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史杭灌区现代化改造思路的探讨

2020-01-19 08:42
治淮 2020年9期
关键词:供水灌溉现代化

张 勇

(作者单位: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237005)

一、淠史杭灌区的地位与作用

淠史杭灌区灌溉皖豫2 省4 市17 个县(区),设计灌溉面积1198 万亩,实灌面积1060 万亩。灌区以上游六大水库为主水源,由3 大渠首、2.5 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20 多万座塘堰、1200 多座中小型水库、6 万多座渠系建筑物组成了“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是以农业、灌溉为主,城市供水与生态供水并重,兼有水力发电、安全饮水、水产养殖、水利旅游等综合功能。

淠史杭灌区安徽境内灌区国土面积1.3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10;耕地面积1160 万亩,占全省1/6;实灌面积1060 万亩,约占全省1/5;正常年份粮食产量140 亿斤,约占全省1/5、占全国1/100;区域内GDP 约占全省40%,在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灌区工程还是合肥、六安城市供水的主水源,是庐江、肥东等县城的主要补给水源,保障了区域内1000 多万城乡人口的饮水安全。同时,灌区以每年30 亿立方米的引水量,近3 亿立方米的生态补水,塑造了山高水长,林茂草丰的优美生态。

二、淠史杭灌区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1.功能需求发生变化

淠史杭灌区兴建之初,以农业灌溉为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保证1198 万亩农业灌溉的同时,城乡供水、生态补水需求急剧增加,城市供水从本世纪之初的1.2 亿立方米增加到2019年的6 亿立方米,生态补水也无到有,供水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根据有关区域规划,淠史杭灌区服务的合肥市预测2025年城市人口将达到1000 万人,六安市将达到100 万人,城市供水需求进一步增长。灌区的服务功能从以农业灌溉为主逐步转变到以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生态补水等多元化供水转变,对灌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

2.工程基础仍很薄弱

从1996年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以来,淠史杭灌区累计完成投资近30 亿元,一大批影响灌区安全供水的病险工程得到除险加固。但受投入所限,仍未从根本上扭转灌区工程老损不配套的状况。目前,改造的渠道长度864 公里,仅占渠道总长度的31%,支渠以上渠道完成占规划的62%,支渠完成占规划的10%;新建、加固、重建建筑物4557 座,占规划的28%;修建沿渠道路540 公里,仅占规划的67%。灌区亩约投资仅有250 元左右,远低于发达灌区水平。

3.信息化短板明显

淠史杭灌区目前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已建的信息系统大多属于试点探索性质,在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上存在严重不足,基本停留在低水平的应用层次。整个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不能满足未来大数据、云平台、多终端信息互联共享的要求,与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4.管理方式面临挑战

淠史杭灌区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相结合的灌区管理体制。灌区水源的六大水库由省水利厅设立水库管理处管理,总干渠及跨市的骨干工程由省水利厅设立省淠史杭总局管理,其他干渠以下工程由县(区)管理。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难以形成灌区管理的“一盘棋”,在供水调度、工程管理等方面效率不高。同时,灌区管理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动力机制不足,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

5.制度创新亟待深化

灌区水价形成机制不尽合理,目前农业水价达到成本的40%左右,城市水价达到成本的60%左右,水价总体偏低;水权制度改革滞后,在水权交易、水市场方面缺乏制度推动,两手发力的机制还未形成;水环境补偿机制尚在探索,水质保护面临严峻形势;行业监管能力不足,尤其是对灌区面上管理单位的指导管理需要有力有效的手段。

三、推进淠史杭灌区现代化改造需要把握四个关系

1.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的关系

水利部《灌区十四五规划编制技术指南》把灌区现代化总体目标概括为“设施完善、管理科学、节水高效、生态良好”。淠史杭灌区在总结发展实践的基础上,着眼建设现代化灌区提出了建设“节水、生态、智慧、共享、魅力”的现代化淠史杭灌区的愿景。在推进现代化灌区改造中,既要坚持现代化目标的引领,又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好灌区发展最急需、最紧要的建设与管理、改革和发展问题,切忌好高骛远,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现代化灌区迈进。

