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管理的三个维度

2020-01-25 00:41孙琼力汪长明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学校发展教师素养

孙琼力 汪长明

摘   要:中小学管理是一个由多种相互联系的单元和众多相互作用的元素构成的系统,本质上属于组织系统的认同管理,其中层次性是中小学管理的根本属性。在学校管理中,通过教师的自我管理、团队教育教学的管理和学校的整体管理三个维度,可有效提升教师个人的职业素养、促进专业团队的合力建设以及实现学校体制机制系统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中小学管理;系统层次性;教师素养;团队合力;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30-0052-02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強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那么,团结带领广大教师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懈奋斗的动力之源,上则系于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地落实,下则系于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尤其是中小学校长的持久努力。因而,不断提升中小学校长的管理水平和质量,着力办好有温度的教育,应成为教育的应有之义和教育管理者的必答之题。

中小学校长要做好管理工作,需首先明确管理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个体——人,管理的本质在于对人和事(人的行为)的决策和协调。管理学认为,人始终是管理中诸多因素的第一要素。在现代管理实践中,忽视人的管理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的管理,注定会失败。其次,就学校管理而言,正确认识学校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层次性处位,明确管理主体在学校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管理客体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需充分发挥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方能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优化学校的管理成效、提高学校的教学绩效。

二、学校管理的层次性

层次性是系统论的一个概念,是系统的一个基本属性。层次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因人们主观判断和认知而改变,而是对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反映,体现了事物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学校管理的对象上,基于领导者层面的学校管理(不包括微观层面主要由班主任实施、教师参与的班级管理)具有层次性,包括基础层次的教师管理、中间层次的教学团队管理和最高层次的管理团队自我管理。简言之,即教师的职业意识、教学团队的精神状态与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三个方面。

(一)教师自我管理

主要包括职业素养提升维度和精神管理层面。教师除了对其作为教学常规管理对象的日常任务型管理外,还需不断加强自我管理,即自觉培养以学校为家、以学生为友、以教育为乐的职业情怀与主体意识。此外,教师对学校管理理念、方法的认同是其安心从事教学工作及乐于为教育事业倾注激情、奉献青春、奋斗终身的重要动力。

除此之外,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一份子、学校的一份子、教育的一份子,需不断增强自己对学校发展理念及学校管理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同时,教师要将自身发展融入学校发展之中,将个人成长融入事业追求之中,从而不断激发职业热情、鼓舞工作干劲、致力于人生追求,并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工作业绩,实现个人能力的拓展和个体价值的最大化、极优化。

(二)教育教学管理

主要包括团队专业合力建设的维度及技术管理层面。首先,在学校管理中,着力打造一支凝心聚力、和衷共济的教师队伍,及树立上下一条心、全员一股力、团队一片天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一所学校增强教师凝聚力、教育战斗力的基础和保障,而这离不开每一个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等单元化教育团队的集成合力。与此同时,建立在个体认同意识和归属意识基础上的团队是一支战无不胜、潜力无穷的高效教学团队,是能不断激活教师施教动力、挖掘学校立教潜力、提高教育“生产力”的根本保障。其次,通过科学化的绩效管理与制度设计,加强团队内部教师间的业务交流(包括外向型校际教研交流、岗位培训、教学观摩、教学比赛等),取长补短、化零为整,可防止出现教师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现象,也不至于使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主义的尴尬处境中。

(三)学校整体管理

主要包括组织机制系统优化维度及行政管理层面。在确保制度管人、人管制度、规章立校的前提下,教育工作者树立民主管理理念与和谐管理意识,是学校良性成长、永续发展、效益积聚,及不断夯实管理软实力、增强发展硬实力的内生动力与必然要求。

其中,民主管理、和谐管理能够激活教师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能够不断凝聚并增强全体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可促使全体教师、部门领导与管理团队和衷共济、团结一致。同时,教师与学校管理者需将对学校的自觉认同与理性归属转化为安心从教、努力工作、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从而帮助自己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呼声与要求越来越高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此过程中,还能促进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形成品牌效应,进而产生更多能创造社会价值的生机与活力。

三、结论

学校不仅是教师从教、学生学习的场所,而且是全体师生共同成长的大舞台。在任何一所学校里,每一位教职员工都需要不断自我砥砺、自觉历练,多学本领、多觅真知,为自身的职业成长、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和学校的不断发展添砖加瓦。惟此,教师才有成长的空间,学校才有存在的基础,教育才有发展的希望。对学校而言,学生的知识习得,教师的专业成长,很大程度上系于管理者管理理念的不断优化与 “提质升级”。如果学校管理者不能让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有地位、有获得感,让积极向上的年轻教师有作为、有成就感,让能力不足的后进教师有压力、有危机感,那学校将会处于停滞不前的发展境遇中。因此,健全和完善领导培养、选用与考核机制,选配好民主意识、业务素质、领导能力、管理魄力都很强的领导集体,将是决定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好坏、教师队伍是否稳定的重要基石。

猜你喜欢
学校发展教师素养
浅谈师生问答细节的教育思考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文化引领学校走向科学健康发展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浅析小规模学校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中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浅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作用