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模式与国情的内在联系

2020-01-25 00:41陈旭泽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应试教育通识教育人才培养

陈旭泽

摘   要:长期以来,美国的通识教育虽然被认为带有一定的先进性,且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但是美式通识教育也使美国的产业空心化与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基于此,我国的应试教育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弊端,但是在探索新型教育模式的道路上,需遵照中国的国情,寻找适合中国学生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教育经验。

关键词:应试教育;通识教育;中国国情;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30-0031-02

随着社会的急速变革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界一直存有批判应试教育的声音。有学者认为,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过度竞争会遏制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该减少机械性的学习和带有竞争性质的考试,尤其是高考。文化界也有部分学者表示支持这种说法。因此,应试教育也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基于此,我们开始寻找更加适合中国国情与学生发展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其中,有一部分人士主张用美式的通识教育和差异化教育代替中国的教育模式,他们认为通识教育带有西方的先进性,可以培养出有思维、有创造力的人才。虽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国的教育模式并不十分完美,但却应根据中国国情,采用辩证的思维方式考虑教育模式的改革。

首先,美式通识教育的一大特点是藐视机械化重复学习,这在理科学习中尤其明显。这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对人力资本定价模式的转移。在高科技时代,由于美国传统理科技术人才定价在不断降低,所以可以接受培养技术人才的成本也在降低。例如,在印度培养一名工程师的成本远低于在美国本土培养一名工程师的成本。美国虽然作为世界第一大移民国家,有能力吸引廉价的国外技术人才,但由于技术人才定价的降低,使得美国人更倾向于学习金融等定价高但不直接创造价值的行业,这就进一步导致了美国的产业空心化——过分依赖进口技术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引进的技术人才当中,大部分来自应试教育国家,尤其是印度和中国。究其原因是,由于学习科学需要客观绝对的评价标准,这可以用考试来直接进行检验。因此,如果中国放弃自己基础教育的优势来追捧美式素质教育,也将会造成中国的产业空心化,而且中国不是一个移民大国,尚且没有足够的能力以比较低的价格(相比国内培养成本)来吸引国外的科技人才。

其次,美式通识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造成了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公。即使像美国这样教育资源丰富的国家,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也十分激烈。近十年来,SAT(美国标准化考试)分数在录取因素中的比重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大学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活动,而这些课外活动都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与此同时,美国学生因家庭经济情况产生了阶层划分:经济底层的人不一定能完成基础教育;普通民众接受快乐教育,可上公立学校,并可视情况决定上不上大学;中产阶级接受素质教育,可上私立学校,可接受专业培训,并能上州立或更好的大学;富人接受精英教育,上顶尖寄宿学校,可接受各方面的技能强化训练,且可以上常青藤联盟学校(美国顶尖大学)。这种按照贫富差距进行的阶级划分,表面上貌似是满足了每个人的实际需求,但他们早就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不以标准化考试成绩为统一标准,美国大学招生的合理性常常备受质疑。在美国种族政治和身份政治狂热的今天,任何一项招生政策都可以被解读为对某一群体的歧视。比如,加州在1996年通过了209号提案,该提案禁止在公共教育、就业及签约政府项目时,考虑种族和性别因素,也就是说它否定了大学的种族配额制,因此被有关人士指责损害了非裔选民的利益。而在2020年加州议会又提出了ACA5法案,希望废除209号提案,这意味着若该提案能顺利通过,加州公立大学在考虑申请人的录取过程时,可能会忽略成绩而按人口比例进行分配,这将对一向成绩优良的亚裔学生影响重大,或可严重损害亚裔选民的利益。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国大学在招生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因此常常会顾此失彼,永远被指责不公平。相对而言,应试教育下的大学招生则显得比较公平。

综上所述,如果中国一味追捧美国的教育模式,既会带来经济的损失,又会造成政治上的损失。因为一旦应试教育完全消失,我们大规模培养科技人才的能力就会降低,中国将会因产业空心化而导致经济衰退。与此同时,公平竞争的平台被取消后,中国学生也无法拥有接受平等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造成社会动荡。因此,我们不应该照抄照搬美式的通识教育,而要面对国情实际,综合考虑经济结构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民接受公平教育的目标来进行教育改革。

猜你喜欢
应试教育通识教育人才培养
应试教育与新课改并非对立关系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有关中国教育命题的证伪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