到“开窗见绿”,还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益。

3.分区品质提升规划策略

(1)挖潜北片—居住主导功能区,打造社区生活性小型绿化空间,体现生态宜居性

结合江汉区经济开发区,挖潜现状产业园区公共绿地,鼓励对外开放共享;结合城中村改造,进行铁路沿线卫生隔离防护绿化带建设;结合居住组团用地挖潜,增加社区公园及街头绿地,形成5分钟见绿的生活性公共绿化空间体系。

(2)增强中片—市级商务商贸功能区,依托商务区海绵城市试点、重要湖泊的品质提升及滨湖绿道网络建设,突出形象展示功能

中片拥有梦泽湖公园、王家墩公园、后襄河公园、西北湖广场、中山公园、菱角湖公园等一大批市级公园,结合用地盘整重点增强公园的可达性和观赏性,结合三旧改造挖潜社区公园和街头绿地,结合区级公园、广场、绿化步行道路将各级公园有机串联,打造慢行绿道网络。

(3)提升南片—汉口老城市,依托汉正街人字形中央绿廊、见缝插绿,体现文化艺术性、小而精依托三旧改造、东汉正街中央服务区建设的契机,结合历史建筑改造及城市功能区建设,增加大型线性公园和小型绿化广场,塑造最具文化品位的园林绿化空间。

4.建设实施途径

一是结合城市更新,挖潜新增绿地。一方面按控规一张图,新增公园绿地;另一方面结合整治用地,局部拆除临时建筑、整治违章建筑,形成新的公共绿化空间;二是鼓励专属绿地开放,完善绿化及公共空间网络。将大型单位和集中社区内部的既有公共绿地广场空间释放出来,进行统一的环境处理后形成公共小绿化广场,可有效改善城市空间品质和活动的便利性;三是针对消极空间,打开边界、植入配套设施,吸引多元的市民的活动,激活空间活力,提升空间品质;四是发展立体绿化,丰富绿化层次。对建筑屋顶、建筑墙面、高架桥墩柱等建构筑物进行立体化、全方位、多维度的绿化装饰。

三、思考与展望

1.把握原则、因地制宜

总结来看,高密度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应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置,绿化建设模式大致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结构体系“网络化、生态化”。以大型绿地为重点,以带状绿化为纽带,以街头绿地、屋顶绿化为点缀,构建“点线面”结合,覆盖全区的立体生态网络。

二是空间类型“多样化、立体化”。见缝插绿,充分挖掘潜力空间,不拘泥于规模与形状,平面或立体,一切可利用的绿化空间都可以结合设计使用。

三是设计手法“人性化、特色化”。关注场地本身的使用功能,配套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注重人行尺度以及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满足各类人群基本需求。

四是管理实施“法制化、协同化”。建章立制,编制绿化设计指引,落实绿化设计要求;出台绿化管理办法,将各类行动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单位或个人,强化督办落实,推动绿化实施、监督、管理、维护等工作。

2.制定计划、保障实施

一是制定建设行动计划及项目库。根据实际,重点实施城市公园广场、城市景观主干道、滨湖绿道网络建设、“三小”绿地、立体绿化等六大提升工程,确保“优结构、增指标、抓精品、提品质”的规划目标实现。

二是科学分期开发、保障规划实施。建议采取近、远期相结合的方式,分步实施。

猜你喜欢
绿地园林绿化绿化
园林绿化施工优化探讨
朱屺瞻《绿化都市》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市政园林绿化设计创新思考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
论园林绿化种植与养护管理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走进绿地
绿化贪官“吃”工程不嫌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