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图书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价值提升的对策研究

2020-01-20 03:36胡敏燕
黑河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电子书书籍图书馆

胡敏燕

(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贵州贵阳550025)

2017 年10 月18 日,随着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到来,不仅意味着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意味着培养最贴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时代人才是保证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也应以最新理念来适应最新的历史方位。图书馆作为高校人才学习的场所,始终对高校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图书馆馆藏的纸质书籍具有现代流行的电子书所不具备的多种优势。然而,图书馆也因种种条件限制有其不足所在。目前越来越多学者开始重视图书馆的改革,以求推动图书馆服务更加贴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笔者以发挥图书馆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为出发点,以增强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效率为立足点,剖析图书馆的现状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力求使图书馆在新时代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最大化。

一、新时代图书馆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

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上层建筑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优化、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人才——就面临着更多和更特殊的机遇与要求。据教育部在2019 年2 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披露,2018 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663 所,在校学生高达3833 万人[1]。这是一个庞大而惊人的数字,既意味着我国重视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也意味着高校人才成为影响国家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除了教育者、受教育者外,还有培养工具。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也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些名言都表明了书籍对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图书馆起着集中借阅书籍的作用,是每一所高校都不可或缺的学习场所。在电子产品充斥着人们生产生活的今天,图书馆不但没有被淘汰,反而愈加显得珍贵:它承载着电子产品所缺少的文化底蕴,并有效过滤了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以更加纯粹的方式指引着高校生的学习与生活。对高校人才而言,要在新时代立足并发展,仅仅掌握课堂与教科书上的知识远远不够,广泛学习、深入钻研是成才的必要条件,图书馆就是提供这个条件的最佳场所。

高校图书馆是与师资、教学设备并称的大学三大支柱,长期的知识密集会形成独具特色的图书馆文化[3]。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一样不可被忽视。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快速阅读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普遍阅读方式,然而习惯了速读、泛读的人将会对传统阅读方式感到吃力并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高校图书馆以其丰富的图书资源、浓厚的阅读氛围和便捷免费的借阅形式吸引着学生更多地回归传统阅读。图书馆馆藏具有种类丰富的特征,几乎涵盖了各个学科和领域的图书,极大地满足了高校人才对不同书籍的需求。随着对传统阅读的呼吁,图书馆纸质借阅率上升,其价值也在扩大。此外,由于图书馆的公用性,使其以有限的资源服务了更多的人,具有高利用率的特点,对人才的培养体现了其极大的价值,是高校人才学习的第二课堂。

二、新时代图书馆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图书馆借阅率较低

图书馆具有极为便捷的图书借阅服务功能,却未实现其应有的高借阅率。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其图书馆馆藏中外文图书221.5 万册,年借阅量仅为13.65 万册,只有四类图书的平均借阅比例超过5%[2]。通过多方比对,笔者发现这个数据不是个例,而是当代高校图书馆借阅情况的普遍反映,是新时代图书馆借阅现状的真实呈现。

数字经济、互联网+等词汇越来越多地充斥在新时代经济发展长流中,随之而来的是电子书、网课等新型学习手段和Kindle 等新型阅读工具。与借阅纸质书籍相比,下载、阅读电子书更加快捷,并且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然而,电子书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与弊端:很多书籍尤其是史书类、传记类书籍无法完整准确地保存至电子书库;电子书缺少纸质书特有的质感,而这种质感正是吸引人阅读的重要因素之一;电子书更易养成读者跳跃式阅读等浅阅读习惯;电子书库的信息过滤水平较低,会对读者尤其是社会经验不足的高校生造成误导等。新型阅读方式的种种缺陷需要纸质书的弥补,因此,图书馆借阅率较低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除此之外,四六级、考研、公务员等涉及考试的功利性图书的借阅率较高,其次是时尚类、小说类书籍借阅率较高,而技能学习方面的书籍借阅率较低,尤其是跨专业技能借阅率很低,这反映出了多数高校人才在借阅书籍时更多地考虑了当前的实用性,而忽视了全能培养。现代社会需要全能型人才,图书馆是高校人才拓宽视野的最佳场所,拓展每个学生的知识面是图书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功能的重要途径。当学生将精力过多地用在功利性阅读上时,就意味着图书馆馆藏的丰富性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二)图书馆资源更新较慢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许多新兴行业呈现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新兴行业的出现要求新型人才必须掌握最新技能和前沿科研成果。然而,图书馆资源受财力、物力、政策的影响,很难及时引进最新最权威的书籍,无法及时与社会发展进行同步更新。事物在矛盾中发展、螺旋式前进,这不仅意味着科学技术会更新换代,还意味着一些旧观点会被新理念推翻。因此,读者在图书馆所借阅的某些书籍将具有滞后性、甚至具有误导性。图书馆资源更新速度受制约成为了影响图书馆馆藏质量的主要因素,但是对图书馆书籍进行更新需要的是多方面投资:选购图书的人力投资、购买图书的成本投资、甚至当馆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还会产生扩大图书馆面积的必要性投资。因此,如何调和人力财力、空间和资源更新之间的矛盾并且不造成原有资源的浪费,就成为了图书馆更大化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价值的关键问题。

(三)图书馆管理存在不足

绝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资源数量都有所增加,然而在一部分高校,无论是检索方面还是管理方面都出现了效率低下的问题[4]。笔者认为,管理(检索)效率低下主要由以下三个原因造成:第一,馆内配套设施老旧,设备操作缓慢,功能不全面,无法快速准确地满足借阅者的需求,尤其在借阅高峰期可能会造成借阅者长时间等待;第二,部分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意识没有进步和发展,仍然将图书馆管理工作简单地视为协助学生借书还书,无法意识到本职工作的内容之广、价值之大,也并未意识到图书馆对高校人才培养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第三,由于图书馆空间的有限性,使得部分藏书位置过高或偏僻,很难被取阅,这就造成了资源浪费的局面。由于以上原因的存在降低了管理效率,借阅者的借阅感受也会受到直接影响,从而对图书馆产生负面评价、减少对图书馆的使用,这将影响图书馆发挥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