2.统筹兼顾和突出重点的关系

建设现代化灌区是一个全方位的要求,包含工程改造、管理提升、生态建设、人文精神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淠史杭灌区要立足于自身的发展阶段,在规划建设中既要考虑到全面协调,更要注重区分灌区的主体功能和辅助功能,突出抓好灌排工程的改造建设,突出解决好影响粮食安全和供水安全的项目,重点提升灌区灌溉供水保障功能。

3.对标先进和科学实用的关系

灌区现代化离不开水利信息化。在信息化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看和好用的关系,既要对标先进的规划建设理念和一流的技术装备,又要坚持科学实用好用,紧密结合灌区建设与管理的实际需求,注重内容建设,不贪大求洋,真正提升灌区生产力,在实战中发挥作用。

4.灌区建设和制度创新的关系

在现代化灌区改造中,不仅要实现工程设施和管理装备的现代化,更要注重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提升,坚持建管并重,加快补齐制度创新的短板,特别要按照灌区现代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要求,解决好影响灌区发展的根本性、体制性的制度建设问题。

四、推进淠史杭灌区现代化改造的措施

1.抢抓机遇,加快水系工程连通

近年来,淠史杭灌区内国家和省市规划实施了引江济淮、江水西调、龙河口引水等重大引调水工程,与灌区配水形成了有益补充。要科学规划,通过工程配套措施,使灌区工程与引江济淮、江水西调以及淮河补水等大小调水工程联通,提高灌区水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能力,有效增强灌区的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灌区的服务保障功能。根据中国水科院的测算,通过创新引江济淮工程配套体系,可在灌区现有供水能力的基础上,显著增加外调水能力。在80%设计灌溉保证率下,可实现灌区总体水量56亿立方米(安徽部分)。

2.突出重点,改造提升现有灌排体系

加快推进实施影响灌区总体安全输水的病险工程,加快工程节水配套,基本完成分干渠以上渠道工程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实现骨干工程完成率70%以上,渠系水利用系数0.6,显著提升渠道的节水能力和过流能力,灌溉供水保障程度达到90%以上。同时,结合高标准农田,探索推进高标准的成片连线的现代灌区试点建设,为灌区现代化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行的经验。

3.需求导向,逐步建设数字灌区

基本完成淠史杭数字灌区建设任务,完成分干渠以上水量、水情、水质数据立体感知体系和自动控制体系建设,建设灌区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体系,初步建成需水耗水预报预测、供水用水模拟仿真、配水管水决策分析的智慧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完成智能应用体系建设,构建智能、综合、高效的水资源调度、水旱灾害防御、城乡供水的大数据分析模型体系,形成覆盖全灌区多级数字化服务网络体系,夯实智慧灌区基础。

4.对标一流,着力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进一步深化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严格管理考核等手段,持续推进工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灌溉供水达到运行维护成本,工程良性运行得到有效保障;重视灌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积极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专业公司开展各类合作,对高新技术和产品确保能引进来、消化好、出效益。力争通过五年努力,,使灌区成为“管理体制科学、运行机制高效,管理手段先进,服务功能强大”的现代化灌区。

5.加强引领,努力建设生态灌区

坚持山水林田草一体化治理,以大别山六大水库涵养区为中心,以灌区水利风景区为依托,以水质水环境保护为核心,做好上下游水源地保护,以淠河总干渠为重点,打造生态廊道,构建水清、渠畅、岸绿、环境美的水生态系统,形成淠史杭生态灌区的样板和标杆。重视灌区历史灌溉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以及近现代水利工程的保护工作,完善水文化保护机制■

猜你喜欢
供水灌溉现代化
美国供水与清洁基础设施不足造成每年85.8亿美元经济损失
各地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466亿元 农村水利建设再提速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四会地豆镇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