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妆浓抹总相宜

2020-01-22 06:07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40期
关键词:熟语敬畏词语

技法点拨

作文是由语言打造的,而语言离不开词语的运用,词语的运用必须贴切。“用词贴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用词要准确细致,形象可感;第二,词语要丰富,色彩要鲜明;第三,反复中求变化,典雅中显雍容,从而收到形象、传神的效果。

1.精用动词、形容词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告诫学生莫泊桑:“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作文要绘形传神,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一定要精选动词和形容词。动词用得好,则“字活而自响,句健而自妙”。如果把作文比喻成一块色彩艳丽的布料,那么,形容词就是能点缀这块布料的色彩、花纹。如2020年浙江卷高考佳作《正视落差,瞄定方向》:

找到适当位置的首要前提就是坚定信念,设计好自己的人生。名校出身的黄文秀,告别都市的繁华,回归故土,成为脱贫战场上勇敢的战士;与丈夫分隔几十载的樊锦诗,舍半生给茫茫大漠,至今仍在敦煌奔波;放弃国外优渥条件的黄大年,心系祖国,成为中国尖端技术的攻坚人。因为信念,无论是名利的诱惑还是条件的险恶,都不足以磨灭这些追光者们坚定的信念。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居燕雀之群,怀鸿鹄之志。这也正是我们青年学生需要做到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瞄准方向,奋勇前行。

上文中用语贴切而极具表现力,如“找到”“坚定”“设计”“分隔”“奔波”“居”“怀”“瞄准”“奋勇”等词,鲜明而准确地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品格,凸显了他们的人生追求。

2.巧妙运用特殊形式词语

考生可适当运用叠音词、拟声词、谐音词、双声叠韵词等,这些特殊形式的词语往往可以使作文具有音乐美,读起来悦耳动听,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运用这些词时,考生要注意,这几类词不是凭意义关系把两个字组合起来的,所以不能分开来理解,自然也不能分开来使用。像下面句子中双音词和叠韵词的用法就是错误的:“他一个人在街头徘来徊去”“我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他心里又犹又豫”。

3.巧妙运用熟语

熟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璀璨不朽的瑰宝之一,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其中成语故事短小而寓意深刻,修辞和谐而优美动听,激人情怀;惯用语通俗易懂,具有口语色彩;歇后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前语像谜面,后语像谜底,短小、风趣、形象;谚语通俗而含意深刻,往往反映事理,揭示规律。作文中恰当运用熟语,不仅能节省笔墨,而且能准确地表达作文最主要、新鲜、精彩的事实和作者的思想。有时,在特定的语境中巧妙化用熟语,或赋予临时意义,或更改换字,或调换顺序,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考生要注意对意义相近的熟语进行仔细斟酌,比如“无可厚非”与“无可非议”的表达程度不同,“骇人听闻”和“耸人听闻”的陈述对象真假有别,“面面俱到”与“八面玲珑”的感情色彩不同。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是王安石为消除宋神宗的顾虑,推行新法时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而孔子则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自然,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论。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根据材料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材料的关键词是“畏”。如何看待“畏”?究竟要“无所畏”还是“有所畏”?材料为我们提供了两种说法:一种是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强调变法要有大无畏的精神,消除各种顾虑,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一种则是对君子人格的要求,强调应当心存敬畏,无论是对自然,对地位高的人,还是对圣人之言。所以,从特定语境来看,“畏”与“不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可能共存于一个人身上,该畏则畏,该无畏则无畏,这样才得刚柔相济之效。考生在写作时,可以任选其中一个说法立意,也可以综合两者立意,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立意角度有:(1)要有无畏之心,方能成就大业;(2)要有敬畏之心,才能谨慎致远;(3)既要有所畏,也要有所不畏。有所畏,恪守善道,行有所止;无所畏,冲破枷锁,勇往直前。

例文示范

“不畏”中的“敬畏”

◎林笑甜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对“勇敢”的定义为:“所谓勇敢,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迎战所有不该害怕的事物,二是敬畏应该害怕的事物。”旨哉斯言!面对机遇挑战,变革创新,“无畏之心”使我们有勇气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面对大是大非、规则秩序,若失了敬畏之心,肆意妄为,无异于饮鸩止渴,终将殃及自身。

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聪明,却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轻飘。”揆诸当下,物质经济水平日益提高,科技飞速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可谓“上至九天揽月,下至五洋捉鳖”,似乎人已成为世界之主宰,无所不能,亦无所不为。其实非也!你是否看到城市的霓虹灯闪烁之时,路旁的萤火虫却黯然消失?你是否听过乘客打闹致公交车沉江、地铁霸座者专横跋扈之事?人类敬畏之心的缺失不仅撼动着社会秩序,更动摇着人类生存之根基。今年,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已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不要以为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若无“丧钟为己而鸣”的警醒、敬畏,我们也许真的无法思考人类将去往何方。

当然,推崇敬畏的巨大价值并非意味着束手束脚,而是懂得“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有所为”是拓宽人类命运的视角,使之更长远、更宽广,通往更美好的未来,使光荣的荆棘路更添光荣,使人类在可持续发展和科技探索的康庄大道上行稳致远。面对技术瓶颈和发展壁垒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有所不为”就是不破坏规则秩序,不做第一個“破窗”之人,不轻易挑战人性底线,更重要的是不随意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妄图“役使”自然为“奴”。里尔克曾言:“你要像病人一样忍耐,又要像一个康复者一般自信。”唯有将自信与敬畏相结合,方使“自信”不至于沦为讨人嫌的自大,使“敬畏”不落于闭关自守的困境。

如果说“不畏”是锋利的刀剑出鞘,那么“敬畏”就是温和坚硬的盾牌,驰骋于人生乃至生命的疆场。正是因为有对自然及人伦规则的那份敬畏,才使山林常青,秋水不竭。当然,也正是因为有不畏坎坷的逆行者,才能稳定局势,力挽狂澜。

罗曼·罗兰有言:“缺乏理性的现实主义是毫无意义的,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的。”我要效仿一句:“缺乏‘不畏的‘敬畏是禁锢人心的镣铐,缺乏敬畏的‘不畏不过是混乱中的狂舞。”唯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点评

这篇作文从所供材料的主旨切入,紧扣材料内容,采用综合立意法,通过对“畏与不畏”的论述,阐明敬畏的内涵实质。作文不蔓不枝,内容具体实在。考生从“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两个方面论述人们既要有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又要遵循规则秩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作文在论述的过程中,在揭示有关事实的基础上,广泛引入名人名言,如勒庞、里尔克、罗曼·罗兰等,充实了感性论据,丰富了作文内容,体现出广博的文史积淀,用语十分贴切,最后仿用名言,显示出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

猜你喜欢
熟语敬畏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一些敬畏
敬畏先烈
浅析熟语认知机制的分类——以中韩熟语为例
一枚词语一门静
敬畏 果决 笃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