此外,很多高校图书馆也开通了电子书阅读渠道。电子书阅读既包括在馆内公用电脑上阅读、下载电子书,也包括以微信等APP 作为桥梁进行电子书浏览。增设电子浏览本是旨在丰富阅读形式、更便捷地进行资源更新,但是由于实际管理过程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使得这个方式并未发挥其全部价值。

(四)图书馆缺少CIS 策略

CIS 是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的缩写,汉译为“企业识别系统”,现在通常广义地理解为“企业或机构的识别系统”,即:将企业或机构的运行理念与精神文化,透过整体的识别系统传达给社会公众, 促使社会公众对此组织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的一整套识别系统。CIS 通常包括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三个部分[5]。从规模、辐射范围、作用价值等各方面来看,图书馆都是高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应以其独特的形象来加深对学生的印象。然而,很多图书馆都忽视了自身形象的树立,从而无法引起读者的关注,缺少与公众的互动性。

三、提升新时代图书馆对高校人才培养价值的对策

(一)宣扬读书精神,培养阅读习惯

现代高校人才多为95 后乃至00 后,这一代人从出生到成长都离不开电子产品,从而缺乏读书精神,更缺乏深度阅读的能力和精读习惯。事实上,不仅是高校人才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当代全民的阅读率都不高。针对这一现象,我国从2006 年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旨在提高全民阅读率。“全民阅读”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一个成功先例,提示我们宣扬读书精神、培养阅读习惯是提升阅读率的有效途径。目前多数高校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精神,力求通过多种手段形成全校师生爱好阅读的良好氛围。宣扬读书精神,不应是喊口号、进行空洞的宣传,而是应该进行更符合高校人才特点的切实引导。例如,在新生入学培训时,应增加图书馆相关内容教学,向新生详细地介绍图书馆借阅规则、馆藏图书分布情况、本校图书馆文化底蕴等,在新生入学的第一时间就引起其对图书馆的兴趣。针对全校在校高校生,应多进行读书文化宣扬、社会现状介绍、未来趋势预测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使其了解全面读书的重要性,自主自觉地向全能型人才靠拢。长此以往,读书将不再是高校人才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做的任务,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好和习惯。

(二)加快资源更新,避免信息滞后

图书馆资源更新须有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撑,因此,首先从学校制度上应该对图书馆进行切实支持,使其有能力进行资源补充。其次,如果想保持信息的新鲜化和准确化,就需要有专业人士进行资源更新指导,而非盲目地引进最新文献资源。另外,由于图书馆的空间有限,引进新的纸质书籍势必持续占用越来越多的内部空间,这就需要对部分过时的、被淘汰的书籍进行剔旧。除了纸质书籍外,对电子书的更新也具有必要性。相比于互联网电子书资源,高校图书馆电子书籍有专人过滤审核,从而更为专业、纯粹,因此应该顺应信息时代的特征,使电子书在高校图书馆占有一席之地。在扩大电子书存储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提高各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水平,使有限的资源通过共享而发挥最大的价值。

(三)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

学习使人进步, 图书馆管理者也需要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理念,因此,对图书馆管理者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使其观念思想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新的技能和操作流程、与图书馆工作切实融合于一体,是转变管理理念的重要举措。除了加强人工管理以外,还应以效率为立足点,引进自动化管理设备。自动化管理是以计算机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使资源检索、借书还书、在线答疑等程序都实现自动化[6]。落实自动化管理,不仅可以节约人工管理成本,还可以进行书籍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学生对书籍的借阅情况和需求。此外,对图书馆配套设施应给予更新,提升设备运行速度,增强设备服务功能,在硬件上满足高校人才的使用体验。

(四)导入CIS 策略,塑造美好形象

高校是我国接受CIS 理念的第一站,并已经通过实践证明了CIS 策略在高等教育中的有效性和重要性。高校导入CIS 的成功使同样起着教育作用的图书馆导入CIS 更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参照CIS 的组成部分,图书馆在导入CIS 策略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强图书馆理念识别(MI)功能,打造独特的图书馆文化,宣传图书馆的宗旨与使命,使高校人才更了解图书馆发展与自身发展的紧密关系。二是增强图书馆行为识别(BI)功能,宣传图书馆的管理流程、工作规范等事项。三是增强图书馆视觉识别(VI)功能,对图书馆内部人员进行统一着装、佩戴胸牌,提升其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增设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沟通方式,在校内张贴标语,在馆内多处(如门口、墙壁、纸笔、标签)展示特有的Logo,使图书馆的独特形象直观地深入人心。CIS 的导入,对内而言将使图书馆发展更为规范化、系统化,增强管理人员的凝聚力,对外而言将吸引更多的关注,提升美誉度,以美好的形象吸引更多的读者,从而更大地发挥图书馆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

总而言之,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书籍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是高校人才成长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图书馆作为书籍借阅的最大场所,必然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巨大价值。针对图书馆书籍借阅率低、借阅种类较单一、资源更新慢、管理存在不足、缺少CIS 策略等问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包括营造读书氛围、加快资源更新、转变管理观念、提升使用体验、导入CIS 等。只有将学生、校园、图书馆三者切实融合,视“全校阅读”为有机整体,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图书馆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

猜你喜欢
电子书书籍图书馆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谈谈电子书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图书馆
电子书可以帮助提高儿童的词汇量
我与电子书结了缘
电子书 等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