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视角下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2020-01-25 16:21叶继生
教育界·中旬 2020年11期

叶继生

【摘要】班级教育是以人的生命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促进人的生命成长是班级教育的根本任务。目前,中小学生中,厌学、闭锁、自杀等现象时有发生,事实警醒我们:班级教育不可缺失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开发生命,是班级教育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关怀生命、完善生命、涵养生命等角度,提出了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生命视角;班级心理健康;策咯

班级是学校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班级教育是现代最广泛、最有效的—种教育形式。学校教育的效能主要依靠班级活动而达成。班级教育是以人的生命为出发点和归宿,离开入的生命谈班级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因此,班级教育必须重视对人的心理熏陶,以人的生命为本。可是,当下青少年厌倦生活、漠视生命的现象屡有发生,这警醒我们:现行班级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比较缺失,没有将生命教育放到班级教育的突出位置。因此,我们倡导在生命视角之下积极实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关怀生命:创设生命化班级心理健康环境

1.打造生命特色的班级环境。

教室是育人的场所,理应充满人文气息和生命活力。班主任可以这样设计教室:教室的四周墙壁、讲台前面、窗台上面、走廊楼梯摆满各种各样的盆栽花草,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班级“成长愿景墙”记录着学生们成长的足迹;具体切实的近期和阶段养成目标,体现着对学生成长的理解和尊重,对于生命教育的敬意和推崇;班级公约、职责分工、班级事务安排彰显着对生命的关爱;学生风采展示栏体现着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图书角、卫生角、作业厨等的设计独特新颖,实现了让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说话的环境教育目的。

2.凝练班级核心价值理念

形成一个独具生命文化的班集体,靠的是一个有大智慧的班主任。班主任一定要有教育理念、生命追求、人文情环。核心理念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具有战略引领价值。核心理念是由班风、学风、班训、班规、班歌、板报等承载和彰显的。班级核心价值并非大而空、虚化的,而是具体的、实际的表达,抽象、深邃的理念寓于鲜活的形象之中。核心理念要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合力,由点到线成面,指向明确、形神一致。要符合学校班级的实际和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既是常态的积淀,又含有美丽的愿景,是全体班级成员智慧的表达和指南,一面旗帜引导一群人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3.发挥学生主体创造性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忽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文化布置是—种不切实际的形式。在班级环境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客观具体的文化栏目、形态、内容上不是教师“一言堂”,而是要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教室的文化细节中,要有班主任和学生们的观点、想法和心血。有生命力的班級文化,必须要依托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情境中成长,如社团、班会、演讲、劳动、访问等,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呈现不—样的青春色彩,赋予少年生命活力。“生命化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更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二、完善生命:实施生命化班级心理辅导

1.实施教师团体心理辅导,培养乐业幸福的教师

乐观向上的教师才能培育乐观向上的学生,教师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会通过他的一言一行传递给学生,感染着学生。当下,教师工作、生活的压力普遍大,对教师团体进行心理辅导是当务之急。我们把“增强心理动力,提升职业幸福感”作为教师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从“把脉”教师心理压力、开发自身资源、规划职业目标等层面进行团体心理辅导。针对教师的团体心理辅导,就是要通过活动参与、情感体验的方式,让教师从压抑中获得释然,感到归属、温暖、愉悦,对生活更有信心、更有希望;让教师明白一个道理,尽管我们身边有很多困惑,但面对这些困惑,教师自身才是解决困惑的最主要因素和最大动力;准确评估自身现状,在现实与理想中搭建成长阶梯,从小目标的实现中,获得成就感。学校定期由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带领其他教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有时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在游戏中让教师们放松自己,缓解压力,体验到团体活动带来的正能量。

2.实施学生心理辅导,培育快乐向善的学生

学生心理辅导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心理辅导面向的是活生生的、发展中的人,中小学生心理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动态的、复杂的,需要班主任做好心理辅导的前期准备,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班级心理辅导奠定基础;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状态,敏锐捕捉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依据每个学生心理发展个性,建立班级学生心理辅导档案,制订有针对性的班级心理辅导的计划;与学生交朋友,换位思考,走进学生心里,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打通班级心理辅导的心理通道;积极开展班级心理教育活动,在多层次、多形式、多色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快乐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使学生向上向善,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释放压力、找到自信。从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班集体三个维度上确定班级学生的心理辅导目标,定期开设专题心育课,也可利用晨会、班会课进行心理辅导,因主题的不同而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班级成立心育社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索,做心理的主人。

3.实施家长心理辅导,培植幸福和谐的家庭

家是孩子心灵成长的避风港,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班主任可以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多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家长确立“心理健康很重要,家长孩子都需要”的理念,引导家长在与孩子相处中要调整心态,要用笑容传递父母的信任和关爱,尊重孩子的人格,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孩子排忧解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借助现代的心理辅导资源,对家长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干预,缓解家长的心理焦虑,排解家长的心理困惑。班级成立“心理健康工作坊”,聘请心理专家参与工作坊的活动,为家长们提供专业指导,也可请家长们交流自己的育子经历、教子经验,大家从中获取经验、启迪智慧、共同提高。

三、涵养生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营造生命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心理氛围是由课堂教学中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高尚人格和精湛学识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理感受,教师有魅力,学生才会爱上这门学科。

在课堂上,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师适当给些“真好”“真棒”“我喜欢”“有见解”等激励性、肯定性评价,能增强学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拉近师生的心灵距离。课堂上,教师避免使用命令式语句,不讽刺、嘲笑,不伤害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对每个孩子一视同仁,尊重每个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们的差异,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

2.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心理教育资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和载体,教材中包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列入其中,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归纳、提炼,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效果。例如,语文课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与死的考量,对真善美、假恶丑的鉴别,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总之,教师应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环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适时、科学地进行渗透,做到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水乳交融。

3.激发学生积极的课堂心理体验

问题意识是主体意识的重要方面,是人在求知过程中的主动质疑、主动探索的心理表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对问题分析、综合、思辨,将问题的怀疑和解决升华为求真的动机和需要。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而且要让学生体驗到成功的快乐。有时,成功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成功带来的心理感受。教师应努力发现学生特长、天赋、兴趣,并加以点拨、激发、培育,要求过低,缺乏挑战性,要求过高,学生望而却步,适度适当是教育的艺术。课堂上,我们老师要从关注个别转为关注全体,从处理问题转为开发潜力,调动积极性,激发正能量,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应对心理问题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心理问题的新格局、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