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叙述主体意识

2020-01-22 06:06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19期
关键词:织毛衣异乡毛衣

范本呈现

臣心如水

◎王鼎钧

你为什么说,人是一个月亮,每天尽心竭力想画成一个圆,无奈天不由人,立即又缺了一个边儿?

你能说出这句话来,除了智慧,必定还得加上了不起的沧桑阅历。我敢预料这句话将要流传下去,成为格言。

多年以来,我完全不知道你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境况,从你这句话里,我有一些感触和领悟。我从水成岩的皱褶里想到千百年的惊涛拍岸。

你提起故乡,你问我归期。这个问题教我怎样答复你呢?你怎能了解我念的经文呢?没有故乡,哪有归期,三十九年前在祖国大地上流亡,一路唱“哪里有我们的家乡”,唱“我们再也无从流浪也无处逃亡”,唱得浪浪漫漫、雄雄壮壮,竟唱出源源不竭的勇气来。那时候,我们都知道,祖国的幅员何其辽阔,我们的草鞋必不能踏遍;我们也知道,青山老屋、高堂白发也都在那儿等待游子。但是而今,我这样的人竟是真的没有家乡也没有流浪的余地了,旧曲重听,竟是只有悲伤,不免恐惧!

你说还乡,是的,还乡,为了努力画成一个圆。还乡,我在梦中做过一千次,我在金黄色的麦浪上滑行而归,不折断一根芒尖。月光下,危楼蹒跚迎我,一路上洒着碎砖。柳林全飘着黑亮的细丝,有似秀发……

但是,后来,做梦回家,梦中找不到回家的巷路,一进城门就陷入迷宫,任你流泪流汗也不能脱身。梦醒了,仔细想想,也果然紊乱了巷弄。我知道我离家太久了,太久了。

不要瞒我,我知道,我早已知道,故乡已没有一间老屋(可是为什么?),没有一棵老树(为什么?),没有一座老坟(为什么?)。老树凋谢,访旧为鬼。如环如带的城墙,容得下一群孩子在上面追逐玩耍的,也早已夷为平地。光天化日,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村庄,是我从未见过的地方。故乡只在传说里,只在心上纸上。故乡要你离它越远它才越真实,你闭目不见才最清楚。……光天化日,只要我走近她,睁开眼,轰的一声,我的故乡就粉碎了,那称为记忆的底片,就曝光成为白版。麻醉消退,新的痛楚占领神经,那时,我才是真的成为没有故乡的人了。

“还乡”对我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这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还不是由一个已被人接受的异乡到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异乡?我离乡已经四十四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它失落了它四十四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

昨夜,我唤着故乡的名字,像呼喚一个失踪的孩子:你在哪里?故乡啊,使我刻骨铭心的故乡,使我捶胸顿足的故乡啊!故乡,我要跪下去亲吻的圣地,我用大半生想象和乡愁装饰过、雕琢过的艺术品,你是我对大地的初恋,注定了终生要为你魂牵梦绕,但是不能希望再有结局。

我已经为了身在异乡、思念故乡而饱受责难,不能为了回到故乡、怀念异乡再受责难。那夜,我反复诵念多年前读过的两句诗:“月魄在天终不死,涧流赴海料无还。”好沉重的诗句,我费尽全身力气才把它字字读完,只要读过一遍,就是用尽我毕生的岁月,也不能把它忘记。

中秋之夜,我们一群中国人聚集了,看美国月亮,谈自己的老家,我说,我们只有国,没有家,我们只有居所,只有通信地址!举座愀然,猛灌茅台。

月色如水,再默念几遍“月魄在天终不死,涧流赴海料无还”,任月光伐毛洗髓,想我那喜欢在新铺的水泥地上踩一个脚印的少年,我那决心把一棵树修剪成某种姿容的青年,我那坐在教堂里构思无神论讲义的中年以及坐待后院长满野草的老年。

我是异乡养大的孤儿,我怀念故乡,但是感激我居过住过的每一个地方。啊,故乡,故乡是什么,所有的故乡都从异乡演变而来,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涧流赴海料无还!可是月魄在天终不死,如果我们能在异乡创造价值,则形灭神存,功不唐捐,故乡有一天也会分享的吧。

啊,故乡!

(选自《青草地上落满花瓣》,有删改)

技法提炼

1.灵活运用叙述主体

“叙述主体”就是作者在作品中所要介绍的那个人物。一般说来作者习惯使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的写法,使用第二人称——“你、您”的情况较少。运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是从“我”写起,容易下笔,比较适宜放入抒情和议论,可以使读者获得更为真切而直接的感受,容易同读者进行感情上的交流,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运用第三人称,作者的叙述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束缚,能够具体、细致地再现客观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现实比较自然、灵活。

本文主要运用了第二人称“你”来写,借助对故乡景物的拟人化描写,表现了一腔柔情的作者对故乡的牵挂,引发其一生漂泊、眷恋故国的情愫,抒发对故乡魂牵梦绕的怀念,却又担心连记忆中的故乡也会失去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2.中心突出,脉络清晰

在叙事的过程中,让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往往起过渡、象征或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这篇文章以“月”为线索贯串全文,使文章节奏更紧凑,更蕴藉。月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意象,有利于表现优美的意境;月是故乡的象征,寄寓着漂泊天涯的海外华人对故乡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

我仿我秀

幸福的感觉

◎张依晗

“宝宝,作业写完没有?马上要期中考试了,有没有复习好呢?”你坐在阳台上用毯子盖住膝盖,正在为我织毛衣,你织毛衣时很专注,姿势很优美。你把一根毛线轻轻绕在右手微微翘起的小拇指上,左右手各拿一根毛衣针。织毛衣的时候,两手配合,一会儿向上挑一针,一会儿向下挖一针,毛衣针在你的手指间舞动着,那样的轻盈,那样的协调。每当天气转凉,你的腿就会痛,老人们说那是你生下我后,受了风造成的。所以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对你有愧。

“妈,我作业写完了,刚刚复习了历史。唉,早知道就不报考艺术了,‘小高考还得多考两门!”其实,一开始你是不同意我报文科兼艺术的。可是我一再坚持,你拗不过,只好支持我。那时你对我说:“报考艺术这条路上肯定会有很多挫折,你要做好准备,不能轻言放弃!”当时的我一腔热血,可现在……

“别忘了,你答应过妈妈不放弃的。好了,休息一会儿吧!顺便上网查看一下近几天的天气情况。”你走向厨房,帮我倒好一杯果汁,放在了桌子上。

“眼睛离电脑远一点,不然近视度数又要加深了!”你的唠叨声又在我耳边响起,我小声发出“嘁”的一声。

查完天气预报,我百无聊赖地刷朋友圈。我惊讶地发现你发布的内容全部和我有关。你说女儿长大了,给她织的毛衣,不知道颜色是不是她喜欢的;你说女儿的个子都快超过你了,以前织的毛衣都短了一截;你说女儿上高中了,家里一下子变冷清了,你心里空荡荡的;你还说每天晚上女儿下课后很想给她打电话,可又担心打扰她休息……看着这些内容,我的眼睛湿润了。没想到一向强势的妈妈,也有如此感性的一面。更没想到,每次我打电话问“妈妈想我没”时,那个回答说“有什么好想的,你不在,我不知有多自在”的妈妈居然这么思念我。

“来,让妈妈看一下毛衣手臂的长短是否合适!”你的喊声拉回了我的思绪。我走到你面前,伸出手臂,你看见我发红的眼睛,忙问我怎么了。我说:“没事,可能是用眼过度,眼睛太酸,流泪了!”你用怀疑的眼神看了看我,没有说话。我替你把快滑下去的毯子往上拉了拉,在你脸上亲了一下,然后说:“妈妈,我爱你!”你愣了一下,笑了。阳光下的你,笑起来真美!

那一刻,我的世界充满了温暖,心里像吃了糖一样甜蜜。我想,这就是幸福的感觉吧!

◆点评

本文与《臣心如水》一文同样用第二人称行文,显得亲切,自然。选取“赞颂母爱”这一经典作文题材,本来难出新意,但考生用妈妈织毛衣的事例和她社交平台发布的内容,由外到内,逐层深入地展示了妈妈对她的爱与牵挂,很好地凸显了“幸福的感觉”这一中心,具有一定的文字表现力和可读性。

【姜秀琴/供稿】

猜你喜欢
织毛衣异乡毛衣
织毛衣
可以听到你心跳的“毛衣”
织毛衣的历史
异乡的植文字士
异乡的植文字士
异乡的植文字士
不要,不要穿这件毛衣
给孙子织毛衣
织毛衣
第一件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